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文學

字數:38082   加入書籤

A+A-




    中國曆代文學精華!
    神話傳說《山海經》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約成書於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之間,應是由不同時代的巫覡(男巫)方士(方術士,後演變為道士)根據當時流傳的材料編選而成的,實際上是一部具有民間原始宗教性質的書。
    《山海經》全書共分為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海內經五卷大荒經四卷,內容極其駁雜,除了神話傳說宗教祭儀以外,還包括我國古代地理曆史民族生物礦產醫藥等方麵的內容,是所有的古代文獻中,最具有神話價值的作品。
    神話乃文學之母,神話與文學的關係,就像《山海經》神話中所見的盤古與日月江海的關係。話說盤古死後,頭化為四嶽,眼睛化為日月,脂膏化為江海,毛發化為草木。盤古雖死,而日月江海人間萬物……都有盤古的影子。神話在轉換為其他文學形式以後,往往失去了它本身的神話意義,卻作為文學中藝術性的衝擊力量而活躍起來。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詩》句句源自於《山海經》;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具有遊仙思想的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皆源於《山海經》神話;李賀詩詞對《山海經》神話亦多有運用;李商隱更是大量運用了《山海經》神話象征隱喻的個中翹楚;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的祀歌“騎龍白雲鄉織錦裳的天孫謳吟下招的巫陽”,都是直接源於《海內西經》的。
    此外,幹寶的《搜神記》唐傳奇如《柳毅傳》幾乎都脫胎於《山海經》;元雜劇《竇娥冤》明小說《封神演義》清蒲鬆齡《聊齋誌異》,莫不與《山海經》神話的變化一脈相承;明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神獸雜糅的形象,是《山海經》神話變化的運用;近代戲劇《牛郎織女》《白蛇傳》《嫦娥奔月》等莫不取材脫胎於《山海經》神話。
    古詩詞小說戲曲等泛取《山海經》神話題材者比比皆是,舉不勝舉,現代詩文也不乏以《山海經》神話入詩者,比如,楊牧餘光中郭沫若覃子豪吳瀛濤等人的詩中,神話往往成為其諷喻性的解說主題。
    總之,《山海經》神話塑造了不少文學母題。神話與文學幾乎是一體的兩麵,是象征的想象的樸野的,是敘事描繪的情感的富於生命力的文學形式。《山海經》的古神話,比之於西洋神話,稍嫌零碎簡陋,然而雖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細探究,竟是一塊一塊的璞玉美石,可譽為“中國文學的寶礦”。
    《山海經》的神話中,不僅可以看到巫師的活動,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經》中,存在著大量的神奇動物的記載,這些動物主要是鳥獸龍蛇之類,它們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也很有可能就是古人的圖騰崇拜。
    《山海經》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神話的一座寶庫,對我國神話的傳播和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山海經》也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為後人留下了探尋曆史的根據。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00多年的詩歌0篇。《詩經》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0篇。
    早在春秋時期,《詩經》就已廣泛流傳。關於《詩經》編纂成集的過程,有種種說法。
    有一種說法認為,《詩經》曾經過孔子的刪訂,但這種說法並不可信。《詩經》經多人長時期的收集整理,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最後編定成書,這是在孔子出生之前。在《論語》中,孔子曾多次說過“詩三百”的話,可見他所看到的《詩》和現存《詩經》的篇目大體相同。
    據秦漢時期一些典籍的記載,《詩經》作品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周朝廷設有專門采集民間歌謠的官員,稱“行人”,他們四出采訪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風俗政治得失。采詩的工作由於得到各諸侯國的協助,所達到的地域相當廣闊,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來。二是周朝還有“獻詩”的製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種場合要向天子獻詩。《詩經》中的不少“雅”詩,就是這樣匯集到一起來的。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保留著古代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的形式。《墨子公孟》篇說“誦《詩》三百歌《詩》三百弦《詩》三百舞《詩》三百。”《儀禮》《周禮》《禮記》和《國語》裏,也分別提到《詩》可以用鑰﹑管﹑簫等樂器演奏。魯國樂工也曾為季劄演出過“風”“雅”“頌”各部分的詩。這些都說明《詩經》在古代與音樂﹑舞蹈有著密切的關係,隻是經過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樂譜和舞姿失傳,隻剩下歌詞,就成為現在所見到的一部詩集。
    《國風》以戀愛婚姻為題材的民歌數量最多,也最富情采。勞動詩歌也是《國風》中重要的一類,如《周南芣苜》,是婦女采集車前子時所唱的歌,詩篇以簡單的語言,簡單的韻律,唱出了勞動的歡樂情緒和熱烈氣氛。
    在《雅》詩裏,有一部分是貴族祭祀用的樂歌。如《小雅》中的《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等,都是祈求豐年的樂章,中間描繪了當時農業生產的情況。至於《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諸篇,則頌揚自周族的始祖後稷建國,到武王滅商的曆史功績,中間有一些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的生活情景。
    《周頌》全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廟的舞曲歌辭,用典重的詞章歌頌祖先的功德並祈求降福子孫。《魯頌》是魯國貴族用於宗廟的樂章。《商頌》是宋國貴族用於祭祀祖先商王的頌歌。
    《詩經》的影響還越出國界走向了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詩經》的譯本,為世界各國的人們所喜愛。
    孔子(約公元前年前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0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的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孔子想走仕途,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但由於生性秉直,孔子在政治上並沒有過大的作為。後來他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的先河。孔子弟子多達000餘人,其中賢人有7人,還有很多弟子都成為了各國的高官棟梁。孔子的弟子中最出色的有顏回子路子貢宰予等。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就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的人,後世尊稱他為“至聖”“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0篇。
    《論語》不僅首創語錄體,它更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且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作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988年,7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斯洛伐克共和國黑山博士說“為了創造一個沒有任何無端衝突的德馨社會,人類偉大導師孔子所設立的道德原則和進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無人超越。”
    莊子(約公元前9年前8年),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莊子所著的《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名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尤為後世傳誦。
    據《史記》和《莊子》記載,莊子在他的家鄉蒙(今河南安徽交界處)這個地方,當過管漆園的小官,幹了不多久,便辭官回家,生活貧困到無米下鍋,有時不得不編些草鞋拿去賣,賺點小錢過日子。
    他平時衣履不整,有一次魏王召見他,他就穿著補了又補的衣服去見魏王。盡管他也有些朋友,如做過魏宰相的好友惠施,曾邀他做官,他就是不予合作。不僅如此,莊子還把為統治者效力而獲得賞賜比作“吮癰舐痔”,不願與這種人為伍。宋國有個叫曹商的人,出使秦國,秦王賞給他百輛車子,他在莊子麵前炫耀,莊子輕蔑地說:“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兩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喜歡過逍遙的隱士生活,對現實不滿,不與統治階級合作,追求絕對自由的生活構成了莊子性格與思想的主要內容。
    莊子生活在社會矛盾極其複雜的戰國時代,在《莊子》一書中,他用生動形象而幽默詭異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這種寓言的方式使莊子的思想和想象具有著水一般的整體性。它以汪洋恣肆的文字,雄渾飛越的意向,奇特豐富的想象,滋潤曠達的情致,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
    《莊子》的文章結構很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卻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再加上詞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麵,還是文學語言方麵,莊子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莊子》一書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高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韓非子(約公元前8年前年),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他為韓非子。
    身為貴族的韓非子從小立誌要做一番大事業。於是,他在弱冠之年便告別父母,獨自一人遊曆天下,最終投師於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荀子。荀況在齊國講學時,門徒不可勝數,其中有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後任秦國丞相的李斯,一位就是韓非子。韓非子為人正直,天資聰慧又勤學不怠,因而他的老師放言“帝王之術非韓非不能大,法家之思非韓非不能廣”。
