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宋代文學

字數:20780   加入書籤

A+A-




    中國曆代文學精華!
    北宋巨手柳永
    柳永,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詞作有《雨霖鈴》《玉蝴蝶》《戚氏》等,後人稱他為“北宋巨手”,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他的詞淒婉纏綿,兒女情長,但卻意境脫俗。
    柳永(約9870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
    柳家世代為官,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都是進士,連兒子侄子都是。但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景祐元年(0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
    柳永少年時在家鄉勤學苦讀,希望能傳承家業,官至公卿。學成之後,他就到汴京應試,準備大展鴻圖,在政治上一試身手。不料,一到光怪陸離的京城,骨子裏浪漫風流的年輕才子柳永,就被青樓歌館裏的歌妓吸引,把那政治理想完全拋在了腦後,一天到晚在風月場裏瀟灑,與青樓歌妓打得火熱。
    柳永歲那年,終於及第,去過福建,留有《煮海歌》,對當時煮鹽為生的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兩年仕途,他的姓名就載入了《海內名宦錄》中,足可見其在處理政務上的天賦。可惜由於性格原因,他屢遭排貶,因此進入四處漂泊的“浮生”,養成了一種對蕭索景物秋傷風景的偏好。柳永晚年窮愁潦倒,死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歌妓都相約赴其墳地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吊柳七”或“吊柳會”。
    由於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耽溺於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淺斟低唱”中尋找寄托。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作流傳極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也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還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傑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淒婉動人。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柳永留存200多首詞,所用詞調竟有0個之多,並大部分為前所未見的以舊腔改造或自製的新調,又十之七八為長調慢詞,對詞的解放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柳永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他的詞講究章法結構,詞風真率明朗,語言自然流暢,有鮮明的個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間口語寫作大量“俚詞”,下開金元曲。柳詞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於音樂美。他的詞不僅在當時流播極廣,對後世影響也十分深巨。
    晏殊(990年),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之一。撫州臨川人(今屬江西撫州)。代表作有《浣溪沙》《蝶戀花》《踏莎行》《破陣子》《鵲踏枝》等。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被後人尊奉為“北宋依聲家初祖”,尤擅小令。他繼承五代遺風,詞頗有意境。他強調寫詞要有“氣象”,與後世的“意境”意義相近,為詞的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他的《浣溪沙》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亦工詩善文,原有詩文0卷,現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
    晏殊一生中,雖沒有太高的政治建樹,但他不忌賢妒能,重視獎掖後進的品德卻讓後人歌頌和讚賞,範仲淹歐陽修富弼韓琦後皆出其門下。
    晏幾道(080年),字叔原,號小山,晏殊第七子。曆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他著有《小山詞》,他的《臨江山》是千古傳誦的名作。
    雖然父親晏殊是當時文壇領袖,晏幾道承其餘蔭,又卓有才華,按說,他在文壇上可以廣通聲氣,交接名流。但其實不然。因為晏幾道“文章翰墨,自立規摹,常欲軒輊人,而不受世之輕重”。所以他也不輕易與文士來往。
    在當時的著名文士中,惟一與晏幾道深相契合者就是黃庭堅。黃庭堅是一位在仕宦上沉淪下僚,而在文學藝術見解上卻有持操的人。他論書法時曾說“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在文學創作上也是這個態度,所以與晏幾道很合得來。
    晏幾道一生清狂磊落,縱弛不羈,傲視權貴,即使是蘇軾這種人,也不放在眼中。他好藏書,能詩,尤以詞著稱。晏幾道的詞豔而不俗,淺處皆深,將豔詞小令,從語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兩個層麵上發展到極致。
    他的詞風濃摯深婉,工於言情,與乃父齊名,世稱“二晏”。但當時及後世作者都對他評價很高,認為其造詣在父親之上。而且,由於社會地位和人生遭遇不同,晏幾道詞作的思想內容比晏殊詞要深刻得多。其中有不少同情歌妓舞女命運歌頌她們美好心靈的篇章,也有關於個人情事的回憶和描寫。通過個人遭遇的昨夢前塵,抒寫人世的悲歡離合,筆調感傷,淒婉動人。在有些作品中,表現出不合世俗傲視權貴的態度和性格,為婉約詞的代表作家之一。
    歐陽修(00707年),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永豐縣沙溪人)。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記》《鳴蟬賦》《秋聲賦》《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伶官傳序》等。
