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五雷神火棍

字數:4727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靈界昊天塔 !
    林皓和方柔從傳送陣回到瀟湘館之後,才退出靈界。
    因為那個老妖婆被白毛小狗吃掉了,雖然林皓幹掉不少蝙蝠,卻還沒有升級。方柔一直跟那個鱗甲怪人周旋,也沒有升級。
    最大的收獲就是,得到那根雷擊木法杖。
    兩人回房休息,直到十點多才起床洗漱。
    吃完飯之後,林皓回到房中,關好門,將意念滲入昊天塔中,再取出地獄火法杖、土元素法杖和雷擊木法杖。
    他打算施展高級鍛造術,將這三根法杖融合,從而創造出更加厲害的兵器。
    也不知過去多久,在小白和黑貓的幫助下,昊天塔中突然金光一閃,三根法杖成功融合,變成一根齊眉高的紫紅色長棍。
    “以後,這件兵器就叫‘五雷神火棍’吧,我喜歡這個名字。”林皓嗬嗬一笑,痛愛地撫摸著這根長棍。
    在民間流傳中,有很多關於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俗語,“天打五雷轟”或“五雷轟頂”,就是其中之一。
    這兩個俗語的意思是,一些人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那麽,“五雷轟頂”指的是哪五雷呢?
    在華夏道教的神仙體係裏,有一支龐大的雷部係統,認為雷神是正義的化身,給予世間萬物能量,又考察人間的善惡之事,護佑蒼生。
    在雷部,既有像雷祖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這樣的尊神,也有雷公電母及諸位護法天君等。
    雷部所有的神將,都歸屬雷祖管轄,根據《曆代神仙通鑒》記載,雷祖的神職是:“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
    隨著道教的發展,尤其是到了北宋,道教在神仙信仰的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法術叫做“雷法”,行使此法可以召役五雷神兵。
    那麽,何為“五雷”呢?
    按照道教的神霄派雷法來說,五雷是道士馭使雷霆的一種道法,分別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和社雷。
    五雷中有各自掌管的雷神,即是五方雷帝:東方轟天震門雷帝、南方赤天火光震煞雷帝、西方大暗坤伏雷帝、北方倒天翻海雷帝、中央黃天崩烈雷帝。
    而民間傳統意義上的“五雷”,則是道家代表著世間萬物形成,及其相互關係的木、火、土、金、水五行,所構成的金雷、木雷、水雷、火雷和土雷。
    五行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林皓所說的“五雷”,指的就是五行神雷,與五行八卦棍結合使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相傳,金雷與金屬物質有關,指刀劍、金屬、鐵器等。
    木雷與木質器具有關,指的是棍棒、樹木壓住等。
    水雷與水有關,指溺水、水淹等。
    火雷指的是火光之災等。
    土雷指的是土埋、房屋倒塌被掩埋等。
    與五行有關的五雷,在經典古籍《濟公傳》裏就曾提到過。
    “所謂天打五雷轟,金木水火土謂之五雷,刀砍死謂之金雷,木棍打死謂之木雷,水淹死謂之水雷,火燒死謂之火雷,土牆壓死謂之土雷……”
    所謂神火,與古籍《山海經》中的十大神火有關。
    相傳在山海界有十大神火,代表十種神獸,分別是:朱雀、鳳凰、大日金烏、火麒麟、畢方、禍鬥、犼、燭龍、赤龍、赤焰駒。
    朱雀是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與青龍、白虎、玄武合成四方神,引導那些嚐試靈魂升天的神鳥,在古代被尊稱為鳥中之王,是祥瑞的象征。