    韓非子生於戰國七雄紛爭之世,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是最弱小的國家,他目睹韓國日趨衰弱,曾多次向韓王上書進諫,寄希望於韓王勵精圖治,變法圖強,但韓王置若罔聞,始終都未采納。這使他孤獨悲觀,大失所望。他從“觀往者得失之變”之中探索變弱為強的道路,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十餘萬言的著作,全麵係統地闡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發了憂憤孤直而不容於時的憤懣。
    這些著作流傳到秦國,秦王讀了他的文章後,大加讚賞,發出“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的感歎,可謂推崇備至,仰慕已極。但秦王卻不知這兩篇文章是誰所寫,於是便問李斯,李斯告訴他是韓非的著作。
    秦王為了見到韓非,便急切下令攻打韓國。韓王本來不任用韓非,在形勢急迫的情況下,便派韓非出使秦國。
    秦王見到韓非,非常高興,然而韓非卻未被信任和重用。韓非曾上書勸秦王政先伐趙緩伐韓,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賈的讒害,他們詆毀地說“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信以為然,就把韓非交給法官審訊。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讓他自殺。韓非想向秦王自陳心跡,卻又不能進見。秦王後來感到懊悔,派人赦免他,但韓非已經死了。
    《韓非子》一書文體豐富多樣,突出特點是犀利峻峭。法家人物大都以嚴刻寡恩,敢於直言著稱,韓非尤為如此。他總是以冷峻嚴酷的目光去剖析現實,大膽暴露各種人物的思想行為,敢於毫不掩飾地發表真實見解,有一種激切淩厲之氣。
    韓非擅長創作寓言故事,並通過這些故事來述說自己的政治觀點。《韓非子》一書當中,共匯集寓言故事00多則,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老馬識途曾子殺豬等,它們已經成為中國文學中的瑰寶而代代相傳。
    屈原(約公元前9年前78年),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他創立了“楚辭”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最長的抒情詩。
    屈原一生經曆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懷王十五年(前年),秦王為了拆散楚國和齊國的聯盟,決定派丞相張儀到楚國去一趟。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屈原是堅決主張齊楚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他聽說張儀來到楚國,知道他準是來破壞齊楚聯盟的。他擔心楚王上當,就闖進王宮,見了楚懷王,他大聲說“張儀的話,大王千萬不能相信。楚國要是跟齊國絕交,秦國就會趁虛而入,欺負楚國的。”可是,楚懷王不聽。屈原長歎一聲,隻好離開了。
    秦王沒有兌現承諾,最終使懷王受騙。受騙的懷王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前0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前99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前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離騷》。
    《離騷》的形式來源於楚國人民的口頭創作,詩人又將之加以改造,構成長篇,使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它的語言精煉,吸收了楚國的不少方言,造句頗有特色。詩人用了許多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醜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縱欲貪婪淫蕩和強暴。同時,他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難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
    《離騷》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浪漫主義抒情詩,詩中無論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繪,詩人都大量采用了誇張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神話傳說的充分運用,展開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強了《離騷》的浪漫主義氣韻。比興手法的運用,在《離騷》中是非常多見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以駕車馬比喻治理國家,等等。
    楚辭又稱“楚詞”,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後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種是詩歌的體裁,一種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一種新詩體。從總集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諸人的仿騷作品。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稱為騷或騷體。
    楚辭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提煉而發展起來的,有著濃鬱的地方特色。由於地理語言環境的差異,楚國一帶自古就有它獨特的地方音樂,古稱南風南音;也有它獨特的土風歌謠,如《說苑》中記載的《楚人歌》《越人歌》《滄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國有悠久的曆史,楚地巫風盛行,楚人以歌舞娛神,使神話大量保存,詩歌音樂迅速發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滿了原始的宗教氣氛。所有這些影響都使得楚辭具有楚國特有的音調音韻,同時具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說,楚辭的產生是和楚國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傳統的熏陶分不開的。現在,從《楚辭》等書中還可以看到眾多楚地樂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勞商》《九辯》《九歌》《薤露》《陽春》《白雪》等。
    同時,楚辭也是楚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春秋戰國以後,一向被稱為荊蠻的楚國日益強大。它在問鼎中原爭霸諸侯的過程中與北方各國頻繁接觸,促進了南北文化的廣泛交流,楚國也受到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響。正是這種南北文化的匯合,孕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和《楚辭》這樣異彩紛呈的偉大詩篇。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顧可謂之‘楚辭’。”這一說法是正確的。除此而外,《楚辭》中屈原宋玉的作品所涉及的曆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鬱的抒情風格,無不帶有鮮明楚文化色彩。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楚辭》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楚辭》中屈原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濃鬱的情感豐富的想象瑰麗的文辭,體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它的比興寄托手法,不僅運用在遣詞造句上,且能開拓到篇章構思方麵,為後人了創作的楷模。而它對其後的賦體駢文五七言詩的形成,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指十五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風騷成為了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流派。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原名《左氏春秋》,漢人也有稱《春秋古文》《左氏傳》。《左傳》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在《春秋》經文基礎上,進一步補敘其曆史事件原委,全書的體例思想體係也大體與《春秋》一脈相承。
    傳說《左傳》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左丘明(公元前年前年),姓丘名明。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曾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他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曆史家,同時也是一個天才的文學家。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記事詳細的編年體斷代史,其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8年)。它係統而具體地記載了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風俗等內容,較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現實。在選擇史料敘述史實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諸如讚美和歌頌明君賢臣及其輝煌業績;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殘暴荒淫行為列國間的頻繁戰爭;宣揚民本思想懷疑天道鬼神的傳統觀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揚帝王將相創造曆史的唯心史觀維護宗法製度等級製度的思想,這是其曆史局限。
    《左傳》是一部文學價值很高的曆史散文著作。其文學成就,首先體現在善於敘事上。其敘述複雜曆史事件,真實生動,委婉周詳,頭緒清楚,注意伏線照應,重點突出。其敘事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正敘順敘倒敘補敘插敘陪敘明敘帶敘等0餘種,奇正變化,神妙難測。
    《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是寫戰爭。作者不重戰爭場麵的具體描寫,而總是圍繞某一主題,側重描寫戰爭的背景戰前準備雙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對比將帥士兵的活動戰略戰術的運用勝負的原因等與人謀有關的情節,從而使文章矛盾錯綜複雜,情節跌宕起伏,張弛有致,環環相扣,結構謹嚴,層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戰”“城濮之戰”“邲之戰”“長勺之戰”等大抵如此。另外,在戰事敘寫中,作者還善於穿插細節,以烘托氣氛,增添波瀾,交代重大契機。如“邲之戰”寫晉軍戰敗逃亡濟河爭舟的細節即是一例。
