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武當留存真訣秘
字數:5990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靈界昊天塔 !
那個塑料人精英怪,一直站在塑料廠的門口,拿著兩把吳鉤劍。
林皓拿著兩把短斧,方柔拿著弓箭,慢步走過來。
塑料人一看見林皓,頓時眼睛發亮,咧嘴揚了揚手中的吳鉤劍。
“請指教。”林皓微微一笑,一揚手,將兩把短斧甩出,用流星錘的打法,去對付那個塑料人。
那兩根極細極堅韌的藤蔓,與那兩把短斧連接,他隻需輕輕一抖手腕,就可以瞬間改變短斧的方向,或者將它們收回來。
他兌換的十八般兵器初級版中,就有短斧和流星錘的用法,可以通過不停地練習,用有效的攻擊來提升熟練度。
方柔站在十多米外,張弓搭箭,用中級射術來消耗那個塑料人的生命值。
那個塑料人揮舞著兩把吳鉤劍,用的是劍術,又夾雜著刀法,風刀霜劍,雙管齊下,並不容易對付。
劍是古之聖品,至尊至貴,人神尊崇。劍為短兵之祖,近搏之宗,故曆朝曆代,王公帝侯,文士俠客,莫不以佩劍為榮,習劍為耀。
習劍術者,弱可強身,強能禦敵。劍與術,自古以來,或馳騁沙場,或立身廟堂。
劍是“百兵之君”,在練劍時,外要掌握劍法的基本要素,即“眼、手、身、步”四法;內要掌握練劍的精神,即“膽力、內勁、迅速、沉著”。
眼法,是指劍法中的眼光。心為主帥,眼為先鋒,劍未到而眼已至,敵未動而眼已預見。
手法,是執劍、運手之法。劍主靈動,敏捷靈活,手法分陰陽,靈活善變。可以用圈、點、崩、刺的練法,提高掌指控製握劍能力,使劍力渾實完整。
身法,是劍法中‘進、退、旋、轉’變化四法之表現。
其身法奇正互生,身催劍往,劍隨身轉,融為一體,不牽強,無停滯,隨機應變。其含胸拔背、脊梁中正、活腰轉身、氣沉丹田,均稱為身法。
步法,是身劍運轉的基礎。劍術中的步法最廣,極盡變化之能,較任何器械之步法更為精妙。
在實戰中,若步法不純,身法手法雖精,仍不能克敵製勝。胯、膝、踝三節鍛煉不純熟者,腿就不會輕靈速捷。
而練習劍術,隻有內外精健,方能進入劍術之道。
習劍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體現在既要外練其筋骨,又要內練其精神。
膽力,是指膽識。精神在則膽力生,膽力生則精神滿,精神滿則氣勢顯,無懼無畏,勇往直前。
內勁,是動用意氣,為剛柔變化之力,而非蠻勁拙力。
要求心力、體力融於劍法之中,由內而外,由下而上,勁力自然統一,順達完整,使劍法與力點相合,權衡剛柔,恰到好處。
迅速,是劍短路而捷。即走捷徑,取短路,以守為攻,以攻代守。料敵機先,後發先製,是不少劍術的特點。
沉著,心定神安,不浮不躁;泰然自若,冷靜自信;臨敵不懼,膽大心細。
氣沉也可使樁步穩固,定勢深沉,勁力充實。
在做某些急速轉折、翻騰、平衡等動作時,都要與順乎自然呼吸相結合,達到“氣力相合”、蓄勁助勢的效果。
武當派武術,是流行於hub省sy市的武術流派,因張三豐創建於武當山而得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太極拳強調“先以心使身”,而後再以“身從心”。
形意拳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氣到,氣到力達”。
八卦掌要求走轉圈,“化意念足”。
這些都體現了道家“包藏至道”,以達“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體訓練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的內養外練的運動觀念。
2007年6月5日,武當武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6-8。
武當丹派有丹劍,是武當武術的一種,傳自祖師張三豐,至今已六百餘年。祖師創立之武學,上汲取中華武學千年之精華,下結合自身武道之所悟。
凡太極拳、形意拳、玄武棍及武當劍術種種,以太極拳為首,現今都是中華武術中的經典。
作為武當劍術一脈的丹派劍術亦是如此,繼承中國古代劍術的精華,外兼各家拳術之長,內練陰陽中和之氣。
劍術以敏捷、迅猛為長,兼具煉膽、定心之效。
丹劍劍術,法無成法;因時製宜,因敵變幻;剛柔相濟,虛實互用;陰陽交織,端倪莫測。
