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論引導 中
字數:4972 加入書籤
重生之動漫全才!
在2001年的時候,網絡上已經有很多人在“批判”近年來國產動畫嚴重落後之類的問題了,而由於在這個時間段能夠上網,或者敢於上網發表意見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才能,所以他們的論證過程勉強還是可看的。
當時藍貓也好喜羊羊也好都還沒有出現,國內大長篇動畫一般都是海爾兄弟這種,所以未來十幾年中流傳甚廣的“半獸人”類型定義還沒有流傳開,但“國產動畫因循守舊”之類的理論和具體實例什麽的也已經被舉了不少了。
隻不過當時這些對國產作品恨鐵不成鋼的人完全沒有注意到,在和國動畫那邊其實固化現象要更加嚴重一些。至於漫畫,基本被三大社霸占的市場其實更加不用說了。
所以,也就更沒有人注意到,他們對國產作品的不滿,其實重點並不是在於國產真的有多麽難看,而隻是因為那些國內動畫從製作時起便很少考慮到批評者那個年齡段的觀眾實際需要罷了。
換而言之,那隻不過是個最基本的“缺乏商業化”而已。
反觀和國動畫那邊,盡管在常誌昊的眼中,2001年和國整個動漫行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但由於商業因素上的持續挖掘,使得和國動漫作品一直都還勉強保持在“流行”之中。
而正因為和國本身的成熟市場,使得每部作品——無論動畫漫畫——在製作之前都已經相當充分地考慮到了觀眾需要,或者說從一開始就已經進行了必要的取舍,所以在單純的針對性上麵,和國作品具備的優勢的確是很明顯。
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
打個比方的話,就好比現在的金茂漫展,和十幾年後的漫展相比,充其量是後者的ser數量增加了,展會項目變得專業化了,攤位由於物流行業發達“商品”略多了一些而已。仔細看一下的話,比起2001年其實也沒多少進步。
尤其是在參與者對動漫本身的熱愛上,恐怕後來的那些還未必比得上前人。
具體進一步細化到“未來”的同人展上,國內的同人展會規模雖然比之和國的(iarket)還要差上不少,但也已經出現了單靠賣同人本便賺的盆滿缽滿的攤位。
這些好歹還算是正規社團,隻不過商業性和專業度比其他業餘社團要強上不少。可那時候也同樣產生出了自己什麽都不畫,直接印別人作品來賣的強者,更能做出從和國18禁作品裏“摘抄”過來吸引眼球的程度。
當然這種膽大妄為的家夥是不會有什麽好結果的,比如在某次同人展上,有關部門的一次臨時抽查就直接送這位進局子了。雖然聽說這貨不但在展會現場大鬧,被放出來之後還拚命說自己是被小人舉報……
他也不想想,難道有關部門的人就是傻瓜?隨便有誰舉報就直接把當事人抓進去的?說到底還不是因為他自己準備的本子很黃很暴力的緣故?
……
“師傅你自己就不喜歡那些嗬嗬哈哈的題材?”
“喜歡?我可是讀書人,就算看也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
“是是是,你說的這些我都懂。”
“年輕人就要好好珍惜時間和身體,批判得太多也是會影響健康的,明白嗎?”
……
剛到帝都的時候,常誌昊跟著烏托邦美女去過的北太平莊那邊,漫畫店裏充其量隻有一些單幅的漫畫臨摹稿件。而直到這一片地區不再具備漫畫聖地功能時,常誌昊也沒記得會有誰把自己的同人本放在店家用於交流的。
而在和國,同人本被拿出來寄賣也並不是什麽稀罕的事情。
兩國市場的發展程度存在著決定性差別,那麽在“愛好者”這個檔次上,能夠產生帶動作用的組織形式自然也區別甚大。
在2001年的漫展攤位上買點lo都打不上的小商品,充其量記住的隻是攤位背後社團的大致名號而已。具體跟攤主也好,看板娘也好討論了什麽內容,基本上是轉頭就忘的事情。
而和國那邊自然就不一樣,你花了錢買到了署名的印刷品。隻要不是回家以後直接丟進火爐裏,多多少少這東西的存在本身就會讓你有意無意地瞟上幾眼……
2001年的國產動畫裏,不仔細看的話你連角色到底穿沒穿上衣都記不住。
和國同期不用說,別說同期,提前二十年撕件上衣都會讓你激動半天。
有句俗話可以歪打正著地用在這個地方——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你沒有省吃儉用地存錢買這買那,各種意義上的看過就忘看不看都不要緊,想要記住相關內容根本從一開始就是強人所難的吧?
