第 98 章 拿來主義1

字數:5235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曆史直播] !
    魯迅
    眾人心中一凜。他們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楚棠已經在先前的課文中提過許多次了,聽其言語,應該是後世那新聞學中的一員巨將。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杜甫念起這節他印象甚深的詩句。
    “當日楚姑娘提起時,我困於一己心神,不暇多思。後來回味,隻覺此語幽峭冷峻,雖與我等詩作多有不同,猶不乏深沉之致,常恨不能觀全篇,此番倒是有幸能一睹後人佳作了。”
    他笑眯眯地,顯然對魯迅抱有極大興趣。
    中唐。
    白居易對魯迅這個名字也頗有印象“先時楚姑娘曾提到,鬱達夫十分推崇魯迅。鬱達夫文辭幽婉,魯迅文風與他似殊為不同,我倒要看看此人文章妙在何處。”
    說白了,魯迅在楚棠的言語間出現了無數次,眾人又被那節短詩以及新文學的一角故都的秋拉高了期待,早就對魯迅其人其文充滿了好奇,此時更是翹首以盼。
    “隻希望楚姑娘這次將文章放出來才好。”
    不讀全篇,總是無法領會其中精妙。
    秦朝。
    嬴政則是思索著這個文章標題的含義。始皇陛下記憶了得,一邊回憶一邊思考“社會主義是一種體製,這裏的拿來主義又是何意”
    “書中曾道,主義行德曰元。主義,是為謹守仁義,意為堅守仁義的觀點。臣猜測那題中的主義,應是對某事物的主張”李斯跟著猜測。
    嬴政略一沉吟,隻覺李斯所言也不差,便頷首道“有理。”
    拿來的主張他猶自尋思著,對什麽的拿來呢
    作為新文學的巨匠,大家應該對迅哥兒的相關信息很熟悉了,我也不多介紹,這裏主要還是簡單梳理一下迅哥兒的創作,大家可以和我一起回憶
    首先是他的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呐喊裏就收錄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新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現代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接著是他的散文集、散文詩集、雜文集
    楚棠做了一版填空題,一邊回憶一邊將課件上的空白部分補充完整,順便複習鞏固了一下初中的知識點。
    這些都是中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內容,但看在老祖宗的眼裏卻頗有些新奇。
    “僅作品集便有十數篇之多,魯迅著作頗豐啊”白居易對著這滿滿當當的文字有些驚訝。
    明朝。
    馮夢龍頗感興趣“白話短篇小說,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類的文辭”
    馮夢龍素來對民間文學頗為喜歡,也在著手編寫相關文集小冊,此時看到楚棠率先就把小說拿出來,愈發覺得振奮。
    小說通俗平易,故事性強,頗導人情,尺幅之間自有波瀾,別具特色,怎麽不算是好文類呢
    他欣喜地
    對這些標題進行評點“呐喊、彷徨,有呼號而茫然不知所之之意。狂人日記此文名倒也獨特,莫不是誌怪之類作品”
    中國古代錄異誌怪之文極為發達,明朝坊間亦有許多誌怪之書,是以馮夢龍一看這個標題就聯想上了。
    這篇文章既是新文學史之第一,想來魯迅也是開山之祖一類人物。馮夢龍好奇極了,他也想和後世小說的祖師爺比比,新舊文學之白話到底有何不同。
    三國。
    曹丕看著水鏡上的內容沉思“小說、散文、詩歌、散文詩、雜文,後世的文章門類是這樣劃分的麽”
    他對文章也頗有自己的思考,所謂“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但後世的劃分與此殊為不同,小說倒是單獨成一類了麽
    還有那散文詩是什麽意思,像散文一樣的詩那豈不是有些像賦曹丕再次覺得自己的腦子有些不夠用了。
    這篇拿來主義選自迅哥兒的且介亭雜文。雜文是現代散文的一種,一般以議論為主議論深辟,短小精悍,這種文體也最能體現迅哥兒“匕首”“投槍”一樣的寫作風格。
    下麵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這篇文章的標題是拿來主義,但作者在哪裏才明確提出拿來
    水鏡上出現幾版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甚清晰,但好歹也是聊勝於無,眾人仰著頭仔細辨認,一讀便覺出了幾分不同。
    “如此文風,與故都的秋可稱大相徑庭。”白居易給出自己的看法。
    元稹點頭表示同意“觀其言語,既有幽幽古意,又有後世語言之章法,倒有幾分不今不古之感。”