    歐陽修歲喪父,母親帶著他到隨州(今湖北隨縣)依靠他叔父生活。歐陽修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裏窮,買不起紙筆。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就用荻草稈兒在泥地上劃著字,教歐陽修認字。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早就愛上了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10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這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宋朝初年的時候,社會上流行的文風講求華麗,內容空洞。歐陽修讀了昌黎先生(韓愈)的散文後,覺得它文筆流暢,說理透徹,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他就認真琢磨,學習韓愈的文風。長大以後,他到東京參加進士考試,連考三場,都是第一名。
    歐陽修0多歲時,在文壇上已經很有聲譽了。他官職不高,但是十分關心朝政,正直敢諫。當範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謫到南方去的時候,許多大臣都同情範仲淹,隻有諫官高若訥認為範仲淹應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事。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4年,才回到京城。
    慶曆三年(0年),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慶曆五年(0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又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
    滁州四麵環山,風景優美。歐陽修到滁州後,除了處理政事之外,還常常遊覽山水。當地有個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遊人休息。歐陽修登山遊覽的時候,常在這座亭子裏喝酒,他自稱“醉翁”,也為亭子命名為醉翁亭。他寫的散文《醉翁亭記》,成為人們爭相傳誦的傑作。
    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他的散文深入淺出,既精煉又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一改文壇麵目。他最富盛名的《醉翁亭記》,徐徐寫來,委婉曲折,言辭優美,風格清新。
    歐陽修在詩歌創作方麵也卓有成就。他“以文為詩”,通俗流暢。雖說有些古體詩顯得詩味不濃,但部分近體詩卻比興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雋永。在內容上,他的詩有一部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生活的疾苦,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此外,歐陽修還創作了很多詞,內容大都與“花間”相近,寫的多是男女愛戀離情別緒一類的題材。但格調較高,技巧嫻熟,不乏藝術珍品。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舉薦和指導了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等散文家,對他們的散文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蘇洵(0090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據說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蘇洵少不喜歡學習,由於父親健在,沒有養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時代有點象李白和杜甫的任俠與壯遊,走了不少地方。後來又陪同兒子兩次進京,一次經水路,一次經陸路,遍遊了沿途的名勝古跡。他的作品《管仲論》最出名。
    蘇軾(070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蘇軾自幼受父親的熏陶和母親的嚴教。蘇軾的母親程氏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女性,飽讀詩書,深明大義。她親自教蘇軾讀書,引導蘇軾效法先賢,樹雄心,立大誌,以“澄清天下”為己任。著有《前赤壁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等。
    蘇轍(09年),北宋散文家,字子由。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為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代表作品有《上樞密韓大尉書》《墨竹賦》《秋稼》《南齋竹》《詩病五事》等。
    宋仁宗嘉祐初年(0年),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舉,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宋人王之《澠水燕談錄。才識》記載“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三蘇”的稱號即由此而來。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上,“三蘇”之所以能夠成為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年,蘇洵娶富豪程文應先生之女程穎為妻,程夫人係出名門,知書達禮,以程氏之富下嫁到清寒的蘇家來,已是委屈,而夫婿又不思進取,經常喝到紅日西沉方肯罷休。程穎是個非常要強的女性,雖然嘴上不說什麽,心裏總是抑鬱不樂,隻好把家事一手承擔下來,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終日勤勞不息,希望有一日夫婿能夠自己覺悟過來。
    一年後,程穎為蘇家生下一子,擬名為“軾”,並以“軾”勸導蘇洵。蘇洵決心悔改,發奮苦讀。他拉開抽屜,拿出二尺白絹,猛一下咬開中指,顫顫點點,寫上幾個大字“不發憤何以為人!”