    《左傳》的語言簡練而豐潤,含蓄而暢達,曲折盡情而極富表現力,無論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語言中的外交辭令,許多都堪稱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對齊侯展喜犒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論鼎呂相絕秦等,或委曲婉轉陳述利害,或辭令激切語挾風霜,均用辭雅正,曲盡人情,各得其妙。
    《左傳》還記錄了春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麵的內容。從盛大的祭典燕享,到等級森嚴的宗法和禮製。從婚喪嫁娶等各種風俗,到名目繁多的奉祀禁忌。並且,節氣時令天災水害星象曆法地理沿革各方麵,《左傳》也都有所著錄。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足以稱之為春秋時代的“百科全書”。
    《國語》是一本史料匯編,《國語》以國分類,各自成章,記載了上自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至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約00年的曆史,以記言為主,兼以記事,通過上層統治階級士大夫的言論辯論來反映曆史事件,探討興衰治亂之根源,史論結合,在史學思想上是一個進步。而且,《國語》的記敘涉及到邊遠地區,也記載了諸如經濟製度風俗等方麵的內容,可補《左傳》之不足。
    《國語》的作者也是有爭議的,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其後班固劉知幾等都認為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現在,學術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曆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匯編而成的。
    在神與人的關係上,《國語》已是人神並重,由對天命的崇拜,轉向對人事的重視,重視人民在江山社稷中的作用。虛構的章節往往是全書的點睛之筆,如“驪姬夜半而泣進讒言”,非第三者能知,顯然是作者援情度理的虛構,但卻成功刻畫出一個口蜜腹劍陰險狠毒的人物形象,也是《國語》最具特色,最值得為之喝彩的地方。
    《國語》以記言為主,所記多為朝聘饗宴諷諫辯詰應對之辭。記言文字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麵都很縝密,又有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生動活潑而富於形象性。
    《國語》雖然記言多於記事,但並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語錄,而是有一係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現出了敘事技巧和情節構思上的特點,有時也能刻畫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由於國別史的特點,《國語》有時在記敘某一國的事件時,集中了一定的篇幅寫某個人的言行,如《晉語四》專寫晉文公,《晉語七》專記悼公事,《吳語》主要寫夫差,《越語上》主要寫勾踐等等。這種集中篇幅寫一人的方式,有向紀傳體過渡的趨勢。但尚未把一個人的事跡有機結合為一篇完整的傳記,而僅僅是材料的匯集,是一組各自獨立的小故事的組合,而不是獨立的人物傳記。
    就文學價值說,《國語》雖不及《左傳》,但比起《尚書》《春秋》等曆史散文還是有所發展和提高的,具體表現為作者比較善於選擇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如《周語》“召公諫弭謗”一節,通過召公之口,闡明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著名論題。在敘事方麵,亦時有縝密生動之筆,如《晉語》記優施唆使驪姬讒害申生,《吳語》和《越語》記載吳越兩國鬥爭始末,多為《左傳》所不載,文章波瀾起伏,為曆代傳誦之名篇。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為劉向所編。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策,共卷97篇,約萬字。
    劉向(約公元前77年前年),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主要活動在元帝成帝時代,他曾屢次上書彈劾宦官,兩次下獄。漢成帝時,更名為“向”,任光祿大夫,受命收閱整理經傳諸子詩賦為書籍。一日,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隻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提出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命名為《戰國策》,沿用至今。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實際上它是當時縱橫家遊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麵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在人物刻畫方麵,例如蘇秦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一個長於論辯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地描繪了一群勢利庸俗的小人。蘇秦遊說秦國失敗後像乞丐一樣地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後來,他發奮圖強,六國封相,路過家門時,“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裏。妻側目而視……嫂蛇行匍匐”。前後兩個場麵的鮮明對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祿為依歸的炎涼世態,暴露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在語言文字的運用方麵,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了其獨特的語言風格,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此外,《戰國策》還善於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某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
    《戰國策》對後代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漢初的散文家賈誼﹑晁錯和司馬遷,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如《史記》的某些史料就直接取於《戰國策》;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的散文,也都明顯受益於《戰國策》。另外,漢賦“鋪張揚厲”的風格,則直接承自《戰國策》。
    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在《戰國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戰國策》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曆史的書籍,也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曆史事件,是戰國曆史的生動寫照。
    ◆《山海經》書影
    ◆盤古像
    延伸閱讀
    《山海經》的作者
    古時學者大都認為《山海經》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來此說純屬無稽之談。無論是從其包羅萬象的內容上看,還是從各篇成書時間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經》絕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而應是集體編述而成。由於受古時地域交通條件的限製,即使一個部落也不可能了解到各種紛紜的情況,所以隻能通過巫師口耳相傳累積,在大一統的後世將其加以整理成書。而早期巫師的職責,決定了他們文化知識的結構,大凡天文地理曆史宗教生物醫藥帝王世係及重大技術發明等等,無不知曉,故《山海經》的內容十分駁雜。
    詩苑奇葩《詩經》
    《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跨越國界走向了全世界。
    ◆《詩經》書影
    ◆八月剝棗豳風圖(《詩經豳豳七月》雲“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延伸閱讀
    蘇東坡巧用《詩經》解難題
    宋神宗年間,遼國派出使臣來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翰林學士蘇東坡奉旨前往驛館接待。遼使知道蘇東坡是個飽學名士,賓主敘談之暇,便出一上聯,請蘇學士對下聯。聯雲“三光日月星。”此聯從形式到內容,結構獨特,要當場對出來,是非常困難的。遼使自認為得逞,暗自竊喜。他想這次一定會使蘇東坡處於困境,陷於窘地。蘇東坡不假思索,順口答出下聯“四詩風雅頌”。“四詩”指《詩經》的四體,即《詩經》的四個部分國風大雅小雅頌。通常人們把大雅小雅合稱為“雅”。蘇東坡巧用《詩經》,解決了難題。遼使聽了接對,不禁歎愕,連連點頭表示稱讚。
    孔子與《論語》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製度土崩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孔子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成為了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開創了戰國諸子百家的先河。他所著的《論語》一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孔子像
    ◆《論語》書影
    知識小百科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曆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頃。
    莊子與《莊子》
    莊子是驚世駭俗的哲學大家,也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大師,他所著的《莊子》在公元3世紀5世紀的魏晉時期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和《周易》《老子》一起並稱“三玄”,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莊子》在唐代正式成為道家的經典之一。
    ◆莊子像
    ◆《莊子》書影
    延伸閱讀
    莊子與“鵬程萬裏”
    成語“鵬程萬裏”出自《莊子逍遙遊》,源自一個美麗的寓言故事傳說北海有一條幾千裏長的大魚,名叫鯤。後來鯤變成了一隻大鵬鳥,身軀也有幾千裏長。大鵬鳥振翅起飛時,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雲層。有一次大鵬鳥飛往南海去,用翅膀擊水而行,一下就是三千裏。它向高空起飛,在海上卷起一股風暴,借著風暴的力量,一下飛出九萬裏。它飛上去後,要過半年以後,才飛回來休息。飛在高空中,它背靠青天,沒有什麽能夠遮掩它。一隻小鳥看見大鵬鳥飛得這麽高這麽遠,就很不理解地嘲笑它“我們一聳身飛起來,最高也不過飛過樹林子,就可飛回來地麵。你為什麽要飛到九萬裏以外的天邊呢?”
