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十七歲嗖一下就沒了一半

字數:4798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奪嫡不如當神醫[清穿] !
    康熙三十六年伊始,皇帝有一個季度的時間都留在草原上宣揚武功。
    除了要安置來投降的葛爾丹子女和漠西蒙古部落外,也敦促著回到漠北的喀爾喀蒙古王公依舊老實臣服於大清的統治。而早就經過了各方默許的四公主的婚事也正式被提上了議程。在第一位嫁到外蒙的女兒身上,康熙充分表現出了一個強權人物的冷漠。五月底剛剛從草原回到京城,乾清宮的椅子都沒坐熱乎呢,就要求欽天監將公主的婚期定在七月。
    在康熙的心裏,四公主的指婚早就下旨,嫁妝、儀仗、陪嫁宮人都是選定好的,那自然該早早嫁出去穩定喀爾喀的局勢。他在乾清宮召見這個女兒的時候,也是拿大義說話的時候居多。
    四公主在這兩年裏又躥高了一些,身材沒有前幾年那麽尷尬。穿上漂亮衣服畫上妝容也是一個清秀好看的少女了,隻是相比同齡人要豐滿兩分,透出一股好生養的感覺。
    “與駙馬要和睦,早日生下土謝圖部的繼承人。”康熙說。
    四公主第一次能夠進入皇帝爹的書房。周圍的陳設是陌生的,和宜妃的翊坤宮、太後的慈寧宮都截然不同,類似於放在多寶架上的佛手、如意之類的物件幾乎沒有,而書桌旁邊的青花瓷大缸裏放滿了卷軸,桌上疊了好幾摞高高低低的奏折,仿佛晾床單那麽大的架子上是幾幅卷起來的地圖,有地球儀,有自鳴鍾,甚至角落一個小台子上隨意放著農作物的種子。
    四公主低眉順眼地聽著康熙教她要“柔順寬和,溝通內外”的話,實則將這屋中的種種收入眼底。離開前,她小聲地向康熙請教蒙古諸部的情況。
    “兒臣想知曉他們的親戚關係、勢力大小,怕見麵時失了禮數。”
    “蒙古勢力錯綜複雜,不是一兩日就能說得明白的。你在歸化城,按照品級接待他們即可。若有不明白的,朕不是還給你配了長史和屬官嗎?”
    “可是兒臣聽說之前出過長史被人收買之事,心中實在忐忑。”四公主抬起眼,“兒臣總想心中有數,還請汗阿瑪教我。如今草原上,需要警惕哪些人?又可以信任哪些人呢?”
    康熙像是第一次認識四公主一樣打量著她。有那麽一瞬間他感覺到欣慰,孩子們都逐漸長大了,有擔當了;然而同時他又感覺到失落,哭著說舍不下父母親人的前幾位公主仿佛還在眼前,而四公主的關注點與姐姐們形成了鮮明對比。
    人會討厭和自己太過相像的東西,皇帝也不例外。但康熙還是用他帝王式的口吻回答了四公主的問題:
    “喀爾喀新附,又遠在漠北,不令其與大清背離,此第一要緊事;喀爾喀內部有舊怨,數次為葛爾丹所乘,你所嫁土謝圖部勢大,更是需要行事公允,此第二;葛爾丹雖死,然準噶爾還未亡,其侄策妄阿拉布坦背刺其叔,乃有野心之人,此第三;葛爾丹少時乃五世達賴弟子,與西藏執政以兄弟相稱,故西藏態度不明,此第四;然黃教乃蒙古部眾普遍所信,不可扭轉,林丹汗曾試圖推翻黃教,最終眾叛親離為太宗所滅,前車之鑒猶在近前,此第五。
    “朕與你說這些不是指望你如何能幹,謹言慎行,與人為善,就能應對大部分情況。朕每年北巡,歸化城又有精兵能臣,自然會料理宵小之輩。公主與人和睦,產育後代,便是最大的功勞。”
    四公主蹲身萬福:“兒臣,謹記汗阿瑪教誨。”
    因著今年有閏三月,所以農曆七月初便已立秋。第一場秋雨掃過後,京城走出了暑天的籠罩。在這種讓人透心舒服的日子裏,宮中宣布四公主被冊封為和碩恪靖公主,正式與喀爾喀郡王敦多布多爾濟成婚。
    也許是因為公主本人滿意這樁婚事的緣故,小八爺看聯姻儀式的時候也帶著輕鬆好奇的心緒。蒙古人穿著民族服飾,帶著白羊、白馬、白駱駝成群結隊地到午門,將這些毛色漂亮的動物獻作聘禮。而作為嶽家的皇室在中和殿、保和殿懸彩設宴,熱鬧了整整三天。而後又再挑吉日,公主告別父母親人,帶著十裏紅妝踏上前往歸化城的道路。
    小八爺給姐姐的陪嫁隊伍裏加塞了兩個知曉瘟疫的醫學生,他也曾想過是不是還要安排精通婦科的嬤嬤過去,然而宜妃給恪靖公主準備的嬤嬤已經連“接生時要用烈酒消毒雙手和剪刀”、“保暖得當的前提下坐月子可以洗澡”都知道了,先進得嚇人,小八爺也就不再多操心了。
    而作為好閨蜜的雲雯則是將自己的私房錢都送了出去,徹底成了一隻小窮光蛋。送別當天雲雯的淚珠子就沒停過,小八爺都猜不準她是在哭四公主還是在哭她的小錢錢。
    皇家的兄弟們沒有什麽時間與這個平日裏沒什麽存在感的姐妹訴說分別的傷感,他們自己也在忙著自己的喜事呢。
    五爺和七爺是這年閏三月裏同日成親開府的,一個迎娶了他塔喇氏,一個迎娶了哈達那拉氏。雖則大婚時康熙不在京裏,但趁著打贏葛爾丹的興奮,四九城的老少爺們也著實鬧騰了好一陣。兩人婚後各種親戚走動財產安置忙得不亦樂乎,更有側福晉懷孕之類微妙的添喜。