    兩年後,程穎又為蘇家生了第二個兒子,起名“轍”。曰:“父之車過,子從其轍;兄之車過,弟從其轍;前人之過,後人見其轍。”
    後來的歲月,父子三人刻苦讀書,勤勉自勵,切磋商議,文學素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人中蘇軾(蘇東坡)的詞最為有名。
    蘇氏父子積極參加和推進了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們在散文創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後來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蘇之中,蘇洵和蘇轍主要以散文著稱;蘇軾則不但在散文創作上成果甚豐,而且在詩詞書畫等各個領域中都有重要成就。
    宋代是中國曆史上繼唐朝之後又一個文風鼎盛富麗堂皇的朝代,而“三蘇”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蘇軾更成為一代文壇領袖,以自己的奇才文思為宋代文壇增添了光彩。他上承歐陽修的務實文風,下有蘇門六君子繼往開來,使蘇文之風綿延兩宋而不絕。
    司馬光(0908年),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世稱涑水先生。主要著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曆來樸素節儉,不喜歡奢侈浮華的東西。宋仁宗寶元初年,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考中進士甲科後,皇上賞賜喜宴,在宴席上隻有他一人不戴紅花,同伴們對他說:“這是聖上賞賜的,不能違背君命。”這時他才插上一枝花。
    他擔任並州通判時,西夏人經常入侵這裏,成為當地一大禍患。於是,司馬光向上司龐藉建議說“修築兩個城堡來控製西夏人,然後招募百姓來此地耕種。”龐藉聽從了他的建議,派郭恩去辦理此事。但郭恩是一個莽漢,因為不注意設防,被敵人消滅。龐藉因為此事被罷免了。司馬光過意不去,三次上書朝廷自責,並要求辭職,沒得到允許。龐藉死後,司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為自己的母親,撫養龐藉的兒子像撫養自己的親兄弟一樣,當時人們一致認為司馬光是一個賢德之人。
    司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學術上,其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主持編寫《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作者把年的史實,依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麵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了然。
    《資治通鑒》全書9卷,約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0卷。《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曆史人物評價,編者運用敏銳深刻的觀察力和獨具匠心的藝術手法,不僅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麵,還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曆史人物。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後人。
    《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曆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更是不勝枚舉。有人說,除了《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相媲美。
    曾鞏(0908年),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代表作品有《上歐陽舍人書》《上蔡學士書》《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
    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表現出了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嘉祐二年(07年),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0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聲望。元豐三年(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
    元豐四年(08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翌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
    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他強調隻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衝和”見稱。王安石曾讚歎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贈曾子固》)。蘇軾也說“醉翁門下士,雜從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曾鞏也擅長寫詩,有00餘首傳世。其詩或雄渾瑰偉,或委婉超逸,無不含義深刻,妙趣橫生。五古《追租》,描繪了“今歲九夏旱,赤日萬裏灼”,“計雖賣強壯,勢不存尪弱”的慘狀,發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的呼聲,與王安石的《兼並》詩,有異曲同工之妙。絕句《西樓》《城南》,清新雋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詩作的風致。
    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0000多冊。曾鞏一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也很有成就。《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戰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
    曾鞏的文章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南宋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嚐誦習”。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清代桐城派的方苞劉大槐姚鼐和錢魯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為圭臬。《明史。王慎中傳》載“慎中為文,初主秦漢,謂東京之下無可取,已司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於曾鞏;順之初不服,久亦變而從之。”足見曾鞏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王安石(008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宋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文學家。
    王安石自小隨父宦遊南北,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早就有所認識。因此,在他進入仕途,做地方官吏時,非常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
