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法俄同盟
字數:3522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在如今歐洲大陸上出現的變局,要源自德國對外政策的改變。
原本在第二帝國建立之後,其掌舵人俾斯麥所奉行的外交核心是,孤立法國,同時不讓德國被孤立。
為此,他利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為德國建立起了一套,龐大而又複雜的同盟體係。以錯綜的國際關係,將德國縝密的保護了起來。
俾斯麥的結盟戰略,首要目的是為了對抗仇視德國的法國,並且防止出現一個與德國敵對的同盟,至少也要消除掉對法開戰後的後顧之憂。
為此,他最先促成了“三皇同盟”,即德皇、沙皇和奧皇領導下的,三個帝國間的結盟。
在這當中,將奧匈拉入同盟,主要是為了稀釋強大的沙俄的影響,而做出的考慮。
但是由於沙俄過於的強大,以及其擴張成性而帶來的不穩定因素,讓俾斯麥不得不對其進行更多的防範。
於是,他又組織發起了,旨在共同防禦沙俄的“德奧同盟”,並利用這個盟約牢牢的拉攏住奧匈帝國。
後來,為了保障奧匈南方的安全,俾斯麥又接納了意大利加入了德奧同盟,最終形成了“三國同盟”,即日後的“同盟國集團”的雛形。
而隨著列強之間,在巴爾幹半島的競爭加劇,沙俄與奧匈之間產生了尖銳的難以彌合的矛盾。
雖然身處域外,但為了防止被可能出現的俄奧衝突拖入戰端,同時也是為了安撫和拉攏沙俄,防止其與法國結盟,俾斯麥又主導了德俄之間簽署了《再保險條約》。
當俾斯麥領導德國,完成了上述以及其他結盟活動之後,這套係統工程令德國既獲得了安全的周邊環境,又抵消掉了盟約為其帶來的限製和負擔。
而且他也並沒有就此止步,還不斷的致力於拉攏更具影響力的盟友,比如英國。
兩國之間也幾度接近到隻差“臨門一腳”,直到英國自由黨內閣上台以後,逐漸關上了對德國的大門。
又在威廉二世執著於“大海軍”和“世界政策”之後,兩國最終走向了對立。
俾斯麥的外交政策雖然有效,但過於複雜,除了他這樣的老手外,別人很難複刻。且在外人看來,其各項政策之間矛盾重重,難以理解。
而當這位老舵手,黯然退出了德國政壇以後,他原有的那套結盟政策也被迅速的拋棄。
德國的新任執掌者威廉二世,更喜歡采用簡單且又任性的外交手段。
當德俄《再保險條約》到期時,盡管沙俄表達出了強烈的續簽願望,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讓步,但德方卻陰差陽錯的屢番拒絕。
對於德國而言,這麽重要的盟約沒能得到重視,必將為其帶來嚴重的惡果。
若究其原因,恐怕是俾斯麥的外交思路不能為繼任者所理解,也要占很重要的因素。
犯此重大失誤的德國,很快就見到了對其的懲罰。
當條約到期失效後,深感孤立的沙俄,與孤立已久的法國,同病相憐,迅速靠攏,兩國在第二年夏天,便以互相致函的方式達成了協定。
一年後的1892年8月,兩國更是簽署了明確的軍事同盟條約,所針對的就是“三國同盟”。
德國苦心經營了多年的安全環境,從此被徹底打破。
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的出現和對立,對歐洲乃至世界的局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還讓位於遠東的兩江,感到了極大的不安。
陳濟懷等人暫無心關注別處的事情,但如此一來,已經將沙俄列為假想敵的他們,在將來麵向北方作戰時,卻很有可能在南方遭到法國的背後襲擊。
而且,法俄兩國可都是世界級的大國。他們組合在一起時,具備的實力,和可以整合的資源,都會成倍的增長,其效果遠勝直接疊加。
局勢出現這樣的突變,是兩江眾人始料未及的,也必須要對既定的計劃予以檢討,甚至可能要進行翻天覆地的調整。
為此,陳濟懷憂心忡忡,連續很長時間都悶悶不樂的,讓身邊人看著,都替他擔心。
兩江當局的各路精英們,也都沒有閑著,他們積極的出謀劃策,思索著應對的出路。
在他們當中,尤以外務司和防衛軍最為投入,也最為積極。
這兩個部門,由於以往的良好協作,和各自負責人之間的私誼,常能碰撞出一致的意見,這一次也是如此。
兩個部門在多番討論後,形成的一致觀點是,就目前來看,兩江應對法俄同盟的最好方法,是也進行相應的結盟,以對其加以抵消,或是牽製住法國。
經過一番審視後會發現,在如今的列強當中,比較適合選做盟友的,隻有德國、英國和美國。其餘各國,或實力不足,或與兩江難有交集。
而在合適的三國之中,若論最能直接達成兩江目標的,當屬德國。選擇德國為盟友,也很符合防衛軍,尤其是陸軍的意願。
但林東方卻指出,選擇與德國結盟實在是太過“直接”,因此也成為了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這將令兩江毫無掩飾的,更早的,暴露在與法俄對抗的前沿。還可能引起德國的其他潛在對手的敵視,使兩江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其實林東方不主張,甚至是反對與德國接近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從一名資深外交官的角度認為,德國現在的政策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這些政策,同其以往的穩健相比,無論是在外交還是國家發展目標上,都讓人難以琢磨,並且表現出越來越強的攻擊性。
而這種不確定,也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其程度是兩江無法承受的。因此與德國結盟,簡直就是一場豪賭,絕非良策。
那麽排除了德國之後,最理想的盟友就是英國了。若能與其結盟,不管是軍方還是外務司,都是十分認同的。
但正是這個“最佳選擇”,卻是最為老練狡猾的,想從其身上討得便宜,絕非易事。
可以想象到的是,主動尋求與英國結盟,定是一個極其艱難的過程,甚至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是否值得,尚難定論。故而,隻能謹慎,擇機再論。
如此一來,比較現實的盟友目標,似乎就隻剩下美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