    “誠然。”白居易頷首“魯迅既為新文學開山之祖,想必其行文難免受舊文學之影響,新舊之間,或有駁雜,鬱達夫的文章不也古意盎然麽我看此種行文是新文學博興之必然啊”
    “話雖如此。”元稹忽然忍不住露出幾分調侃的笑意“鬱達夫行文到底簡暢幾分,魯迅文風獨絕,後世學子理解起來怕是不輕鬆吧。”
    不得不說,中唐詩歌代表、新樂府運動發起者之一的元微之到底敏銳,隻是未免太幸災樂禍了些。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大家的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就在第七自然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運用腦髓,就是要獨立思考;放出眼光,就是要仔細辨別;自己來拿,強調的是要主動選擇。魯迅先生既點明了態度要“拿來”,又告訴了我們要如何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但是顯然,在講“拿來主義”之前,作者又提到了幾個其他的“主義”。請大家仔細閱讀16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文章內容。
    隻見水鏡上出現了一個表格,四橫四縱,橫列首格空白、旁邊三格依次是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縱列則書表現、實質、危害幾詞,餘下空白。
    眾人不是第一次在水鏡裏看到表格這種形式,甚至有些
    人還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起了這種梳理方式,自然很快就理解了楚棠的用意。他們眼疾手快地在筆下做了記錄,又去看後麵放出來的文字。
    “嘶”
    不看不打緊,一看便是倒抽一口涼氣。
    不對勁,不對勁。
    眾人的臉色凝重起來,先前的排版看著不甚分明,他們也是囫圇吞棗般初初感受了一下魯迅的文風,如今節選段落放大,他們看得更加清楚,感受自然也更為強烈。
    中唐。
    劉禹錫凝眸,斟酌道“這語言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尖刻啊”
    柳宗元明白好友的感受,他輕聲念著“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這捧字掛字,招搖之醜態畢現,大師和發揚國光又全是反語。犀利之至,句句如刀見骨,我生平實是未見此等文字。”
    “還有這一句。”劉禹錫不覺用手去指,“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何等犀利諷刺”
    “不錯”柳宗元點頭,“批判譏諷之章並非無有,那東漢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舐痔結駟,正色徒行。邪夫顯進,直士幽藏。筆調不可謂不尖銳,然憤懣鬱結一氣之下,頗見慨然不平。可魯迅之文句竟是全然冷意,直似白刃寒光,譏誚至極啊”
    兩人不約而同背後地想起了楚棠的那句形容匕首,投槍。
    太恰當了。
    筆,是魯迅的兵刃。
    晚唐。
    皮日休與陸龜蒙結交於蘇州,二人均是舉進士不第,同病相憐,又看不慣師道幽寐,朝堂渾濁,於是隱居吳下,但到底不曾忘懷天下興亡,故而唱和之間,時常談論天下不平事,作詩文譏諷世道。此時,他們越讀水鏡裏的文章越覺得喜歡。
    “這所謂的送去送來,該是就所謂文明而言。”皮日休分析著,“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隻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此語簡直誅心。”
    “哼賣國之人,再誅心的言語也不為過。”
    陸龜蒙冷哼一聲,譏誚道。以他的文才,自然能看出魯迅這段到底是何意,正因為看懂了,所以愈發覺得氣憤,所謂的送去主義,不就是把本國的東西全然送給別人麽此等賣國行徑,簡直令人不齒
    “磕頭賀喜,則全然是冷峻譏諷之態。魯迅言辭尖刻,然行間字裏,未嚐不有愛之深、責之切之意。”
    皮日休忍不住歎息,他想到了自己和好友平常唱和的文字。他們運筆如刀,針砭時弊,痛罵世道澆漓、廟堂昏聵,看似是不合時宜的憤世嫉俗者,不也正是希望能罵醒那滿堂朱紫、邪曲奸佞之徒,罵醒一團泥沼似的大唐嗎
    他們罵得越猛烈,內心的痛楚急切便越深。魯迅的用意,和他們又有什麽不同呢
    想到這裏,皮日休不由得以手掩麵,複又展開紙筆,將水鏡上的文字一一抄錄下去,日夜誦讀,每讀一遍,便見一遍後代誌士殷殷赤心。
    文人墨客為這匕首投槍一般尖刻的文辭驚歎不已,恨不得反複品味,而諸位帝王的目光卻是釘在文章開頭兩句再也移不下來
    “槍炮,打、破、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