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遠東火藥庫
字數:3649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但凡可被稱為“火藥庫”的,皆是由於地理位置、資源、宗教、文化、強權勢力爭奪等諸多原因,動蕩不安,而常成為戰爭源起的地方。
在此類地域中,比較著名的就有中東地區,東南歐的巴爾幹半島地區,等等。
而在遠東,其實也存在著一個這樣的“火藥庫”,那就是朝鮮。
李氏朝鮮王國,立國於十四世紀末。
其初代國君李成桂,本為王氏高麗王國的豪強和重臣,後來發動兵變推翻高麗,從而得國。
朝鮮王國建立之初,正值中原大明王朝初興。起先,雙方齟齬不斷,朝鮮時常擾邊。
直到明成祖永樂年間,大明國力日盛,朝鮮才終於臣服,成為大明“一年三貢”的藩屬國。
但在此之前,他們也奪占了不少,鴨綠江以東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土地。
不過,自確立宗藩關係之後,朝鮮與宗主之間日趨密切,在文化、儀俗和製度等各方麵,全麵效仿,成為學習中原文明最深刻的國家。
時光荏苒,明亡清興。
滿清及其前身女真,與朝鮮同起於東北,算是近鄰。但雙方之間卻一直不睦,摩擦不斷。
起初,朝鮮常欺壓女真,還屢次協助大明對其進行圍剿。
直到皇太極時期,滿清大舉征討朝鮮,方使其歸服,並在軍事威脅下締結了宗藩關係。
但朝鮮在內裏,仍強調以尊明為大義,在大明滅亡之後依舊如此。
朝鮮的官製和服製等,始終堅持明朝禮製。還在一些特定的場合,繼續使用“崇禎後”的紀年方式。
到了十九世紀,朝鮮李朝已經傳國四百餘年,國勢日衰,亂象頻生,外戚勢道政治已延續了兩百多年。
1849年,憲宗李朔去世,王室絕嗣。於是,憲宗的祖母,純祖的正妃金氏,選憲宗三代之外的遠房繼位,是為哲宗。
1863年哲宗去世,亦無子。
純祖、憲宗和哲宗三代王妃,都為安東金氏,憲宗之母趙大妃為了與金氏外戚集團抗衡,選興宣君次子李載冕為嗣,改名李熙,即為高宗。
興宣君李昰應,為王室七代之外的遠親,其在高宗即位後,晉為興宣大院君,代王執政,並選妻家驪興閔氏一孤女閔茲映,為高宗王妃。
大院君李昰應掌政之時,正是西風猛烈的時代。
麵對洋人的不斷扣關,李昰應對外推行比大清還要徹底的鎖國政策,朝鮮也因此被外界稱為“隱士之國”。
對內,李昰應為了重振王國的威嚴,力主舉全國之力,耗費巨資修複了,幾百年前被倭寇焚毀的景福宮。
李昰應在朝鮮,看似權力遮天,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本以為給兒子挑選的,“好拿捏”的閔妃,才是一個真正厲害的對手。
1873年李昰應引退,高宗名義上正式掌權,但實權就此被閔妃所掌握。也從此展開了公媳之間,長達二十餘年,至死方休的權力爭鬥。
此時朝鮮麵臨的外部環境,已經是十分惡劣了。
朝鮮王國所在的半島,位於東亞大陸的邊緣,是連接海洋與大陸的橋梁。其東臨日本列島,是日本西進的必經之地。
在北方,本屬域外的沙俄,在經過不斷擴張之後,已經到達並占據了亞洲大陸的東北端。
當他們繼續沿著海岸南下,向溫暖地帶進發時,橫在麵前的朝鮮半島,就變成了他們的新目標。
這樣如同十字路口般的地理位置,讓朝鮮成為遠東地區的一個地緣要衝。而深諳此中奧妙的英國,也時不時的插手進來,以圖遏製他們的老對手。
如此一來,外強環伺,內鬥不息,弱小的朝鮮終成是非之地,引發的紛爭不斷,是這一地區內,名副其實的“火藥庫”。
而在十九世紀後期的幾十年裏,在對朝鮮的爭奪之中,最主要的外部矛盾,就集中在日本和大清之間。
日本進入明治時代後,在內進行了一係列的維新改革,國力大增。對外則為了解決矛盾和壓力,積極鼓吹擴張政策。
然而,在1874年時,日本的首次對外冒進,就撞上了堅牆。其在兩江的打擊下,不但慘敗於台南,還失去了控製已久的琉球。
從此,日本南侵之路被堵死,北方又立著更為強大的沙俄,近邊可以擴張的方向,似乎就隻剩下西麵的朝鮮了。
兩年後,以求得了與兩江的和解為保障,日本便以武力打開了朝鮮的國門,強迫其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了在朝的一係列特權。
明治政府總算取得了對外侵略的第一個成果,攫取了第一桶金。嚐到甜頭的他們,也當然的要在這個方向上繼續“努力”下去。
其實日本襲擾朝鮮的曆史由來已久,前朝往事無需贅述,史不絕書,自有考證。
單說李氏朝鮮王國,自其立國之初,就不斷遭到倭寇的各種入侵,綿延不絕。
甚至到了大明萬曆年間,戰國後期的大佬豐臣秀吉,糾集起全日本的精銳,對朝鮮發動了全麵的入侵,還妄想在吞並朝鮮後繼續攻略大明。
麵對如此大規模的侵略,衰弱的朝鮮無力抵抗,迅速潰敗,“三都失守,八道瓦解”,幾近亡國。
後來還是在大明的出兵援助下,曆經數年,才終於擊退了日本。
而如今,日本再度卷土重來,不斷進犯,不僅讓朝鮮深感憂慮,也引來了大清的極度關注。
大清到了同治和光緒年間,雖經過洋務運動,表麵實力有所增強。但實則外藩淪喪,內憂不止,已是積重難返。
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大清龐大的體量,從外表看上去依舊唬人。而清廷為了能夠“長治久安”,也在不斷尋求自救的方法。
曾幾何時,大清一度擁有眾多的藩屬。這些外藩環繞四周,成為天朝國土防禦的外圍藩籬。
可隨著國力衰微,身為宗主國的大清無力外顧,這些藩屬也相繼被列強奪占,真正得以保存的,就隻剩下朝鮮了。
而朝鮮,由於所處位置臨近京畿腹地,對大清核心區域的安全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得到了清廷的重點關注,決心極力扶持和維護。
日本由東方來攻,大清在西邊守護,這一攻一守之間,雙方矛盾日漸加劇,終究不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