    韓非子與《韓非子》
    《韓非子》一書是法家經典著作,記載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那些寓言故事蘊含著深雋的哲理,憑著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韓非子像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學者及其學說示意圖
    知識小百科
    韓非子與李斯
    韓非子和李斯是同學,關於韓非與李斯的恩怨,數千年來一直是人們喜歡糾結的公案。主要有兩種言辭,一種是說李斯嫉妒韓非的才學,怕他在秦始皇麵前得寵,而搶走自己的位置,不能繼續飛黃騰達,榮華富貴。另有一說是當日所謂“陷害”韓非的並不是隻有李斯,史上留下名字的還有一個姚賈。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關係秦內部政治集團與階級利益牽扯的原因,而絕非李斯與韓非私人恩怨所致。
    ◆《韓非子》書影
    屈原與《離騷》
    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像
    ◆《離騷》書影
    延伸閱讀
    屈原與端午節
    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麵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詩歌總集《楚辭》
    《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是楚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代表了楚文化的輝煌成就。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
    ◆劉向像
    ◆《楚辭》書影
    延伸閱讀
    楚辭名句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4.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6.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7.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
    8.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宋玉對楚王問》
    繽紛春秋看《左傳》
    《左傳》的文學成就及影響,是先秦同時期的其他曆史著作所無法比擬的。其題材敘事方法寫人藝術和純熟精美的語言,都為後世史傳文學,小說詩歌戲劇的創作了藝術借鑒,影響甚為深遠。
    ◆左丘明像
    ◆《左傳》書影
    延伸閱讀
    《左傳》作者探討
    《左傳》中敘述孔子之言時多稱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學生在《論語》中都是尊稱其師為“子”,從未稱字,所以“仲尼”之稱應為孔子之好友所稱孔子。好友是什麽人?可能就是左丘明。《左傳》深得《春秋》之微言大義,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由此看來,其人必親與夫子論史,而深明夫子之理。
    國別史論《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是古代國別體史料匯編。它以記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各國貴族言論為主,因其內容可與《左傳》相參證,所以有《春秋外傳》之稱。
    ◆《國語》書影
    ◆越王勾踐劍
    知識小百科
    《國語》章節介紹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主要分為《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幾個章節
    《周語》對東西周的曆史都有記錄,側重論政記言。
    《魯語》記春秋時期魯國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魯國曆史,很少記錄重大曆史事件,主要是針對一些小故事發議論。
    《齊語》記齊桓公稱霸之事,主要記管仲和桓公的論政之語。
    《晉語》篇幅最長,共有九卷,對晉國曆史記錄較為全麵具體,敘事成分較多,特別側重於記述晉文公的事跡。
    《鄭語》主要記述史伯論天下興衰的言論。
    《楚語》主要記述楚靈王昭王時期的事跡,也較少記重要曆史事件。
    《吳語》獨記夫差伐越和吳之滅亡。
    《越語》僅記勾踐滅吳之事。
    戰國風采《戰國策》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曆史散文,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
    ◆《戰國策》書影
    ◆荊軻刺秦王畫像磚。《戰國策燕策》記載了這個故事。
    延伸閱讀
    《戰國策》流傳至今的成語集錦
    1。反璞歸真比喻回複原來的自然狀態。《戰國策齊策四》
    2。高枕無憂比喻思想麻痹,喪失警惕。《戰國策魏策一》
    3。門庭若市門前和院子裏人很多,像市場一樣。《戰國策齊策一》
    4。驚弓之鳥比喻受到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戰國策楚策四》
    5。不翼而飛比喻物品忽然丟失,也比喻事情傳播得很迅速。《戰國策秦策三》
    ◆戰國時期形勢圖
    ◎地理探索
    兩漢文學
    早逝的才子賈誼
    賈誼雖然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朝,但是若論才情,即使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相比,也未必遜色。他不但文章寫得漂亮,而且關心政治,政策水平相當高。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賈誼(公元前00年前8年),人稱賈生賈子賈長沙,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文學家政論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
    賈誼從小就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先秦諸子百家的書籍無所不讀。少年時,就跟著苟況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張蒼學習《春秋左氏傳》,後來還作過《左傳》的注釋,但已失傳。他對道家的學說也有研究,青少年時期,就寫過《道德論》《道術》等論著。他又酷愛文學,尤其喜愛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的著作。漢高後五年(前8年),賈誼才8歲,就因為能誦《詩經》《尚書》和撰著文章而聞名於河南郡。
    當時的河南郡守吳公(原來秦朝丞相李斯的同鄉)了解到賈誼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優秀人才,對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門下,十分寵愛。吳公是李斯的學生,也是很有學問的,賈誼在他門下學習,受到了很大的教益。
    吳公治理河南郡,成績卓著,社會十分安定。漢高後八年(前80年),高後呂雉死,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殺諸呂,迎立高帝劉邦庶子代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第二年,即漢文帝劉恒元年(前79年),吳公被征召到中央政府,任廷尉(最高司法長官)。吳公沒有忘記他的得意門生,就向漢文帝推薦說賈誼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是個年輕有為的人才。漢文帝就把賈誼召到中央政府,任命為博士。從此,賈誼步入了政治活動的舞台。當時賈誼才歲,在所有的博士中,他是最年輕的。
    博士是一種備皇帝谘詢的官員。每當漢文帝提出問題讓博士們議論時,許多老先生一時講不出什麽來。但是賈誼與眾不同,因為他學識淵博,又敢想敢說,因此對文帝提出谘詢的問題對答如流,滔滔不絕,說得有理有據。這樣鋒芒畢露,難免遭群臣嫉妒。後來,漢文帝聽信讒言,開始有意疏遠賈誼,並將他派去當長沙王的太傅。在政治上受挫的賈誼辭別了京城,來到了地處偏遠的長沙。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濕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而且又因為是被貶謫,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與屈原作比。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吊屈原賦》。
    漢文帝七年(前7年),文帝思念遠在長沙的賈誼,於是將他召進皇宮,當梁懷王的太傅。漢文帝十一年(前9年),梁懷王劉揖入朝,騎馬摔死了。賈誼感到自己身為太傅,沒有盡到責任,深深自責,經常哭泣,心情十分憂鬱。在極度自責和鬱鬱寡歡的生活中,一年後賈誼英年早逝,時年歲。
    《過秦論》是賈誼最有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這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極盡誇張和渲染,造成一種語言上的生動氣勢,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勢來統一六國一樣不可阻擋。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是賈誼的批評時政之作,提出用“眾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鞏固中央集權製;要“驅民而歸之農”,鞏固政權。其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氣勢洶湧,詞句鏗鏘有力,對後代散文影響很大。
