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雙方的調動(本章有插圖)

字數:3833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3月10日的戰鬥結束以後,兩江第二師的大隊人馬也已陸續開到了銀山,準備開啟下一階段的攻略作戰。
    法國將軍波裏葉派出的接應部隊,並不敢戀戰,連夜帶著收攏的先頭營殘部,退回了北幹。
    到了這時,北幹城中已是風聲鶴唳。
    每一名法國士兵都清楚的意識到,一場大戰即將來臨。
    並且從那些敗退回來的,狼狽不堪的,驚魂未定的先頭營殘餘們口中,他們也都了解到了敵人是多麽的強悍。
    所有的人,都收拾起了從前的狂傲心態,嚴肅而緊張的做著戰前的準備。
    波裏葉對於部下的這種狀態,倒是感到很滿意——能夠從先頭營的失利中汲取教訓,至少也讓這個營的損失多少起到些作用。
    不過眼下他並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感慨這些,抓緊臨戰前的布置,才是火燒眉毛的最要緊之事。
    經過考慮後,波裏葉決定將北幹的預設陣線,推至城北5公裏以外的地方。
    從地勢上看,北幹通向銀山的道路,是沿著西側的山嶺腳下朝北展開的。當道路延伸了約5公裏多後,會轉折往東偏北的方向。
    再繼續伸展不到3公裏到達東側山嶺腳下後,道路會再度向北轉去。這路段,夾在東西兩側的高嶺之間,南北兩邊則是相對低矮的丘陵。
    波裏葉選定了,在這段不到3公裏道路的北邊丘陵,作為北幹防禦的外圍陣地。
    《自製北幹外圍形勢圖(架空),比較粗糙請見諒》
    這也是他手中現有的兵力,能夠支撐起來的最寬正麵陣線了。
    經過序戰之後,法軍兵力不足的問題愈發凸顯——波裏葉在北幹的部下,已經不足五千人了。
    這些人員,除了用於布置防線,還要留出相當的數量,作為預備隊和防範側翼可能會出現的空隙。
    為了能夠盡可能的利用好現有的人手,波裏葉利用一切時間奔走於各處。
    還下令專門升起了偵察熱氣球,從高空俯瞰地勢,以求布置的更為合理。
    他當然也沒有忘記,向太原的可爾西將軍送信,請求其進行增援。
    當波裏葉的報告送達時,可爾西正在為其他的事情發著愁呢。
    此時他已經收到了,法軍戰艦在鴻基港灣遭襲,以及有兩江軍隊在錦普登陸的報告。
    盡管對於對手上岸的軍力和真實意圖都不很清楚,但這種情形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可爾西產生任何樂觀的估計。
    兩江軍隊在北圻東北方向登陸,是佯動,還是企圖對法軍兩麵夾擊?登陸後是會向北進攻諒山背後,還是直接西進河內方向?
    這些問題都是可爾西亟待解答的。而在得到正確的答案之前,波裏葉在求援報告中的一個建議,卻從側麵幫他解開了糾結於心中的難題。
    尚未得知東方海岸邊發生了什麽的波裏葉認為,當前兩江匯集重兵直插北圻腹地,由此帶來的威脅的重要程度,已經上升到了法軍要麵對的諸多困難中的首要位置。
    如果不能抵禦住這個威脅,那麽法軍設在諒山和宣光的防禦,以及散布在整個北圻北部用於壓服叛亂的軍力,都將陷入無用的狀態,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因此,波裏葉強烈的建議可爾西,應該將分散在各處,至少是紅河以北的法軍,迅速的聚集起來,部署在太原至北幹一線。
    在擊退兩江軍隊的攻略之後,再去考慮別處的事情。而且他相信,到了那時,很多問題反而會很容易的就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波裏葉的話,點醒了可爾西。兩江軍隊的行動,確實已經上升為了法軍麵對的眾多問題中的主要矛盾。
    因此集中主要力量來應對,也是極為正確的選擇。
    於是可爾西連續發出了緊急指令,命令諒山的尼格裏將軍迅速帶領法軍第2旅,南撤至北黎到北寧一線。
    命令在宣光的吉奧瓦內尼勒上校,除留下少量部隊據守外,應帶領法軍第4旅的全部主力火速趕來太原。
    命令散在北圻北部各地的法軍,即刻停下手中正在進行的占領和剿匪的任務,全部聚集到太原待命。
    在發出這三道命令後,他又簽署了一項法令,下令開始組建第三個北圻步槍團——這是由北圻當地的衝鋒兵為主要力量的輔助部隊。
    此前已經建成的第1和第2北圻步槍團,各三千人。每個團下轄三個營,每個營又分成四個兩百五十人的連。
    其軍官全部由法國人擔任,士兵則從當地招募,甚至還曾使用過黑旗軍的降兵。
    可爾西初步的估算了一下,除去新組建的軍隊外,集中後的法軍,在北幹至太原再到北寧一線,將能聚集起兩萬多人的兵力,其中包括近六千名北圻人。
    但這是需要時間的。而能否爭取來這個時間,就要看波裏葉在北幹阻擊作戰的情況了。
    這似乎是陷入了一個連環套的局麵——波裏葉建議可爾西集中兵力,是為了增援北幹。而可爾西卻需要北幹的法軍,為聚兵贏得時間。
    至於在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可爾西仍讓尼格裏的第2旅去北寧駐防,還是由於擔心從海上登陸的兩江軍,會西進威脅河內和太原的側後。
    而北寧位於河內和太原的東側,與兩地呈三角形布局,那裏也是阻止兩江軍從東路攻入北圻腹地的最後屏障。
    《自製北圻各要點示意圖,比較粗糙請見諒》
    可爾西的判斷還算正確,兩江第二師在錦普登陸後,確實選擇了向西的進軍路線。
    3月11日第二師已經控製了,錦普以西20多公裏處下龍灣北側的鴻基港灣。並從第二天開始,繼續向將近120公裏外的北寧進發。
    13日海軍第一戰隊又護送來了一批運輸船,將陸軍第四團從雷州運至鴻基登岸。
    第二師的結構也由此重新進行了調整。整頓後下轄第二、四、五團,第五十營,第九炮兵營,第二工兵營,共近一萬六千人。
    而由劉茹昌率領的海軍陸戰隊,脫離了第二師的編製。其中第一聯隊負責留守錦普和鴻基,第二聯隊則全部返回雷州駐守待命。
    廣西境內龍州和憑祥的兩江軍隊,也在進行著調動。第八團和第十三團開始陸續向高平調轉。第十二團和第五騎兵營則調往了雷州。
    他們原來的營地,全部交給了張之洞的兩廣清軍接管。
    就在北圻的交戰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調集軍力的同時,北幹方麵並沒有因此而暫息烽煙。
    3月13日一早,兩江軍隊開始向波裏葉精心設置的防線發起了進攻。北幹會戰的正戲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