練習劍術,是要在鍛煉自己身體的基礎上,磨礪自己的精神,即練外與練內。
在冷兵器時代,精神到則劍到;精神不到,也許會在對敵中喪命。
武當丹劍的全套劍法,共計三路,每一路四十九式。若是僅練習“肌肉記憶”,便如竹籃打水一般。
劍意的養成,對劍術能否練成,具有決定影響。
2018年,在武當人的努力之下,武當丹劍終於成功申遺,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這,僅僅隻能作為一個開始。
因為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多是有著失傳、斷代風險的珍貴文化。
丹劍亦不例外,在內僅武當門人所習,在外少有人所熟悉。對於武當劍術,人們隻知“武當劍術”,卻不知在武當劍術中,包括丹字在內,足足九派。
唯有後來者,方知前人之辛苦。
………………
劍術的優點與長處,就在於它本身所具有的劍法較多。
按十八般兵器來說,劍法的變化是最多的。根據學者們對劍術的整理與研究,技擊性劍法有五十餘種。
譬如:撩劍、挑劍、掃劍、挽劍、挫(錯、措)劍、抹劍、掛劍;
推劍、托劍、提劍、抽劍、抱劍、撥劍、擺劍、拋劍、紮劍、撲劍;
攔劍、拉劍、揉劍、捅劍、刺劍、削劍、割劍、剁劍、劃劍、拂劍;
片劍、橫劍、格劍、雲劍、圈劍、絞劍、擊劍、洗劍、斬劍、架劍;
束劍、劈劍、砍劍、點劍、崩劍、豁劍、引劍、穿劍、壓劍、衝劍;
截劍、剪劍、切劍、帶劍、領劍、鑽劍、遙擊、繞腕花等。
為方便記憶,有學者就上述劍法名稱的音韻,整理出五十六字《劍法歌訣》:
刺捅鑽衝紮挫洗,豁挑點崩截剪擊;
撲壓托架揉削掃,抽拋拉割推引提。
穿掛擦抹雲圈絞,片劃攔橫剁砍劈;
撥擺斬帶束領拂,格抱腕挽切遙擊!
正因劍法如此之多,才使劍術在演練中,得以龍飛鳳舞,千姿百態,吞吐自如,變化萬千。
在格鬥廝殺中,能夠逢堅避刃,遇隙削鋼,隨心所欲,得心應手。
劍法既是劍器的使用方法,又是對劍術每一個技擊,與演練動作的具體規定和約束的章法。
劍法是劍術的基礎和根本,因此欲學劍術,非學劍法不可。若想劍術入門,必先劍法入門。
有人認為劍仙功夫不是世俗武學,而是修煉者由人轉入仙界的特殊修煉方式。
早在古代,列仙和墨家,就給後世留下了關於劍仙的,非常嚴格的修煉程序和相關的戒律。
譬如南宮世家和中山世家,至今仍有傳承,但因為不是普傳功夫,所以我們凡人無緣見識。
………………
武當派以劍術精妙而馳譽,武當內家劍學,遠追真武。
相傳在真武大帝成道時,剖腹始練成飛劍,震動三界。
至今武當門內有“神劍長鳴於海上,太極秘術蕩散人間”之語,是對內家劍學流派的概括,亦見劍術要義之密守深隱,列為不傳之珍。
因道家修持,劍為降魔護身之利器,內功演道,劍作無形,有慧劍喻示智慧成就,護持丹砂之密傳內家劍學,承襲漢唐賢俠劍道之遺風,屬江湖之秘技。
唐宋以來,道士攜劍成為風尚,《全唐詩》有“昔年曾遇火龍君,一劍相傳伴此身”之句。火龍君是一位道人,稱火龍真人。
《太嶽太和山誌》記載,明朝官吏在歌頌張三豐的詩歌中寫道:“希夷丹氣滿,邋遢劍光妍。”
希夷是指陳摶道士,邋遢即三豐,因其形狀邋遢,故號‘邋遢張’,嚐結廬於武當山。
趙宋時,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路阻梗而不能進。
張三豐祖師以劍飛擊之,群盜盡被殲滅,故此武當劍術聞名於天下,有“武當劍,少林棍”之稱。
嗣後,至元順帝時,祖師在武當山收弟子八人。至嘉靖年間遊浙江鄞縣四明山,續傳張鬆溪一人,前後共九人,形成三乘九派。
張鬆溪列為下乘第九“丹”字派,故近代所傳武當丹派劍術,即是“武當下乘丹字派第九派”的簡稱。
三豐祖師得全真大法,繼呂祖純陽之學又得陳摶老祖之傳,承真武大法,融萬法於一爐,開山立堂,自成一派。
內執丹道,外顯金鋒,是道演良工,劍學存真,乃有形中求無形。
武法的升華,日人身備劍體,盡金鋒之性情,發真如之慧性,得流珠之灌養。金生麗水,火逼金行,劍法合於丹砂符火。佩之金鋒,斂為丹砂,以武入道。
至今神州故地,尚留有三十六品神仙劍絕學,法演滄桑。
時甲戌年春分日,有歌曰:
一從滄山留劍跡,茫茫世事已經年。
金台印月丹丘冷,玉虛掩映衰草殘。
武當留存真訣秘,八法神術動羅天。
三鋒四刃凝劍體,丸瀉顯飛合丹源。
更同俠氣貫膽肝,鑄成寒刃誅邪奸。
五指力齊舒劍氣,金波衝舉蕩雲煙。
妙山老者神霄客,滄桑秘演太和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