    枚乘(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0年),西漢辭賦家,字叔,淮安(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
    枚乘從小酷愛文學,以善寫漢賦而知名。先在廣陵吳王劉濞宮中當文學侍從,得知吳王欲謀反,上書勸阻,不從,便離去。投奔梁孝王劉武,頗受尊重。景帝知其名,任命他為弘農郡都尉。他隻愛文學,不願為官,“以病去官”。複至梁國,與梁孝王的門客莊忌鄒陽等交遊,作賦論文。梁孝王死後,賓客星散,枚乘便回淮安。武帝即位後,欽慕他的文名,立即請他赴京城長安,因年老體衰,死於道中。
    枚乘著有漢賦9篇,文篇。《七發》是其代表作,全賦假說楚太子有病,吳客往見,說音樂飲食車馬田獵等七事以啟發之。上承楚辭鋪陳誇飾的傳統,下開一代文體漢賦的先河,在文學上極有影響,仿作者很多,如張衡的《七辨》曹植的《七啟》等,被後人稱之為“七體”。
    《七發》是一篇諷喻性作品,作者對自己的見地充滿了自信,對其所要表現的對象善於作淋漓盡致的描寫,以至於使文章具有充溢的氣勢和舒展的意象。作品諷喻的意圖在主客對話間表現得清楚明白。賦中以互相問答的形式構成八段文字。首段為序,借吳客之口,分析了楚太子患病的緣由貪逸享樂荒淫奢侈的宮廷生活所造成,指出這種病非藥灸所能治,唯有“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之”。第二至八段,即寫吳客以七種辦法啟發太子,為他去病。前六種是為他描述音樂之美飲食之豐馬車之盛宮苑之宏深田獵之壯闊觀濤之娛目舒心,結果都不管用。最後吳客向太子推薦文學方術之士,“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作品的主旨在於揭示貴族腐朽生活的戕害人身,提出了應重用文學方術之士的主張。
    《七發》在賦的發展過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在寫作方法上,枚乘采用在一個虛構的故事框架下的問答體,內容也以鋪陳的描寫事物為主,不同與楚辭中通過自然景物和社會事件,描寫作者自身感受抒發情感的風格。漢代後來的大賦都繼承了《七發》的風格,多采用這種問答體,對事物進行不遺餘力的鋪陳描寫。
    枚乘的《七發》是賦中之精品,屬於承接楚屈原賦與漢賈誼司馬相如賦的中間者。在枚乘之前的楚賦,主要是詩歌體,而他則開創了散文體的賦的先河。枚乘為梁園文學的傑出作家,其《七發》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有深遠影響。《七發》的出現,標誌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
    《七發》一文以觀潮的描寫最為精彩,宋玉《高唐賦》也有對於山洪爆發場麵生動逼真的描寫,二者的描寫對象相似,而且都鋪陳得非常充分。然而,枚乘成功地突破了宋玉所采用的客觀的描寫手法,而把潮水寫成一支聲勢顯赫的軍陣。他從形貌動態氣勢聲威各方麵加以比較,多角度展現潮水與軍陣之間近乎神似的相通之處。枚乘對潮水的描寫發揮出豐富的想象力,人的主觀精神貫注於自然,使自然的再現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因而有一種激動人心的力量。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79年前7年),原名司馬長卿,小名犬子,因為仰慕戰國時代的名相藺相如才改名,四川蓬州(今南充蓬安)人,西漢文學家,漢賦的代表作家和奠基人。司馬相如一生著作頗豐,據《史記》記載有9篇,但流傳至今的為數不多。他的作品現存有《天子遊獵賦》《哀二世賦》《長門賦》《大人賦》等。
    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擊劍,被漢景帝封為“武騎常侍”,但這並非其初衷,故借病辭官,投奔臨邛縣令王吉。臨邛縣有一富豪卓王孫,其女卓文君,容貌秀麗,素愛音樂又善於擊鼓彈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成望門新寡。
    司馬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有位才貌雙全的女兒,他趁一次作客卓家的機會,借琴表達自己對卓文君的愛慕之情,他彈琴唱道“鳳兮鳳兮歸故鄉,遊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豔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這種在今天看來也是直率大膽熱烈的措辭,自然使得在簾後傾聽的卓文君怦然心動,並且在與司馬相如會麵之後一見傾心,雙雙約定私奔。當夜,卓文君收拾細軟走出家門,與早已等在門外的司馬相如會合,從而完成了兩人生命中最輝煌的事件。
    卓文君也是一個奇女子,與司馬相如回成都之後,麵對家徒四壁的境地(這對愛情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大大方方地在臨邛老家開酒肆,自己當壚賣酒,終於使得要麵子的父親承認了他們的愛情。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曆經000多年的傳誦,成為了不朽的愛情篇章。
    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他通過自己的辭賦創作實踐和有關辭賦創作的論述,對辭賦創作的審美創作與表現過程進行了不少探索,看似隻言片語,但與其具體賦作中所表露出的美學思想相結合,仍可看出他對賦的不少見解。他已經比較完整地提出了自己的辭賦創作主張。從現代美學的領域,對其辭賦美學思想進行闡釋,無疑是有益的和必要的。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將司馬相如和司馬遷放在一起作專節介紹,並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司馬相如還是漢代很有成就的散文名家,在語言的運用和形式的發展等方麵,司馬相如對漢代散文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散文流傳至今的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等。
    2000多年來,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聲望。兩漢作家,絕大多數對他十分佩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在整個《史記》中,專為文學家立的傳隻有兩篇一篇是《屈原賈生列傳》,另一篇就是《司馬相如列傳》,僅此即可看出司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西漢初年的淮南王劉安(公元前79年前年),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的稱號於一身。漢高祖劉邦之孫厲王劉長之子,漢武帝劉徹的叔父。
    淮南小國在劉安的統治下出現了相對繁榮的局麵。劉安是當時皇室貴族中學術修養較為深厚的人,他廣納賢才多達數千人,其中突出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周左吳8人,號稱“八公”。劉安組織這批賢才們著書立說,共同撰寫了《淮南子》。
    建元元年(前0年)劉徹登基,時年僅歲。他一登基即重用主張加強王權的儒士出任將相。準備采納文景時期大為失意的賈誼晁錯一派的政治主張,即對內削弱諸侯加強中央,對外則抗禦匈奴。
    《淮南子》中有“主術訓”一篇,專講帝王之術,其所針對的,就是初登基的漢武帝劉徹。劉徹誌在尊王攘夷,削諸藩,破匈奴,實施“大有為”之政。劉安則主張因循舊範,無為而治。由此引申為政策,也就是要堅持漢初舊製,從而保護劉氏諸王集團裂土稱王的既得利益。而建元初年主導政治大勢的,並不是已作了皇帝的年輕人漢武帝,而是素好黃老之道的太皇太後竇氏以及諸竇諸劉列王貴戚。竇氏於建元二年(前9年)臨朝幹政罷免劉徹所任命的儒學將相,否定劉徹加強王權削弱諸侯的政策方向。這實際是一場未動幹戈的宮廷政變。
    在這場政治爭論中,甚至漢武帝的舅舅王太後之弟武安侯田蚡暗中也站到了劉安一邊,還與劉安私下計議安排關於劉徹的後事問題。建元六年(前年)太皇太後病危,死前天上出現彗星。劉安認為這種天象預兆著“兵當大起”,天下將要大亂,於是“治軍械,積金錢”,準備武裝起事。隨即太皇太後竇氏駕崩,劉徹主持了大政。
    元光元年(前年)間,漢武帝召見名儒董仲舒。董氏向他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漢武帝決心由此而推行全麵改革,新政的首要方針是改革國家意識形態,即“罷黜百家,首尊儒術”。
    直到田蚡死後,元狩元年(前年)劉安積蓄已久的反謀終於被揭露,劉徹說如果田氏仍在,當滅族矣!劉安亦被追究而自殺身亡。淮南國被廢除,漢武帝在這裏設立了九江郡,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淮南子》內容博雜,文字艱深,包括內篇卷,外篇卷,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然而這部涉及範圍十分廣泛的文化巨著,留傳下來的隻有《內書》篇,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淮南子》。
    《淮南子》一書,融法儒精髓於一爐,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曆史經濟天文地理軍事民俗神話等等,堪稱鴻篇巨製。其中有關農學醫學等的知識極為豐富,如他首次完整地確立了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至今仍有其現實意義。該書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係的代表作。《淮南子》語言如行雲流水,文章富於變化,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很多神話傳說,如開天辟地共工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等,頗有趣味。
