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汾水河畔
字數:3607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在香河一線的戰場上,直隸練軍一觸即潰,牽動了新陸軍也不得不主動後撤。
可是火線後撤,豈是那麽容易的事情,這需要部隊具備良好的組織和協調,將領的指揮布置也至關重要。
很可惜的,這些要求新陸軍都無法做到,至少不能有效的完成。
如此一來,混亂也就在所難免,並且很快就轉變成新的潰敗。
在防衛軍第一軍的追擊下,清軍有組織的撤退僅維持了不到半日,之後就發展為了四散潰逃。
在此亂局之中,有的清軍陷入了防衛軍的包圍,隨後被殲或繳械投降。
有的清軍則拋棄了武器和裝備,直接散入民間,從此煙消雲散。
仍有部分新陸軍,保持了小規模的編製,並紛紛沿著北運河向京城方向敗退,最後聚於通州西北的地方。
經過收攏之後,這部分清軍共匯集了萬人左右,鐵良和董福祥也都身在其列。
清軍潰敗的消息,很快就傳入了京中,瞬間引發巨大的驚亂。
如此兵敗如山倒,震撼了清廷,而軍中也一定得有人背這個黑鍋。
朝廷對那些視為“雜牌”的練軍當然不會手軟,把那些將領們免官的免官,下獄的下獄,砍頭的砍頭。
此外在新陸軍中,因與榮祿關係密切,而成為五鎮中唯一漢人統製的董福祥,也成為了倒黴蛋,被清廷嚴旨革職查辦。
此時,防衛軍第一軍軍長褚雲升也不好過,他因未能實現對清軍的聚殲而遭到參謀總部的斥責,並且命令他盡快向京師進軍,不打折扣的完成後麵的作戰任務。
褚雲升對此很是無奈,隻能默默接受。
此戰中,盡管防衛軍戰鬥力占優,但畢竟雙方人數相當,再加之清軍一觸即潰,跑得飛快,讓人始料不及,欲求徹底圍殲談何容易。
即便如此,清軍仍有大半消散,所餘主力不過萬餘,且如驚弓之鳥,短期內難有作為,第一軍的戰績亦算不錯。
故而第一軍的一眾官兵們,對於上峰的斥責頗有些微詞,並都憋著一股勁,要在後麵的行動中挽回顏麵。
其實防衛軍參謀總部怎會不理解前方的困擾,他們之所以作此處置,實則是在行激將之法。
因為第一軍接下來的任務,是要進軍京師,這將是一場關係全局的行動,需要嚴格的執行既定的命令和政策,確保萬無一失。
而隨著防衛軍的持續推進,京城裏麵的緊張氣氛更加濃鬱。
對此,清廷急命鐵良即刻整頓殘兵,以求盡快投入到京師的防禦之中。
同時令駐京的八旗、綠營和神機營等部,火速集合兵力,準備出城迎敵。
可是京裏麵的這些兵老爺們,哪能同其他清軍相比。別說真的開赴戰場,現在一聽說大敵當前,便已經逃兵無數了。
就連鐵良那裏,也回奏朝廷,稱所部軍械缺失嚴重,人馬不齊,軍心渙散,難以承擔重任,望朝廷早做打算。
如此一來,清廷更加惶恐不安,皇族權貴們則開始為是否應該出京暫避,和向何處暫避,爭吵不休。
防衛軍才不會理會朝廷將作何結論,很快第一軍的各部就陸續進達京城的東郊和南郊。
他們還與外國使館區取得了聯係,告知將為其提供保護,請其勿要擔憂。
鐵良所部則繼續北退,到了順義一帶,並一再請朝廷早下決斷,他們也好盡量提供掩護。
與此同時,防衛軍第二軍主力終於陸續抵達天津,開始向豐潤進發。
這部分兵力,由第二師和第十三師等部構成,隨即第五師也被劃歸第二軍之下,使得全軍總兵力達到了近五萬人。
隨著第二軍各部相繼開進,圍殲豐潤清軍的作戰行動,已在抓緊準備之中。
在此期間,察覺到情況不妙的蔭昌等人,連續組織起數次主動出擊,意圖突出離開此地,卻都被第五師攔阻或牽製,直到第二軍完成了部署。
圍攻豐潤的戰鬥隨即打響,防衛軍用了不到兩日的時間,基本全殲了此處的清軍。
新陸軍中前兩鎮兩萬五千餘人,僅有數千逃脫,餘下兩萬多人被殲。
清軍殘部在蔭昌和善耆的帶領下,逃往臨榆,第二軍則尾隨其後,繼續向東北方向進軍。
此番以義和團之亂為契機,兩江開始向各省全麵出擊,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就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在直隸和京畿一帶,相繼聚集了十萬人的防衛軍連戰連捷,將清廷掌握的軍隊殲滅了大半,餘下的也再難成氣候。
同時,防衛軍已經按計劃從兩麵抵近京師城外,隨時可以攻入城中,滿清統治已然岌岌可危。
在其他的省份,兩江也是進展順利,各主要城池和戰略要衝皆兵不血刃的接收,而且已經開始著手於次要地域。
原本在兩江以外,公認最有實力的兩廣和福建,以為或許會比較難啃,誰料反倒是最為平順。
張之洞和劉坤一麵對兩江的擴張,最終無奈的選擇了和平接受。
其中受兩江影響頗深的兩廣水師,除“廣靖”號和“廣寧”號兩炮艦,在其固執的艦長的指揮下,選擇了開閥自沉外,餘下各艦竟集體宣布加入防衛軍海軍。
船政水師乃至清廷控製下的各艘艦船,也都被防衛軍和平控製和接受,隻不過其中絕大多數的艦船都過於老舊,無法為海軍所用。
然而,與兩江在大局上的一帆風順相比,一些地方的民間,卻對兩江勢力表現出了反抗的態度,特別是山西、陝西和甘肅等偏西部的省份。
例如,在晉中的汾水河畔,當地有些晉商就擔心新勢力的湧入,會對其家族和產業帶來威脅。
於是便依托經過曆代經營建成的,背靠綿山的全封閉城堡式大院,企圖對兩江勢力的到來予以抗拒。
其實,對於各省或地域,兩江是製定有十分明確的地方和民族政策的,隻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一些相對閉塞的地區對此了解較少,也才出現了這些誤會和抵製。
初時,因力量相對分散,兩江對於這些抗拒暫取縱容不理的態度,但隨著時日漸久,終究會采取雷霆手段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