    嘉佑三年(08年),王安石在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係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限製大官僚地主的兼並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在他任參知政事和宰相期間,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財”和“整軍”兩大課題,積極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方田均稅免役市易保甲保馬等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或“熙寧變法”。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07年)第一次罷相。次年複拜相。王安石複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07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08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王安石變法,雖然歸根結底是為加強皇權,鞏固封建地主的統治地位,但在當時對生產力的發展和富國強兵,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曆史上有其進步的意義。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對北宋王朝內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如《鯀說》《讀孟嚐君傳》《書刺客傳後》《傷仲永》等都是膾灸人口的名篇。他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感。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的風格;《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創作以退居江寧為界,前後兩期詩風有很大差別。前期詩歌主要以杜甫的創作思想為主導,以關心時事和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為主要題材,具有明顯的寫實精神。後期的隱居生活,也促使他的詩歌創作發生了變化。他流連陶醉於山水田園中,題材內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了一種閑恬的情趣。
    郭茂倩(0099年),字德粲,宋代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神宗元豐七年(08年),任河南府法曹參軍。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關於郭茂倩的生平,我們知道的甚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載茂倩為侍讀學士郭裒之孫,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詳”。而《樂府詩集》一書使他的聲名千古不朽。
    樂府詩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及雜言。句式比較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氣息非常濃厚。這種淳樸的詩歌風格,文字簡單清新,彌漫在詩裏的感情,不但具有普遍意義,而且純真自然。樂府詩是詩歌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它象征著文人詩的開始,象征著詩開始追求個性自由和發出個人化的聲音。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大類;其中又分若幹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它所收錄的作品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
    郭茂倩是一個辛勤的資料收集者,《樂府詩集》的一個重大特色就是搜羅廣博,兼收並載。他幾乎匯集了當時所能見到的全部樂府詩,為我們了一部相當完備的資料總集。有許多古籍,如《古今樂錄》,今已失傳,然而由於《樂府詩集》的征引而得以部分保存。可以說,他為後代的研究樂府者了極大的便利。
    郭茂倩在對《樂府詩集》的編排體製上也頗下過一番苦心。每類歌辭都是古辭在前,擬作在後,將合樂的和不合樂的民間的和文人的作品排列在一起。這雖然使樂府詩的定義變得十分寬泛,但有助於我們對樂府文學的發展演變形成一個史的觀念。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曆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給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誌》,《孔雀東南飛》見於《玉台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於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
    李清照(08年),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章丘明水(今屬山東)人。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是大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官至禮部員外郎,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很有文學修養。這樣的出身,加上父親的影響,少年時代的李清照便工詩善詞。
    18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至丞相。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但無奈趙明誠在外做官,夫妻二人隻好以書信詩詞表情達意。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做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歎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隻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他們夫妻倆誌同道合,除了都能詩善文外,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在銅器和石碑上鐫刻的文字書畫)。這些文物既是我國古代的精湛藝術,又保存著豐富的曆史材料。
    7年,女真族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來搜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第二年,趙明誠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了丈夫的未竟之功。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收複中原的希望化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最後的李清照無依無靠,貧困憂苦,寂寞地客死江南。
    李清照的藝術成就很高,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詞論》極重視詞的特殊格調和協律性,所以能夠獨辟門徑,在豐富詞的表現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創作了不少優秀的抒情詞,真實地反映了自己的閨中生活和流落異鄉的苦惱憂愁。
    李清照詞的語言更是獨具特色,優美精巧卻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詞造句上很有創造性,如她筆下的花樹是“寵柳嬌花”“綠肥紅瘦”;天氣是“濃煙暗雨”“風柔日薄”,又以“黃花瘦”比人,都十分新穎清麗。她還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語入詞,如“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信手拈來,便增添了許多新鮮生動的情味。這種語言對於北宋末期華貴典雅的詞風無異是一種衝擊。李清照的詞富有音樂美,她極注意“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還講究舌齒音的交錯和疊字的連續運用,如《聲聲慢》的開頭一連用了個疊字,其獨創性為曆來評論者所盛讚。
    李清照能詩能文,從藝術成就上看,她的詞超過了詩和文,並且獨具一家風貌,被後人稱為“易安體”,從南宋起就不斷有人學習和效仿。