    我國許多傳統神話故事,因《淮南子》得以流傳,《淮南子》也因此成了研究中國古代神話的寶典。我們從中看到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力量,也看到了中華民族曆經上下五千年依然魅力不減的勃勃生機。
    司馬遷(約公元前年前87年),字子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著有《史記》《報任安書》《悲士不遇賦》等。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漢武帝時期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麵修養的學者,司馬遷受他的影響較深。
    司馬遷從0歲開始,就廣泛到各地遊曆,為寫《史記》做準備,進行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元封三年(前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負責掌管國家圖書典籍天文曆算和文書檔案,得觀國家藏書,為治史了眾多的資料。
    編寫一部史書是司馬談的願望,他死前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誌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後來由於為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充,發憤著書,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
    司馬遷家族世為史官,雖富有才學,卻沒有政治地位。司馬遷替李陵辯解而遭受宮刑之辱,讓他感到世態的炎涼友道的味苦世俗的趨利忘義。這件事使他體味最深的是王法的苛薄君王的無情獄吏的殘暴。李陵之禍對司馬遷個人來說是一場悲劇,而對《史記》的創作卻是一個動力和新的。
    《史記》是對我國有史以來的曆史文化進行的一次係統的整理和總結,它體大思深,俯仰古今,無所不包,可稱為一部組織嚴密內容宏富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它既是優秀的曆史著作,也是生動的文學作品。它在人物塑造情節和場麵的安排以及語言的運用方麵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風格雄渾奇偉,行文有感情,有氣勢,體現了西漢鼎盛時期的文風。《史記》不但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集大成者,而且它的文章對於魏晉小說唐宋古文,甚至宋元戲曲,都有很大影響,成為中國文學重要的源頭活水。它為後代的傳記文學樹立了光輝典範,成為後代散文家學習寫作的圭臬。它直接影響了我國古代小說的形式和表現手法,也成為後代戲曲小說取材的淵藪。
    揚雄(公元前年公元8年),一作“楊雄”,字子雲,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人,學者辭賦家。
    揚雄少時好學,“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後來經過同鄉楊莊的推薦,受到成帝的召見,並拜為黃門侍郎,也就此進入了官僚“預科班”。
    然而,在這個“預科班”裏,他卻幾乎成了個畢不了業的“留級生”,除了做過十年中散大夫外,0年間未徙官!而皇帝召他的主要目的,也隻不過是看中了他的文采,要他應命製作,就像徘優弄臣一樣,討個歡心罷了。好在他自己也沒有做官的意思,隻希望領一份穩定的工資,以解溫飽問題。
    於是,皇帝下令永不奪俸,讓他終身享受政府津貼,還特許在國家檔案館(石室金櫃)看書。正是有了這些條件,他才能夠創作出可與司馬相如比肩的漢賦,同時模擬《易經》作出《太玄》,模擬《論語》作出《法言》等,以及編寫出了語言學著作《方言》(研究西漢語言的重要資料),成為既是文學家思想家又是語言學家的一代大儒。
    揚雄為人清高,不事俗品“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是一個好學深思,同時又有高尚修養的儒者。而這些,都得益於他的老師嚴君平。嚴君平博學德高,隱於市井,“專精《大易》,沉於《老》《莊》”,是一位民間的道學高人。
    除了老師之外,揚雄還有一門遠親林間翁孺,通明訓詁,尤曉異代方言,揚雄師從他學文字語言之學,為後來成為一名有成就的文字學家,奠定了基礎。
    揚雄和司馬相如是同鄉,並深深仰慕他,連作賦的文風也是從他那裏摹仿來的,他說“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司馬相如是瀟灑的,官做得不爽就回家,因為他老婆的娘家有錢,物質基礎比較雄厚,精神追求自然就會成為生活的主要方麵。而揚雄就沒這麽好的運氣了,一個生活在貧困線上的人,沒有一份穩定而且豐厚的收入顯然是瀟灑不起來的。
    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看法,把楚辭和漢賦的優劣得失區別開來。揚雄關於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
    《甘泉》《羽獵》諸賦,是揚雄模仿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而寫的,其內容為鋪寫天子祭祀之隆苑囿之大田獵之盛,結尾兼寓諷諫之意。其用辭構思,亦華麗壯闊,與司馬相如賦相類,所以後世有“揚馬”之稱。揚雄賦寫得比較有特點的是他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解嘲》寫他不願趨炎附勢去作官,而自甘淡泊來寫他的《太玄》。
    揚雄在散文方麵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諫不受單於朝書》便是一篇優秀的政論文,筆力勁練,語言樸茂,氣勢流暢,說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論語》,在文學技巧上繼承了先秦諸子的一些優點,語約義豐,對唐代古文家發生過積極影響,如韓愈“所敬者,司馬遷揚雄”。此外,他是“連珠體”的創立人,自他之後,繼作者甚多。
    班固(約9年),東漢史學家文學家。他從小就很聰明,文采出眾。9歲能誦讀詩賦,歲時得到當時學者王充的賞識,建武二十三年(7年)前後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窮究九流百家之言。
    明帝時,班固曾任蘭台令史。章帝時,班固職位很低,先任郎官。自班固遷為郎官後,更加得到皇帝的重視,多次被章帝召入宮廷侍讀。章帝出巡,班固常隨侍左右,奉獻他創作的賦頌。朝廷大事,班固也常奉命發表意見,與公卿大臣辯論。他先後參加對西域和匈奴政策的論議,成為章帝的侍從和顧問。
    章帝建初三年(78年),班固升為玄武司馬。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遠征匈奴,班固被任命為中護軍隨行,參與謀議,主持筆墨之事。竇憲大敗北單於,登上燕然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杭愛山),由班固撰寫了著名的燕然山銘文,刻石記功而還。
    班固與竇憲本來就有世交之誼,他進入竇憲幕府後,兩人關係日漸近密。永平四年(9年),竇憲回朝後,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迫自殺,班固也被免官。因為班固的門人得罪過洛陽令種兢,班固也被其羅織罪名,逮捕下獄,於同年死在獄中,終年61歲。
    漢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於漢武帝太初時期,太初以後的史實便闕而不錄。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年年)認為這些續篇多鄙俗失真,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列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同時班固因“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究,欲就其業”。後由於竇憲事件的牽連,班固死於獄中,未完成部分為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漢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的主旨“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於百王。”故班固編撰《漢書》有歌頌漢朝的功德之意。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誌”,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於聖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
    西漢一朝有價值的文章,《漢書》幾乎搜羅殆盡。它既襲用《史記》的資料,又新增了不少史料,在收錄人物的同時,多引述其政治經濟策論,如《賈誼傳》收入《治安策》《晁錯傳》收入《言兵事書》等。同時,也為史事拾遺補缺,如《蕭何傳》增補了“項羽負約,封沛公於巴蜀為漢王”的史事。此外,《漢書》記載大量邊疆各少數民族的曆史。《漢書》繼承《史記》為少數民族專門立傳的優良傳統,運用新史料將《史記大宛傳》擴充為《西域傳》,敘述了西域幾十個地區和鄰國的基本情況。這些記載,均是研究亞洲有關各國曆史的珍貴資料。
    張衡(78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河南南陽縣南)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卓越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著有《二京賦》《南都賦》《溫泉賦》《歸田賦》《思玄賦》《四愁詩》等名篇。
    張衡早年即善於為文。十六七歲,他便離家拜師訪友。從他家向西北而行,過武關,經藍田南山,到達長安。他拜訪了三輔京兆右扶風和左馮翊。此後,東去新豐,參觀驪山溫泉,作《溫泉賦》,這是他的少作之一。
