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新發現

字數:3382   加入書籤

A+A-


    穿成惡婆婆後我成了全村頂梁柱!
    選完了人,鄭月娥帶著兩個婆子三個丫環直接去李秀英麵前了,李秀英推辭半天,跳了一個婆子一個丫環在身邊。
    “二嫂,你跟我說說話。”李秀英小聲說。
    鄭月娥點頭,讓兩個婆子和三個丫環門外候著,這才坐在李秀英床邊,逗著剛睡醒的蘇佑寧,輕聲說“人選定了,婆子就帶著姓,你選的婆子姓孔,就叫孔婆子,那個丫環就給娶個好聽吉利的名字,這叫賜名,娘就是這麽做的。”
    “二嫂最貼心了,我就想問這個呢。”李秀英輕聲問“今兒選人給我講一講啊。”
    鄭月娥撩起眼皮兒看了眼李秀英,笑了“一開始隻有你三嫂敢選,娘說這麽不行,總不能讓奴擇主吧,她怕咱們這些苦出身的媳婦不會,就先挑選了在她身邊伺候的人,我們這不就學會了嘛。”
    “唉,二嫂,我以前覺得三嫂是咱們妯娌幾個裏最聰明的一個,心靈手巧的很。”李秀英歎了口氣說。
    鄭月娥伸手壓住了李秀英的手背,輕輕的拍了拍“你在月子裏呢,胡思亂想什麽?良秀到現在也是咱們幾個裏最聰明的,眼看著過了二月二,他們一家子要去樂成府了,以後回來的時候怕是不多,娘在咱們跟前過日子,我們寵著點兒咱娘不就成了?”
    李秀英眼圈泛紅,結果被鄭月娥逗笑了,拿了帕子壓了壓眼角“你可真敢說,還寵著點兒咱娘,娘聽了還不打你一頓,哪有倒著寵的?”
    “咱們家有就行,娘說這月子坐滿四十二天,我算了算日子就到了二月十七了,老令講早一天出月子,兒子好出頭露麵,閨女晚出月子一天,到時候有沉靜的福氣,咱們二月十六的時候一準熱鬧鬧的辦個宴,娘心情不就好了嗎?”鄭月娥說。
    李秀英立刻點頭“對,娘在三哥身上心思重,有那麽喜歡孫男娣女,突然一家子都走了肯定閃一下,還是二嫂想得周到。”
    渾然不知的陳瑜要是知道了,會告訴她們,想多了!
    鄭月娥讓李秀英給丫環起個名字,李秀英憋了半天,臉紅脖子粗的起了個春柳的名。
    “可不行。”鄭月娥趕緊擺手“你四嫂叫春花,你這春柳不妥當,不如叫青柳吧。”
    李秀英抬起手蓋住額頭“二嫂,我回頭出了月子就開始識字,差點兒氣到四嫂了,就青柳,青柳。”
    “你四嫂不會生氣,但咱們得有個忌諱。”鄭月娥記在名冊上,叫了青柳和孔婆子進來認主。
    兩個人跪下的時候,鄭月娥不露痕跡的壓住了李秀英的手臂,怕鬧出來笑話。
    總算是李秀英沉得住氣。
    鄭月娥帶著剩下的一個婆子兩個丫環回到自己的院子裏,婆子姓金就叫了金婆子,兩個丫環一個叫翠竹,一個叫月桃。
    寫好了名冊送到陳瑜麵前。
    陳瑜翻開名冊,自己身邊的汪婆子和冷香、尋梅兩個丫環。
    往下是鄭月娥身邊的金婆子,丫環叫月桃和翠竹,崔良秀身邊的薑婆子和青菱,喬春花身邊是祝婆子和青萍,潘玉玲身邊的季婆子和雙喜。
    看過之後,陳瑜對鄭月娥說“你要看準了這些人,品行如何咱們還不知道,真有不合適的要早處理。”
    “是,月娥知道。”鄭月娥很清楚打從今兒起,蘇家得換個麵貌了,該有的規矩得有,賞罰分明是必須的,她得管住了這些人才行。
    這對於蘇家來說是大事。
    陳瑜讓鄭月娥去忙,把伺候在自己身邊的汪婆子、冷香和尋梅叫過來。
    汪婆子清瘦的體型,頭發梳得一絲不苟,一看就是個幹練的人。
    陳瑜拿出來汪婆子的身契看了眼,出聲“香琴,你曾經在大戶人家當過差,這院子你就多費心,冷香和尋梅如何安排,你看著辦。”
    汪婆子突然被叫了閨名,趕緊往前一步福身“是,老夫人身邊負責洗漱、梳頭和更衣的人得有一個,釵環首飾和衣裳配飾得有一個,回頭老奴先教一教冷香和尋梅。”
    陳瑜點頭,從匣子裏拿出來三個紅封遞汪婆子“往後盡心盡力在我身邊做事,有功賞,有錯罰,我規矩不大,忠心耿耿足夠,這院子裏都是主子,少打聽別的院子裏的事。”
    三個人跪下謝恩,陳瑜就讓她們去收拾了耳房住下來了。
    鄭月娥速度也不慢,身邊的金婆子是個爽利的人,帶著月桃和翠竹往各個院子送了被褥用具給下人們用,到這邊來的時候金婆子帶著丫環先進來給陳瑜請安,陳瑜很滿意金婆子和兩個丫環,做事幹淨利索,是好幫手的苗子。
    晚飯的時候,蘇二郎兄弟幾個和孩子們都不自覺的坐得筆直,安靜的吃飯,吃過飯蘇家兄弟幾個都跑去蘇三郎的書房,請教蘇三郎該如何當主子,畢竟大家都沒經驗啊。
    蘇三郎引經據典的講了半天,蘇家兄弟幾個都聽得認真,回去的時候一個個都挺直了身板兒,生怕做出來不像主子的事。
    陳瑜飯後在院子裏散步,目睹全過程的她忍不住笑了,家裏有了下人伺候,反倒是給幾個便宜兒子整的應激了?
    這個過程是必然要經曆的,再者他們過幾天就不在意了,畢竟蘇家可沒有閑人。
    一代富是暴發戶,三代富出貴族,有些事情需要時間沉澱,比如底蘊。
    忙裏偷閑,陳瑜去蘇三郎的書房找了幾本大越國風土人情類的書翻看。
    徽州府三個字映入眼簾,陳瑜想到了崔家,就從這裏看起來了,這一看還真就讓陳瑜看出來門道了。
    徽州府臨海,並且還有一個市舶司,海外往來貿易是徽州府的一大特色。
    這些要不是看書,陳瑜哪裏知道去?
    崔家在徽州府,從商人角度看,簡直是占據了天時地利,畢竟任何時候商道都遵循物以稀為貴,那些遠道而來的商賈簡直是巨大的商機啊。
    陳瑜很激動,因為絲綢布匹、瓷器和酒,這些都是有著巨大能量的貨品,一旦能把這些通過海上商路運送出去,那將會是日進鬥金的一條路。
    看來,有機會還得去一趟徽州府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