    而早已經妻妾成群的幾個哥哥,一邊收獲著戰前緊急播下的種子,互相開滿月宴周歲宴收份子錢,一邊翹首期盼著自己這一輪的封賞。這都上過戰場領過八旗兵了,老爺子怎麽的都該鬆口給爵位了吧?大千歲叫了這些年,還是個光頭阿哥實在太尷尬了。
    康熙三十六年中秋宴臨近的時候,內務府就已經偷偷摸摸在給幾位出宮開府的爺擴宅子了。事情是瞞不了多久的。果然在八月十五早上的朝會上,皇帝就宣布了這條開啟九龍奪嫡局麵的堪稱“萬惡之源”的封賞詔書:
    “因隨征葛爾丹有功,封皇長子胤禔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貝勒。又因之前賑濟山西有功,加皇四子胤禛封號為‘雍’,皇八子胤禩封號為‘定’。”
    小八爺,哦不,現在該叫定貝勒了。總之,因為我們的江湖人主角前世還從老百姓那兒得到過“超越人間品階”的“神”這一封號呢,所以對這輩子老爹扣扣索索派發的榮譽並沒有太過在意。非要讓他評說的話,那他隻能說康熙這人不愧是玩平衡的一把好手啊,綜合考慮了兒子們的品性、功勞、背後的勢力,才能定出這樣子的封賞來。
    首先受封的六人都是隨軍皇子,這沒什麽說的,小九小十沒有跟出去打葛爾丹,那抱歉拜拜等下一波吧。
    都是庶子,長幼有序,當然應該哥哥當郡王,弟弟當貝勒,親王就算了,年紀輕輕功勞淺薄立不住。那郡王和貝勒的分界點劃在哪裏呢?
    僅從征討葛爾丹的功績看,隻有老大能封個郡王了,其他幾個都在打醬油。老八雖然康熙自己很看好,但就他隻射殺了一名葛爾丹麾下的小頭目來說,還不夠越過這麽多哥哥去跟衝進葛爾丹大營的老大平起平坐。
    但若是真隻有大阿哥封了郡王,成了鶴立雞群的那個,朝中的人心可就要壓不住了。大阿哥黨一夜之間就能人數翻倍你信不信?所以皇帝決不能表現出隻有大阿哥與眾不同的樣子來。三阿哥胤祉必須也是郡王。
    那老四當不當郡王呢?
    說實話,當或不當都可以。然而康熙琢磨了許久後還是選了“否”。首先老四生母出身包衣,其次老四並沒有可以越過老八的突出功績,其三康熙覺得孩子的性格太過剛硬需要打磨。當然最重要最重要的原因,是皇帝有些心疼錢了。
    分封不是口頭上說說,再給個宅子就完了,要給包衣,給佐領,給屬官,給田地莊園,給鋪子,給大把銀子。分封這麽多皇子,就算是剛剛打了勝仗有繳獲的國庫,也遭不住一次性這般花銷啊。一個郡王和一個貝勒,還是差著不少錢的。
    切實麵臨經濟問題的康熙爺,摸著自己黑透的良心,決定給被虧待了的老四和老八加封號。雖然這麽一來,就顯得老五和老七最差勁了,然而摸著良心的康熙爺才不管嘞,事實就是老四和老八多跑了一趟山西嘛。
    說完了爵位,再來說說封號。如果說爵位高低還有這樣那樣的考量,那麽封號選什麽字,就全是康熙夾帶的私貨了。反正都是好寓意的字眼,正說反說解釋權都在康熙自己的手裏。
    老大叫“直”,古書上說“肇敏行成曰直”,什麽意思呢?一開始很機靈啊,反應很快啊,做事有成功啊,叫“直”。聽上去挺好的對不對,但後麵還有一句呢,“始疾行成,言不深。”是不是也有點“急功近利”和“說話不過腦子”的意思來理解,就隻有康熙自己知道了。
    老三叫“誠”,這也很有意思,最古老的那批封號裏麵是沒有“誠”字的,清朝此前的皇帝也沒有用過這個字,不過到了康熙這兒覺得“誠”是個好字,“誠實無欺”、“純德合天”,顯得孩子老實聽話啊。
    四大爺的“雍”,雖然也不是一個自古以來的封號,但卻用得妙極了。“雍”字最早出自《詩經》,本義“和諧”。如今最常用的詞組是“雍容”,有文雅大氣的意思,這都是好寓意。然而,小八爺私下裏覺得康熙聯想到的既不是“和諧”也不是“大氣”,而是“冉雍”。冉雍是孔子門下“十哲”之一,《論語》中其人最著名的政治主張就是“居敬行簡”。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嚴肅,做事簡潔有效,豈不是他四哥的完美寫照嗎?
    至於小八爺自己的“定”,是個自古以來的好封號了。“大慮靜民曰定”,能夠安定百姓就叫“定”,雖然古時候“定”字給皇帝用比較多,然而到了清朝已經沒有那麽尊貴了,臣子中諡號“文定”的也出現好幾回了。但縱觀整個“定”的涵義中沒有什麽值得內涵的地方,小八爺就當這是老爺子對他行醫成果的肯定了。
    作者有話要說:我覺得“廉”這個封號已經不符合小八爺了,所以自己換了一個。然而看看四大爺的“雍”,差點“汪”一聲哭出來。是我不如古人會取封號了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