    陸遊(0年),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出色的愛國詩人詞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關山月》《書憤》《農家歎》《示兒》等,皆為後世傳誦名篇。
    陸遊出身世宦之家,幼年時逢金兵南侵,他隨家人長期逃難,“兒時萬裏避胡兵”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陸遊為官後一直力主北伐,但隨著北伐失敗,陸遊被罷官還鄉,直至歲方複出,遠行入蜀任夔州通判。
    少年時代的陸遊,由於勤奮學習,能寫一手出色的文章。9歲那年,他參加兩浙地區的考試,被取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這次考試,秦檜在考試前就暗示考官,要讓秦塤得第一名。考官沒買他的賬,還是秉公辦事,讓陸遊中了第一名。
    這件事使秦檜十分惱火。到了第二年,陸遊到京城臨安參加考試。主考官發現陸遊的文才,又想讓他名列前茅。秦檜得知這件事,更是生氣,蠻橫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陸遊的考試資格,還要追究兩浙地區試官的責任。從那以後,秦檜對陸遊懷恨在心,不讓他參加朝廷工作。直到秦檜死去,他才到臨安擔任樞密院的編修官。
    陸遊晚年才情不減,歲閑居老家山陰,7歲時遊沈園,回想起早年與前妻唐婉的不幸婚姻,雖然“夢斷香消四十年”,但仍悲從中來,寫下《沈園》二首。0年,這位8歲的愛國詩人病重。臨終的時候,他還念念不忘恢複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後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遊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詩,將近萬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還有詞0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詩的成就最為顯著。前期多為愛國詩,詩風宏麗豪邁奔放。後期多為田園詩,風格清麗平淡自然。他的詩最鮮明的特色是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詞,多數是飄逸婉麗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滿悲壯的愛國激情。
    陸遊的詩題材極為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方法主要是現實主義的,他的絕大多數的篇章都是南宋時代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同時他在創作理論方麵也主張寫實,要從事社會實踐,他說“道向虛中得,文從實處工”,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正如所有傑出的作家一樣,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現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精神兩種藝術方法的不同程度的結合。他在揭示現實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時,總是把自己的社會理想強烈的愛憎和明確的褒貶體現在作品之中。在白天,他目睹民族侵略權奸誤國的現實,不禁滿懷激憤,渴望上馬殺敵,報仇雪恥;這樣的渴望不能實現,他就假托在夜晚的夢寐中去追求。
    陸遊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陸遊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後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於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
    辛棄疾(0年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辛棄疾存詞00多首,代表作品有《摸魚兒》《水龍吟》《滿江紅》《西江月》《醜奴兒》等。
    辛棄疾出生在金國建立初期的濟南,他的祖父辛讚是金國將領,北方人民的深重苦難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山東有個農民叫耿京,他帶領了一支起義軍,經常打擊金兵。辛棄疾也是山東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組織了000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隊伍。
    起義軍裏麵有個叛徒,叫張安國。他乘辛棄疾不在的時候,暗殺了耿京。起義軍沒有了領袖,就這樣散掉了。辛棄疾從南方回來,叛徒張安國已經逃到金國的兵營裏去了。辛棄疾就帶了0名勇士,一起騎馬奔向濟州。辛棄疾的隊伍到了濟州官府,叛徒張安國正在裏麵設宴請客,一聽是辛棄疾來了,有點心虛,但是一時還弄不清他們的來意,就吩咐兵士讓他們進來。
    他們也不跟張安國說話,就把張安國捆綁起來,拉出衙門。等濟州兵士趕來的時候,他當場向兵士們宣布說“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大家誰願意抗金的,參加到我們隊伍裏來吧!”濟州的兵士原來大都跟過耿京,聽到辛棄疾的號召,有上萬人願意跟他們走。辛棄疾立刻帶著義軍,押著叛徒,直奔南方。辛棄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營,南宋朝廷審清楚了張安國的罪行,立刻把他砍頭示眾。
    南歸後,辛棄疾生活在惡劣的政治環境中,他幻想奔赴沙場,收拾殘破河山,這類詞作,鬱積著濃烈的愛國情思,具有鮮明的特色。辛棄疾一向很羨慕笑傲山林的隱逸高人,他常常一麵盡情賞玩享受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麵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辛棄疾的代表作品《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是他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00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範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發生了各種變化。
    辛棄疾的詞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後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後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都喜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柳永《樂章集》書影
    ◆柳永紀念館
    知識小百科
    奉旨填詞
    柳永擅作慢詞長調,每為教坊樂伎所傳唱,當時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謠。他常與歌伎來往,留連於燈紅酒綠之間,征歌逐舞。因功名未遂,曾作《鶴衝天》一首解嘲,詞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一句。景佑間中進士。宋仁宗卻言“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詞去。”柳永從此益放浪形骸,逢人即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後因以“奉旨填詞”自我嘲諷,將錯就錯。
    婉約詞人“晏家父子”
    北宋詞人晏殊與其子晏幾道,以其相映生輝的藝術成就影響了一代詞風,被詞話家們並稱為“二晏”。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學家。
    ◆《珠玉詞》書影
    ◆。倚柳遠思圖(明。尤求)
    延伸閱讀
    晏殊與王綺
    一日,晏殊邀請王綺到宰相府遊玩。陽春三月,柳綠花紅,燕語鶯歌,令人心曠神怡,到處都能引起詩興,兩人一邊飲酒一邊賦詩,興致勃勃,樂而忘返,一直到傍晚時分。
    他們步遊到水池旁邊,隻見池中水麵漂泊著一片落花。
    晏殊心上大有觸動,深有悔恨地“唉”了一聲。
    王綺好生納悶,忙問“大人有何難言之隱?”