當然嘍,和國那邊電波不對的就算買了也沒有用。從看片時起就不斷湧現的“我褲子都脫了你給我看這個”思維,通常隻會給消費增加負麵意願而已。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從一開始你最起碼已經是拿好了錢準備“買買買”的。
“不在乎”和“失望”比起來,怎麽都是後者被悄然擺布的程度比較高吧?
……
“我說師傅,單純分析原理是很容易,但增加商業因素這方麵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豈止是不容易,缺乏整個產業鏈的情況下跟對麵硬碰根本是自尋死路。”
“那麽,我們要不要先找個力所能及的方向來慢慢進行呢?”
“沒問題啊,從雜誌到網遊不都是這麽做著的麽。可現在的重點在於,你想慢慢來的時候,別人可不會在原地等你。”
……
常誌昊在與小魯弟弟的對話中提到的擔心,實際上才是當年真正的問題所在。
2001年的時候,我為歌狂這部動畫在當年其實並沒有掀起什麽太大的波瀾。
明眼人一看就是借鑒gaax彼氏彼女題材的作品,越往後越在回憶裏被不斷美化,甚至還不時被抬到了“經典”層麵上。
但由於美影廠在當時的種種客觀條件限製,這部動畫越是盡可能商業得徹底,越是被真正的商業吞噬到渣都不剩……
常誌昊自己知道,而小魯弟弟這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2001年知道的是,《我為歌狂》實際上是之前魔都美術電影製片廠《寶蓮燈》賺錢之後,才能沾光立項的。
而且仔細從題材上看看的話,學生不務正業,不認真學習去搞什麽音樂,談什麽戀愛,通常情況下根本不會等到播出就會被家長們鋪天蓋地的怒斥淹沒掉了。
但是,似乎正是因為這部作品當時影響力太小的緣故,使得原本理應出現的這些浪潮反倒一直沒怎麽冒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原本必須遵循的,對於動畫立項就要參照“動畫作品要有教育意義”這“製作之本”的行內規則來說,能夠成功擦邊本身就相當值得慶賀了。
但是,光是立項其實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這部動畫之所以美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綠燈,實際上也是因為它就算失敗了,對美影廠本身也不疼不癢。
為什麽這麽說呢?
在常誌昊十幾年後看到的當年製作人員私下吐槽中,曾經有過對這方麵的隱約介紹。
《我為歌狂》從導演就不是上美影的嫡係,這位導演出身在帝都,原本應該是在帝都那邊的動畫廠工作,但不知為何被“分配”到了魔都美影這邊,那麽顯而易見地,如果項目本身出現了問題,美影廠雖然不至於直接用“臨時工”來推脫,但想必也有類似理由可說吧。
然後,一部作品光有導演是無法開工的,別的不說光是底層動畫師都得要不少人,這方麵我為歌狂是怎麽解決的呢?沒辦法,隻好照例從實習生裏找,據說動畫師這邊經驗最高的也不過隻有三年而已。
那位爆料者也是當初其中一員,他對於兄弟們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還能保證沒有出現大的畫麵崩壞相當自豪。這一點常誌昊也是很認同的,要知道在2001年和國動畫已經有不少外包的了,棒子國那邊外包回來的結果經常死慘不忍睹,播放事故級的問題出了好幾次……
再然後,光有畫麵還不行。後期什麽的不說了,音樂什麽的總得解決吧?
導演當年很是新潮,等於間接吸取了和國動畫製作委員會相關經驗,從一開始就把音樂部分外包給了專業人士。所以雖然後來劇組在音樂方麵沒有什麽收入,但藉著胡彥斌的名氣,對動畫本身倒是有了不小的促進。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光有人員和流程依舊沒用,資金才是最最關鍵的!
美影廠據說每集隻給了一萬二的經費,那麽工作人員們即使全是實習生,這點錢其實也不夠開工資的。沒辦法,隻能拉讚助了。據說直到某冷飲品牌的資金到位之後,劇組製作金比之前翻了好幾番,《我為歌狂》才終於得以順利製作下去。
總之,這部作品在當時還尚未達到口碑作的層次,十幾年後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正麵評價,但是大多數觀眾其實已經記不太清楚這部作品到底在講述什麽了。
在各方麵不成熟的情況下強行融入商業因素的結果,最成功的案例也不過如此。
眼前的道路要想走好,真的很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