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鄉試

字數:3181   加入書籤

A+A-




    紅樓開局定親秦可卿!
    方說那日王仁之與李香君相逢,講論詩詞文賦,已經過去十餘日。
    隆治十一年,八月十五日,南直隸鄉試正式開考。
    科考地點為秦淮河岸的江南貢院,這裏占地極廣,橫跨整個秦淮河,考棚千萬間,作為鄉試之地最為合適。
    今年鄉試符合條件的應試者足有兩萬三千人,為近十多年之最,不知因何原因,想來應與遼東戰事的刺激有關。
    為何有這麽多讀書人擠破腦袋的應試?隻因中了舉人,便是候補官員了,有資格做官,成為人人向往的官老爺,這也從平民階級跨越士大夫階級最重要的途徑。
    在封建專製文化中,每個階級就如一個巨大的金字塔結構,從中央集權的皇權內閣製,再到行省、府、州縣、裏甲五級組織製度……
    雖然參加的人眾多,但錄取率僅為2,一場下來,所取不過四百多人。
    鄉試中試者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三至五名稱經魁。
    俗稱的連中三元,便是連續考中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即三元及第,這在大周一百多年的曆史中,不過寥寥幾人,含金量毋庸置疑。
    鄉試分為三場,每場連續考三日,考完一場才可以休息一日。
    南直隸鄉試的主副考官由皇帝委派,是為欽差。
    主考官兩名,為翰林學士兼禮部右侍郎張廷和,翰林學士劉培學。
    副考官若幹,計有禮部郎中六名,金陵禮部郎中六名,戶部郎中、主事共十名。
    卵時,正值破曉,太陽冉冉初升,漸漸照亮灰暗的大地。
    王士騰與秦氏、宋氏等人官邸的正門前,囑咐了一番王仁之,目送他上了馬車。
    甄英蓮快步跑上來,從車簾處遞了順利符與一支狼毫毛筆,王仁之笑著接過來,並與其在窗前說了一會悄悄話……
    一刻後,馬車行至江南貢院,王仁之提著準備好的考籃,穿過那高大的琉璃牌坊,走進貢院的考場。
    一眼望去,烏壓壓的全是人,因為天色灰暗,燈光不足以照明考地,這樣看著,除了黑影還是黑影。
    即便是這樣,考場的秩序依舊穩定,考生們排隊陸續進入自己的考棚,期間,差役們對考生嚴格搜身,以防有人夾帶作弊。
    可以見得,大周的官場雖然腐敗,但科舉並未被太過染指,起碼省一級的鄉試還是比較公正的,殿試另論。
    等了許久,直至天快要明時,王仁之才領到號牌,來到自己的考棚,亦稱號舍。
    依舊是那個熟悉的地方,一間不足兩平方的小屋,雖然有些潮濕、陰暗,伸不開手腳,但物件齊全。
    上、下置有兩張木板,上麵的用來放試卷寫題,下麵的用來坐著。
    嗯,除此之外,還有兩枝蠟燭。
    王仁之看著這樸素的環境,心中暗暗發誓,將來自己有能力改變科舉時,一定要將號舍修的寬敞一些,起碼到能伸開手腳的程度。
    木板上麵再蓋一層棉花被子,不說別的,這屁股硌得是真難受啊!
    想罷這些,目光看向桌板上的考卷。
    這場考試,需寫《論語》·先進、為政兩篇,用自己的言語,加以解注。
    第二題,則《中庸》其中兩句,作出通解與闡論自己的觀點,第三題答辯《孟子》一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首。
    王仁之研磨了墨,提筆書寫第一題,先進篇的解注。
    先看題目。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此聖句,何以解讀?請寫出注解。
    王仁之忖度片刻,奮筆寫下答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之人,即原來無爵祿的平民,先做官而後學習禮樂之人,即卿大夫的子弟,若讓我選用人才,那我則讚成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進意指學習與掌握禮樂也,野人意作平民,君子意作貴族”。
    這個題目很簡單,但每場考試必定有,因為它是聖人之言,沒有它便沒有考舉,畢竟科舉都是圍繞儒學命題的。
    理論與事實證明,儒學在治理國家方麵確實有很大作用。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意為,孔子說“跟隨我在陳國與蔡國之間,遭受困厄的弟子們,都不在我身邊了。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王仁之看著這句至理之言,不由想到《中庸》為何稱中庸之道。
    隻因這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巔峰之一,與歐洲的啟蒙書《古希臘羅馬哲學》相提並論。
    中庸之道是一種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即為中庸。
    ……
    卻說此時,萬眾考生在貢院應考鄉試,主考官們卻在貢院的學署正廳中,爭辯製定的考題是否嚴謹。
    隻見一位身穿緋袍,白發蒼蒼的老者鏗鏘有力道“此題是否嚴謹,決定權已經不在我們手上,而在那兩萬多名考生身上,我們隻有等待的機會”
    “此話甚是,考卷已經發出,我們沒有選擇,等鄉試結束再爭辯,現在還不是問責的時候”。
    “罷了,罷了,算是老夫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