    晏殊訴說著“三年前我得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自己很得意,後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也續不下去。”
    王琪聽了,馬上就說“吾今妄續一句‘似曾相識燕歸來’,如何?”
    “妙!妙!妙!沒有您這句,我那句就斷了腿行不通了!”晏殊叫好不迭。
    ◆。晏殊《冬寒帖》
    文壇領袖歐陽修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的文風,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歐陽修像
    延伸閱讀
    歐陽修與滁州
    如今一說到滁州,人們會想到琅琊山,想到醉翁亭,想到歐陽修。琅琊山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都遠近聞名。其中最有名的景點當屬醉翁亭,被譽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名揚海內外。與醉翁亭隔山相望的豐樂亭,也是令許多探幽訪古之士向往的勝跡,與醉翁亭一起被稱為“姊妹亭”。豐樂亭下的“紫薇泉”,則與醉翁亭的釀泉合稱為“姊妹泉”。這些,都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開發建設而遺留下來的。正是這些建築,加上他親自撰寫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才使滁州琅琊山名聲大震。
    ◆《歐陽文忠公集》書影
    文壇父子兵“三蘇”
    “三蘇”指北宋散文家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文學成就卓然,對後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蘇洵蘇轍蘇軾(從左至右)
    ◆《三蘇先生文集》書影
    延伸閱讀
    “心中有佛”的故事
    蘇軾非常喜歡談佛論道,和佛印禪師關係很要好。有一天他登門拜訪佛印,問道“你看我是什麽?”佛印說“我看你是一尊佛。”蘇軾聞之飄飄然,佛印又問蘇軾“你看我是什麽?”蘇軾想難為一下佛印,就說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聽後默然不語。於是蘇軾很得意的跑回家見到蘇小妹,向她吹噓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話噎住了佛印禪師。蘇小妹聽了直搖頭,說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萬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別人也就都是一坨屎。”這次,蘇軾啞口無言了。
    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曆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曆時19年才編纂而成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司馬光像
    ◆司馬光《天聖貼》
    知識小百科
    司馬相公
    《資治通鑒》寫成以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他在洛陰居住了15年,天下人都認為他才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稱他為司馬相公。他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老百姓對司馬光說“您不要返回洛陽,留下來輔佐天子,救救百姓吧。”等到哲宗即位太皇太後臨政時,司馬光已是經曆了仁宗英宗神宗的四朝元老,頗具威望。他建議太後廣開言路,於是上書奏事的人數以千計。元佑元年(1086年),司馬光逝世,終年68歲。
    ◆《資治通鑒》書影
    北宋散文家曾鞏
    曾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的成就雖然不及韓柳歐蘇,但對後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曾鞏像
    ◆《南豐先生元豐類稿》書影
    延伸閱讀
    真誠待人的曾鞏
    曾鞏和王安石從年輕的時候起就是好朋友。有一次神宗皇帝召見曾鞏,並問他“你與王安石是布衣之交,王安石這個人到底怎麽樣呢?”曾鞏不因為自己與王安石多年的交情而隨意抬高他,而是很客觀直率地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和行為確實不在漢代著名文學家揚雄之下,不過,他為人過吝,終比不上揚雄。”宋神宗聽了這番話,感到很驚異,又問道“你和王安石是好朋友,為什麽這樣說他呢?據我所知,王安石為人輕視富貴,你怎麽說是‘吝’呢?”曾鞏回答說“雖然我們是朋友,但朋友並不等於沒有毛病。王安石勇於作為,但‘吝’於改過!”宋神宗聽後稱讚道“此乃公允之論。”也更欽佩曾鞏為人正直,敢於批評。
    北宋人傑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係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服務社會。