    由新豐再向東,過函穀關,張衡就到了京師洛陽。這時候的洛陽,早一輩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學者已經不多見了。王充已年過七十,大將軍竇憲幕府裏幾位著名的文人,隨著竇憲的垮台,也都去世了。班固崔駰都於和帝永元四年(9年)逝世。傅毅還死在他們的前頭。隻有賈逵還健在。和帝永元六年(9年),崔駰的兒子崔瑗來到京師,跟賈逵學會文曆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等學問,為太學裏諸儒生所欽佩。張衡大概在這時候認識了崔瑗,並和他成為了最要好的朋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了《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好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誌趣大半還在文學詩歌辭賦散文。在洛陽,張衡漸漸地有了名氣,朋友也多起來了,他結交了馬融王符竇章等人。
    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裏的王公貴族都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很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複修改,前後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在結構謀篇方麵完全模仿班固的《兩都賦》。
    《西京賦》假托憑虛公子對長安繁盛富麗的稱頌,敘長安地勢之利,建都之必然,然後逐次描繪宮室的輝煌官署宿衛的嚴整後宮的侈糜,離宮苑囿,華美壯麗。縱獵上林苑,水戲昆明池,無不縱情殺戮以為快事。其間又穿插商賈遊俠角抵百戲嬪妃邀寵等方麵的描寫,展現出一幅繁榮富貴窮奢極欲的京都景象。作品中所鋪敘的品物之盛,人們對待物質享樂的態度,都在極度誇張的描寫中見出其荒謬的一麵。《東京賦》表現安處先生對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它對洛陽城市構築宮殿建設的描繪,對朝會郊祀祭廟親農大射田獵大儺等上層統治者的盛典禮會的陳述,都可以看到東漢君主崇尚懿德,修飭禮教,奢未及侈,儉而不陋的禮治成就。
    《南都賦》在張衡的賦中並非代表之作,但由於這是以其家鄉南陽為詠寫對象的作品,裏麵不僅包含了他的鄉土感情,同時也反映了作為光武帝龍興之地的南陽在東漢時代的特殊地位,所以還是具有很高的文學與曆史價值。
    張衡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在辭賦詩歌和散文等方麵都有優秀的業績,表現出了獨創性。辭賦是漢代文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張衡所作各體,大賦騷體賦詠物小賦抒情小賦,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繼承和發展,對後世頗有影響。詩作不多,對五言詩的成長亦有貢獻。散文則以上書言事的政論為主,而上書駁斥圖讖的虛妄,則比“疾虛妄”的王充還徹底。
    趙曄,生卒年不詳,東漢學者,字長君,山陰(今紹興)人,著有《詩細》《曆神淵》和《吳越春秋》。
    《吳越春秋》敘述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的史實,屬雜史一類的散文。它的前五卷,記敘吳國曆史,主要內容是記敘伍子胥去楚奔吳和破楚報仇的史實。後五卷,記敘越國曆史,主要寫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發奮圖強以滅吳雪恥的故事,這個故事幾乎眾人皆知
    勾踐元年(前9年)吳王闔閭興師伐越,越王勾踐戰敗,闔閭傷足而死,夫差繼位。勾踐三年(前9年),越伐吳,夫差敗越於夫椒,越王勾踐困守於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向吳太宰求和,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諫就同意了。
    勾踐在範蠡的參謀下,於公元前492年到吳國給夫差當奴仆,被關在石城,俯首稱臣,三年後,夫差動了惻隱之心,準備放勾踐回越國,大臣伍子胥堅決反對,說放勾踐回去,就等於放虎歸山,吳王夫差不聽,將勾踐放回。
    回國後勾踐委托範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門口掛一個苦膽,每天都要舔一舔,臥薪嚐膽,不聽音樂,不近女色,念念不忘複仇。他對外繼續討好吳王,不斷送禮,給吳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麻痹吳王夫差。對內休養生息,富國強兵,鼓勵增加人口,以增強國力,並和群臣一起謀劃攻吳之計。
    公元前8年,吳王向北進攻齊國,越王勾踐聽說了非常高興,就拿貴重的珍寶賄賂太宰,鼓勵吳攻齊。伍子胥知道後說,這是越國要毀掉吳國啊,就進諫吳王放棄攻齊,而攻打越國。
    公元前7年,越王又攻打吳國,將吳王包圍,吳王寫信用箭射給文種範蠡“吾聞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敵國如滅,謀臣必亡。今吳病矣,大夫何慮乎?”
    越王滅吳後,範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就勸文種離開。範蠡同西施乘一條小船離去,後遊齊國,改稱陶朱公,經商致富。文種不聽範蠡的勸告,後來被越王殺害。
    《吳越春秋》的內容不拘泥於曆史,在故事鋪敘和人物描寫上,有不少誇張和虛構的地方,其中融入了民間傳說,例如它所記伍子胥奔吳,途中遇漁父,以及伍子胥死後顯靈等,都和後世的傳奇小說相類似。
    在人物性格的表現上,如伍子胥的忠直強諫,範蠡的深謀遠慮,勾踐的忍辱為國,都寫的很好。其中以伍子胥這個人物寫得最為成功,他是貫穿吳國興亡的中心人物。前半部分寫他奔吳,以客卿身分為吳王闔閭出謀獻策,推薦賢士,終於攻破了楚國,報了殺父殺兄之仇,並使吳王稱霸於諸侯,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後半部分寫夫差繼立,剛愎自用,伍子胥強諫不從,終於飲恨自殺,吳國也隨之滅亡。這時,伍子胥是以托孤老臣身分出現的,出言激切,無所顧忌。
    《吳越春秋》選材於史籍《國語》《左傳》《史記》,卻又不完全照抄,寫出了不少生動曲折的故事,並且注意前因後果,首尾照應。這種寫法實際上就是後世曆史演義小說的手法,隻不過還以曆史麵目出現而已。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最早見於《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詩品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錄而成的,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後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古詩十九首》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基本是遊子思婦之辭。具體而言,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內容。
    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因而,這些詩歌能夠永久地感動人,千古常新。同時,它以藝術的方式,表現了各種社會境遇精神生活與人格氣質,並由此透視出漢末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麵。在揭露現實社會黑暗,抨擊末世風俗的同時,也隱含了詩人對失去的道德原則的追戀。這種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心態,加深了詩人的信仰危機。事功不朽的希望破滅,詩人乃轉而從一個新的層麵上去開掘生命的價值。
    《古詩十九首》習慣上以句首為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往往用事物來烘托,融情入景,寓景於情,二者密切結合,水乳交融天衣無縫。它長於抒情,卻不徑直言之,而是委曲婉轉,反複低徊。許多詩篇都能巧妙地起興發端,很少一開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興發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體物象。它的作者絕大多數是漂泊在外的遊子,他們身在他鄉,心懷故土,情係家園,每個人都有無法消釋的思鄉情結。他們書寫遊子之歌,他們作下思婦之詞,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就成了《古詩十九首》的基本內容。
    《古詩十九首》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古人給予它很高的評價。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談到包括《古詩十九首》在內的“古詩”時稱“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古代作家喜愛《古詩十九首》,並自覺地學習借鑒它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甚至加以模擬,曹植陸機陶淵明鮑照等人都有這方麵的作品傳世。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係。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遊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到了漢末就讓位於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物候節氣等,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也因此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賈誼像
    ◆長沙賈誼故居的賈誼井
    延伸閱讀
    古代官職“博士”