    鳳凰又稱“鳳皇”,雌性為“凰”,雄性為“鳳”。《山海經》記載,鳳凰全身上下都是五彩斑斕的羽毛,是吉祥和諧的象征。
    大日金烏又叫三足金烏,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在《山海經》中記載其相貌是人和神的結合,也是金烏的化生,有三個足。
    火麒麟是上古最強神獸,是炎帝神農氏的坐騎,在麒麟一族中擁有最強戰鬥力,性情凶猛,會釋放火焰,力大無窮,可以飛行。
    畢方是《山海經》中的火鳥,外形像一隻丹頂鶴,麵孔像人,隻有一隻腳,居住在樹林裏,所到之處經常有火災出現,後來是皇帝的寵兒。
    禍鬥外形類似於犬,是傳說中的災難之獸。它可以吃火,也可以噴火,連拉翔都是火,所到之處會發生火災,在古代是不祥瑞的象征。
    犼在記載中是上古萬獸之祖,一隻吃人的神獸,極其稀少。它生性凶猛,四肢健達,據說是麒麟的祖宗,渾身有火光纏繞,會飛,口中會噴火,異常凶猛。
    燭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神獸之一,擁有人的麵孔,蛇的身體,渾身赤紅。
    它是鍾山的山神,可以控製晝夜交替。據說它控製的火,可以照亮世界最黑暗的地方,還可以輕易焚燒各類仙佛。
    赤龍是遠古五大古龍之一,傳說它身長十幾丈,渾身都冒著火焰,在它飛過的地方,樹木都會被燒掉。
    赤焰獸是火龍的後代,是一匹火紅色的神馬,全身帶著火焰,可以飛行。它也是會火係攻擊的坐騎,不僅能噴火,也能防火。
    林皓鍛造的這根五雷神火棍,不但可以放出閃電和烈火,還可以吸收五行元素,化為己用。
    隻要將它與五行八卦棍法結合,必定是遇強越強,越戰越勇。
    看看時間,已快到晚上六點,他便使用初級烹飪術,為自己和方柔、小白、黑貓、小狗準備一些靈食。
    這次他要做的,是雲吞麵、和味牛雜。
    相傳雲吞麵起源於廣州,五十年代在香港蓬勃興起,至今依然甚得人心。據說此食品在唐宋時就已傳入廣東,又稱餛飩麵、細蓉、大蓉。
    按照專業人士所講的標準,“細蓉”的分量是1兩竹升麵,配4粒雲吞;“大蓉”則是2兩麵,配8粒雲吞。
    傳統雲吞麵不管從製作、擺法,再到品嚐,都很有考究。
    盛碗的時候,通常先將調羹放在碗底,雲吞居中,竹升麵放在上頭。
    這些煮好的竹升麵,還要用豬油撈一撈,之後才放入用魚、豬骨和蝦籽熬製的湯底,湯裏再灑上少許新鮮韭黃提升香味。
    一碗雲吞麵端上來,要隻見麵不見雲吞才算標準,用調羹和雲吞將麵條墊高,是為了契合麵條的彈性。
    吃麵時要趁熱先吃麵,再吃雲吞,末了把上湯喝完。
    這樣才會嚐到一碗地道雲吞麵的完美地步:竹升麵爽口彈牙,雲吞皮薄餡鮮多汁,上湯則鮮香味美。
    雲吞個個有嬰兒拳頭大,薄薄的麵皮中包裹著滿滿的鮮蝦肉餡,一口咬下去,口感異常嫩滑彈牙。
    麵條要用傳統方法巧製的竹升麵,筋道通透,入口有彈性,還有濃濃的蛋香,讓人回味無窮。
    湯頭也十分講究,要用豬骨、大地魚幹、蝦皮熬製而成。
    當麵湯與肉餃一起下肚時,就會情不自禁地發出熨帖溫暖的感慨。
    至於和味牛雜,是一種有著近兩百年曆史的街頭小食,據說是光緒年間一個居住在光塔寺附近的回族廚師發明的。
    這位師傅在光塔寺附近,開了一家牛香店,用牛腸、牛膀、牛肺、蘿卜,與加了花椒、八角等五種味料的醬汁,慢火炆幾個小時。
    等牛雜炆透,蘿卜又吸收了加入牛雜味的醬汁後,再剪成小塊,用小竹簽串著,蘸辣椒醬吃,叫做“和味牛雜”,入口回味無窮。
    此味一出,馬上在本地傳開,善食的廣州人紛紛仿效,由此流傳至今。
    據說最美味的和味牛雜,一定出現在廣州街頭的零星手推車的小販中。
    每當他們一出現,隨著八角桂皮馥鬱的熱騰騰的肉香飄開,就會有一群忠實的食客鐵杆粉,將那些攤位圍個水泄不通。
    每個人拿著一個小小的泡沫碗,或蹲或站,不顧儀態地用竹簽開吃,這就是一碗和味牛雜的魅力。
    林皓準備好一大批雲吞麵和牛雜之後,又施展高級鍛造術和高級剪紙術,加強那長弓、短斧、吳鉤劍的威力。
    到了晚上十一點,由小白和黑貓合力打開傳送陣,將林皓和方柔一起送去之前的那個副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