    ◆《王臨川集》書影
    ◆王安石手跡
    延伸閱讀
    賞花釣魚宴
    宋仁宗期間,王安石是負責草擬詔書的官員,管機要的重臣。有一天,皇帝宋仁宗心情不錯,一高興決定開一場別開生麵的家庭派對“賞花釣魚宴”,其中就邀請了王安石。
    “賞花釣魚宴”,顧名思義就是宴會的娛樂項目有賞花和釣魚兩項,餐前來賓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選擇以盡雅興。王安石對花興趣不大,於是他選擇了釣魚的項目。早有內侍將備好的魚餌盛在金盤中放在了茶幾上。皇家釣魚與眾不同,魚餌的配製花了大工夫,摻了不少各種稀奇古怪的香精香料,不要說魚,就是人也會抵擋不住誘惑。當時王安石的魚還沒釣著,竟鬼使神差地抓起一粒魚餌放進嘴裏細嚼慢咽起來,然後一發不可收,幾個回合下來,竟將一盤魚餌吃了個精光。
    詩香雅韻《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現存100卷,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樂府詩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編,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
    ◆《樂府詩集》書影
    知識小百科
    “樂府”與“樂府詩”
    樂府是指古代的音樂官署(官員辦公的地方)。根據《漢書禮樂誌》記載,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製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製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沿襲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婉約宗主”李清照
    李清照的文詞精美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李清照畫像
    ◆《醉花陰》詞箋
    知識小百科
    古代四大才女
    古代四大才女是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班昭,大文豪班彪之女,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後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續寫《漢書》,著有《女誡》。蔡文姬,大儒蔡邕之女。蔡文姬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寫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是《漱玉詞》,基本屬婉約派,由於她一生經曆比晏幾道秦觀等更艱苦曲折,詞的成就超過了他們,她後期的詞還兼有豪放之長。卓文君,司馬相如之妻,是我國西漢時期的一位才女,著有《白頭吟》。貌美性毅,善詩妙琴,以其才華情操名傳千古。
    愛國詩人陸遊
    在南宋文壇上,陸遊的詩與辛棄疾的詞一樣,取得了最高成就。陸遊詩歌以其卓越的思想藝術成就,把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揚光大,在同時代和後代詩人中都有極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放翁詞》書影
    ◆《放翁詞》書影
    延伸閱讀
    陸遊與美食
    人們都知道陸遊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歎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還記述了當時吳中(今蘇州)和四川等地的佳肴美饌,其中有不少是對於飲食的獨到見解。陸遊的烹飪技藝很高,常常親自下廚掌勺,他對自己做的蔥油麵也很自負,認為味道可同神仙享用的“蘇陀”(油酥)媲美。他還用白菜蘿卜山芋芋艿等家常蔬菜做甜羹,江浙一帶居民爭相仿效。
    “一代詞聖”辛棄疾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生於金宋亂世,他一生留世600餘首詞,他的詞雄奇豪放,蒼涼沉鬱,繼承和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辛棄疾是屹立在詞史上的一塊豐碑,被後人譽為“詞中之龍”“一代詞聖”。
    ◆《稼軒長短句》書影
    ◆辛棄疾《去國帖》
    延伸閱讀
    嗜酒如命的辛棄疾
    和大多數文人一樣,辛棄疾也非常喜歡喝酒,經常喝得醉醺醺的。有一次,他醉倒在鬆樹旁邊,還問鬆樹“我醉得怎麽樣?”鬆樹當然不能回答。醉眼朦朧中,辛棄疾誤以為鬆樹要來扶他,於是用手推著鬆樹說“去!”酒醒以後,他就揮筆寫成《西江月遣興》,把這件逗人發笑的事寫了進去。
    喝醉了酒,不僅會浪費時間,而且還會損害健康。因此,辛棄疾就下定決心戒酒,還特地寫了一首《沁園春》詞。在詞中,他以古人為例,講了喝酒如何如何地有害。可是有一天,他在山上遊玩,見朋友拿了酒來,又急不可待地喝了起來,直至酩酊大醉。事後,他按照《沁園春》的韻腳,又寫了一首詞,說飲酒如何如何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