    “博士”這個官名源於戰國時代的秦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朝及漢朝初期,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朝的博士是太常屬官。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博士多置弟子,初為50人。武帝之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已與文帝景帝時的博士製度不同。唐朝,設國子四門等博士。明清兩代亦有“國子博士”。
    枚乘與《七發》
    賈誼雖然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朝,但是若論才情,即使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相比,也未必遜色。他不但文章寫的漂亮,而且關心政治,政策水平相當高。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西漢文豪枚乘所作的《七發》,辭藻繁富,多用比喻和疊字,以敘事寫物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體賦,標誌著漢賦體製的正式確立。自此以後以七段成篇的賦成為一種專門文體,號稱“七體”,各朝作家時有摹擬,在賦體文學乃至整個文學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枚乘故裏
    延伸閱讀
    枚乘之子枚皋
    枚乘有庶子枚皋,字少孺,也是當時有名的漢賦作家,據《漢書》記載,他作有漢賦120篇。枚皋深受父親熏陶,自幼愛好文學,並且善於辭賦。17歲那年,他上書梁共王,梁共王非常賞識他的才學,便召他為郎。枚皋才思敏捷,下筆立就,深得漢武帝的寵愛。今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裏街,皆為紀念枚氏父子。
    漢賦大師司馬相如
    漢代最重要的文學樣式是賦,而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文學大師和美學大家。揚雄(西漢學者辭賦家語言學家)非常欣賞他的賦作,讚歎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
    ◆《古文觀止》卷之六《司馬相如諫獵》
    ◆文君賣酒塑像
    延伸閱讀
    司馬相如作品創“第一”
    《天子遊獵賦》作為司馬相如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文學史上第一篇全麵體現漢賦特色的大賦。在內容上,它以宮殿園囿田獵為題材,以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帝王奢侈為主旨,既歌頌了統一大帝國無可比擬的聲威,又對最高統治者有所諷諫,開創了漢代大賦的一個基本主題。《哀二世賦》是整個賦史上第一篇直斥秦朝暴政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思想傾向和強烈的現實意義。《長門賦》是賦史上第一篇描寫被鎖閉深宮中的婦女的作品,通過表現她們的孤獨和哀愁,暴露了封建宮庭的陰森黑暗,對後代的宮怨詩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這幾篇作品,為司馬相如在中國文學史上贏得了幾個“第一”。
    博古通今之《淮南子》
    《淮南子》在繼承老子“無為”思想的同時,又對之作出了修正補充和改造,把“無為”理解為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被譽為“道家思潮的理論結晶”“牢籠天地博極古今”的巨著。
    ◆淮南王劉安塑像
    ◆《淮南子》書影
    延伸閱讀
    《淮南子》與《呂氏春秋》的淵源
    《淮南子》與《呂氏春秋》兩部書都是由上層貴族親自主持,招攬眾多學者集體寫成的。成書的程序都是先擬定計劃,次分頭撰寫,最後綜合編纂。書的結構統一,篇目規整,理事相連,言辭精審。兩書都是總結先秦各家學說,博采眾家之長,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能貫通天地人的龐大理論體係,為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全麵的思想理論根據。不同的是,《淮南子》成書之時,處於黃老盛行的文化氛圍之中,因此對道家學說特別看重。從原著看,《淮南子》沒有提到《呂氏春秋》,這可能與漢初反秦氣氛有關。但事實上,正是《呂氏春秋》給予了《淮南子》以最大和最直接的影響。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所作《史記》,彪炳千古,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是他的一生並不順利,中年由於李陵之禍而遭受宮刑,但他偉大的抱負支撐起了他艱苦卓絕的編寫工作,給中國曆史學文學留下一部光輝不朽的著作。
    ◆司馬遷像
    ◆《史記》書影
    知識小百科
    《史記》傳世名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史記太史公自序》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史記滑稽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蜀中大儒揚雄
    揚雄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漢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學家思想家兩種身份。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
    ◆揚雄墓
    ◆明代刻本《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
    延伸閱讀
    嚴君平其人
    《漢書》裏有一則故事,說杜陵李強與揚雄友善,雄曾屢次向李稱道嚴君平美德。後來李強出為益州牧,以為可以收用君平,臨行,揚雄告戒說“君備足禮數與之相見,此人可以得見,但不可使其屈身事人。”李不以為然。及至成都,致禮相見,麵對君平的飄然清高,李強終不敢提讓君平出來輔助自己的事。
    班固與《漢書》
    東漢班固所撰的《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班固像
    ◆《漢書》書影
    延伸閱讀
    《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及八誌,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止共195年的史實。其中,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範曄,誌的作者是晉朝的司馬彪。
    曠世奇才張衡
    東漢科學家張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麵,他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像
    知識小百科
    複原的地動儀
    張衡的另一個有傑出貢獻的科學領域是地震學。他的代表作就是震爍古今的地動儀的發明。但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地動儀,並不是張衡發明的,而是後人複原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早就毀於戰火了。在20世紀50年代,王振鐸先生根據《後漢書》的記載複原了張衡的這項偉大發明,並且被認為是科學的,甚至被廣泛納入小學生的課本。不過,王振鐸複原的地動儀多次在公開場合大出洋相,它要麽不能動,要麽就是跺腳也會被當成地震。但不管怎麽說,王振鐸先生在地動儀外型上的複原,還是卓有建樹的。
    ◆《西京賦》書影
    曆史散文《吳越春秋》
    從《史記》到《吳越春秋》在敘事散文方麵,司馬遷的《史記》創立了紀傳體史書的新式樣。《漢書》繼承《史記》的體例,並且使之更加完善。《吳越春秋》則進一步強化了史傳作品的文學性,是曆史小說的先河。
    ◆越王勾踐石刻像
    延伸閱讀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
    東漢的另一部曆史散文《越絕書》的許多內容和《吳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證。同時,它們在寫作上也有一些共同特點記錄基本史實之外,還虛構了一些荒誕離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話和民間傳說,與後世的傳奇小說相近。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吳越春秋》前後連貫成篇,《越絕書》還有地理占氣等專篇;從文學視角來看,《吳越春秋》較《越絕書》更具文學性。
    ◆範蠡像
    “詩母”《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一字千金,在五言詩的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被後人稱為“詩母”“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後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
    ◆古詩十九首卷。明陳道複書法。
    ◆《迢迢牽牛星》之牛郎織女圖
    延伸閱讀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抒。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全詩以牛郎織女的傳說,形象地表現了相愛的人可望不可及的情狀。機聲劄劄,不成紋理,寫盡了思婦借助單調往複的勞作排遣愁苦的用心及其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