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戰爭陰霾(本章有設定插圖)
字數:3763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開篇激戰1860 !
最早大約是從1900年的夏秋之間時起,華夏共和國控製地區之外的北域,就不斷有百姓南逃。
這些人的主體多是漢人,主要是從東北和內蒙各部的轄區,逃往山西和河北。
不久,北域各地方勢力就對這些南逃者展開了追截,並且隨著逃民的數量越來越多,追擊的次數變得愈加頻繁,規模也漸增。
到了這一年的冬天,北域的一些勢力,終於開始越過華夏控製地區的邊界,他們不僅追殺南逃的百姓,還對當地居民進行燒殺劫掠。
此後,一些聚於北域的馬匪等,也加入到南擾的行列之中,致使生活在那裏的百姓苦不堪言,隻得選擇進一步南遷。
而南擾的各勢力,則似乎從中嚐到了甜頭,也隨之愈發向南深入。
對於這種情況,華夏方麵在進行了判斷之後,做出了相應的布局。
依照上峰的命令,駐於邊界附近的小股國防軍和警巡人員,最初隻在己方這一側對來襲者予以抗擊,保護百姓,但從不越界。
直到1901年初夏,以打擊北域愈加猖狂的襲擾為名,做了充足準備的國防軍突然發動了較大規模的北進行動。
由此,沉寂了一年多的邊界線被打破,國防軍一舉占領了大同和朔平兩府的北部,以及原歸綏六廳並改稱歸綏府,整個山西省得以完全收複。
在河北省方向,國防軍則進占了原口北三廳,隨後將之並入了宣化府。
接下來,在北域各勢力的驚恐之下,國防軍雖然減弱了行動的規模,但仍舊保持著向北的不斷蠶食。
到了1902年開春時,承德府和原赤峰直隸州皆已易主,華夏暫將其合為一府,河北省也僅剩朝陽府一地尚未收複。
此外,國防軍繼續向北,相繼占領了內蒙古的原察哈爾都統轄區,以及原伊克昭盟、烏蘭察布盟和昭烏達盟的部分地區。
並且,國防軍的一部,還在1902年4月時,同山海關的滿人守軍發生了激烈的交火,讓滿軍損失不小。
這樣一來,隨著北域局勢的不斷變化,其背後的沙皇俄國終於坐不住了。
他們在1902年5月底,傳遞出了措辭激烈的信息,要求華夏必須保持現有狀態不得再有改變。
特別是在山海關一線,如果再遭攻擊便是對沙俄的直接挑戰,而沙俄也必將盡全力扞衛這條紅線。
這消息一經傳出,舉世嘩然。
隨後沙俄更是開始了大規模的調兵遣將,使得東方的局勢迅速的籠罩在了戰爭的陰霾之下,一場大戰似乎也到了一觸即發的境地。
在形勢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如果梳理一下華夏和沙俄在1902年時各自的軍事實力,就會驚奇的發現,雙方之間的力量對比在這一年時,正處於一個特殊的節點。
在陸軍方麵,兩家的總兵力基本相當,而且雙方都擁有很大的人口基數,在戰時可以大幅征兵。
沙俄方麵的問題,是受困於長距離的運兵和補給,要等到一年之後甚至更久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和位於東北的各支線陸續通車後,才能逐漸好轉,否則反倒是戰時容易被切斷的海上運輸效率更高些。
華夏方麵則是由於建國不久,許多地方為求穩定仍需分兵駐守。
同時在新控製的地域內,兵役製度的推廣和完善,也還需要一個過程,征兵的效果自然要打一些折扣。
由此可見,華俄雙方在陸上,麵對彼此之間可能出現的漫長戰線時,都會存在著一定的短板,如何合理的調配兵力將成為兩邊分出優劣的關鍵。
1902年的沙俄海軍,全部艦船的總排水量達到50萬噸,位居世界第三,但其陣中的先進戰艦的數量卻相對較少。
在作為艦隊核心的戰列艦方麵,除了一眾老舊鐵甲艦,以及受條約限製隻能困於黑海的艦隻以外,能拿得出手的,可歸於“前無畏式”的卻不是很多。
其中包括,正常排水量11,000噸,航速15.7節的“偉大的西索亞”號。
11,500噸,航速16節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和其姊妹艦“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
同級別,13,300噸航速達18.5節卻隻裝備10英寸主炮的“佩列斯維特”號、“奧斯利比亞”號和“勝利”號。
還有由美國建造的,12,900噸,航速18節的“列特維讚”號。
而由法國建造,排水量13,100噸,航速18節的“皇太子”號,仍在舾裝和調試之中,預計來年夏天才能交付沙俄海軍。
至於在沙俄各船廠已經陸續開工的,五艘最新銳的“博羅季諾”級,按照工期計算,最快也得到1904年或1905年才能建成,就是不知道屆時還能否趕上些什麽。
上述艦隻當中,已經完工入役的8艘戰列艦,全都歸屬於沙俄遠東艦隊。
此外,3艘老式鐵甲艦,10,200噸15節的“納瓦林”號,以及9,400噸15節且隻配有一座雙聯裝12英寸主炮的“亞曆山大二世”號和“尼古拉一世”號,也被部署在了遠東。
沙俄海軍對東方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簡直已經到了傾盡所有的地步了。
在巡洋艦方麵也是如此,沙俄把算得上新銳的艦隻大多都調來了遠東,包括5艘裝甲巡洋艦,9艘防護巡洋艦,以及2艘布雷巡洋艦。
沙俄遠東艦隊還擁有近20艘驅逐艦,隻不過這些艦隻當中,有不少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機械問題,時不時會出現趴窩的狀況,而遠東基地的維修條件,則屬實是一般。
反觀華夏國防軍海軍,在1902年時已擁有大小作戰艦隻一百餘艘,總排水量四十萬噸,居於德國之後美國之前的世界第五位。
其中主力艦隻,當屬十艘戰列艦,和六艘大型一等巡洋艦。另有四艘老式鐵甲艦,和四艘五千噸級一等巡洋艦。
這些戰艦,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沙俄艦隊具備優勢。
而且國防軍在二等巡洋艦和驅逐艦方麵,也至少要比沙俄遠東艦隊強得多。
除了這些在役的艦船,華夏還有包括兩艘戰列艦在內的,共計三萬五千噸的戰艦,正處於建造之中。
若僅從在建艦隻的情況來看,沙俄的實力就要強大許多了,因此他們也就更需要時間的幫助。
時間!還是時間!
時間已經成為了,華夏和沙俄之間力量平衡的關鍵因素。
在華夏的實力已經快速的接近峰值,而沙俄方麵仍在緩慢爬升並預示出強大後勁的情況下,該作何抉擇,也就不難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