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黨員會議
字數:3069 加入書籤
山中明燈照前程!
張寒梅猛地抬起頭,呆呆地望著馮美蘭的臉,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漸漸地有淚光浮上眼眶。
馮美蘭轉過頭,不願去看張寒梅摻雜著失望與悲傷的眼睛,她盯著窗外搖曳的樹影,許久之後才低聲說道“寒梅,別固執了,把學生分流吧。有些事,不是你肯努力,就能有個好結果的。”
張寒梅沒有回答,她直接轉身走出了自己的辦公室,沿著教學樓走廊一直向前,停在了一間教室的門邊。
才建成半年的教學樓,教室的木門還散發著新木頭的味道,教室裏的孩子們正坐在嶄新的書桌前,望著講台上正在上課的孫曉萍。今天其實是周六,但為了補齊孩子們的進度,女子高中的周六也排了滿滿的課。張寒梅隻恨不得利用起每一分鍾,讓學生們都學一點,再多學一點,努力追上城裏的孩子們……
然而眼下這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義。老師們紛紛離開,新老師又招不進來,隻剩下八個老師還在苦苦支撐,但是能撐幾天呢?張寒梅說不清……
教育局建議將學生分流,將學校關停,張寒梅心裏清楚,這是眼下解決困境的捷徑。隻是她理想中的學校,隻存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就要關停,張寒梅忍不住遺憾又難過。
這麽多年的努力似乎都是一場空,張寒梅望著講台上嘴唇都開裂爆皮的孫曉萍,還有學生們懵懂又單純的眼睛,瞬間淚流滿麵……
馮美蘭站在張寒梅身後,望著她背影,心中一片黯然。她轉頭悄悄離開了女子高中,沒有跟張寒梅打招呼。她知道,張寒梅需要一點時間來接受這個事實。
張寒梅在教室外站了整整一節課的時間,是下課的鈴聲驚醒了她。因為怕被學生們看到自己的失態,張寒梅邁著兩條僵硬的腿,急匆匆地回到了辦公室,將自己鎖在了辦公室裏。
這一鎖,就是整整一天。孫曉萍來敲過門,因為沒人應聲,孫曉萍還以為張寒梅跟馮美蘭一起出去了,因此沒再過來找她。
張寒梅就這樣呆呆地坐在辦公室裏,也不知在想什麽,直到天漸漸黑了下來,光線已經暗到讓她看不起周遭,她才動了動僵硬的身體,站起來打開了燈,接著走到了學校的檔案櫃前。
她將關於女子高中的所有資料都搬了出來,打算先整理好,準備交接。那些學生檔案,張寒梅一邊翻看,一邊流淚,她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們,孩子們這樣信任她,到她的學校來上學,可她這個沒用的校長,居然連半年都沒有堅持下來,就必須要關停學校。
不知不覺,整整一夜過去,一夜沒合眼的張寒梅將學生資料分類裝好,又打開了另一個檔案櫃。那裏裝的是學校的一些文件、財務資料,以及老師的檔案。
此時外麵已經漸漸響起讀書聲,第二天的早自習開始了,張寒梅一邊聆聽者郎朗書聲,一邊低頭打開了老師們的檔案資料。
留下來的老師連她在內隻有八個,用不著多少時間,就能全部整理完,張寒梅將老師們的履曆資料全部打開,整整齊齊地擺放在自己的辦公桌上,這是這所學校第一批老師,也是最後一批,是和她堅持到最後的戰友們,張寒梅用飽含尊重的眼神,一一瀏覽著老師們的簡曆資料。
孫曉萍,女,四十六歲,黨員,科目英語,一級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二十四年。
張虹,女,三十八歲,黨員,科目物理,碩士學曆,高級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十四年。
趙啟明,男,四十歲,黨員,科目思想政治,一級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十八年。
李秀華,女,二十八歲,黨員,科目數學,一級教師,碩士學曆,從事教學工作四年。
王芸,女,三十七歲,黨員,科目語文,一級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十五年。
劉文躍,男,三十歲,群眾,科目語文,一級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八年。
楊鵬宇,男,二十二歲,共青團員,科目化學,三級教師。
張寒梅將目光一一巡視過老師們的資料,很快,她就發現了老師們的共通之處。肯留下來的八名老師裏,加上她自己居然有六名是黨員,年輕的楊鵬宇是入黨積極分子。
這個發現讓張寒梅眼前一亮。有黨員在,這就是張寒梅的底氣,她坐在辦公室思忖了片刻,接著站起來,急匆匆地去了老師辦公室。
辦公室裏,隻有王芸老師一個人在,其他老師不是在帶早自習,就是在兼任勤雜工,掃校園或者去對麵逢山四中給孩子們打開水。
“王老師,”張寒梅朝王芸老師說道“等一下通知大家,今天中午咱們黨員開個會,在二樓208教室。”
“行,我知道了。”王芸點點頭。
身為十七大代表的張寒梅,很清楚黨員這個身份的分量。張寒梅希望,能好好跟這六個黨員談一談,看看能不能有所突破。
中午,黨員教師都集中在了學校208教室,大家都坐成一圈,望著張寒梅,等著她發言。學校的情況老師們都清楚,因此每個老師的臉色都不輕鬆。
張寒梅環視一圈之後,開口說道“昨天,市委的馮美蘭副書記來找我談過了,她說咱們學校現在隻剩下了八個老師,教學工作大概沒法開展,希望我們能關停學校,將學生分流。我想了想,覺得不服這口氣。”
“咱們留下來的八名老師裏,咱們六個都是黨員,你們都很清楚,黨員這個身份意味著什麽。如果是抗日戰爭年代,這個陣地上哪怕隻剩下一個黨員,這個陣地就不會丟掉。今天我們還有六個黨員,我們要把這塊扶貧的陣地,給黨丟掉嗎?”
“我們就這樣輕易地放棄,任由學校關停,孩子們被分流到其他學校,最後混個高中畢業,或者又半路失學嗎?我們這些黨員聚在這裏是為什麽?不就是為了搞教育扶貧,做一個舉著火把的引路人,給山裏的女孩子照亮前路嗎?如果我們放棄了,她們怎麽辦?我們對得起黨,對得起信任我們的父老鄉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