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啟元
字數:7124 加入書籤
赤輪!
天啟帝都。
恭親王慕容安在乾坤門前皇榜上,將北境三十萬將士的請願奏疏、各種證據公諸於世的那一刻,乾坤門前的百姓瞬間群情激憤,而後,不肖半個時辰,便已是傳遍帝都大街小巷。
如今,帝都各處百姓的怒罵聲持續暴漲中,更有不少說書人,將此事編成各種橋段,說書起則座無虛席······
當今天子,明熙帝為了北境的兵權,不惜勾結大越齊親王南宮楚,發動兩國交戰,更是命令副將張天淩暗中毒害武安侯蕭景鵬,意欲借此奪回北境兵權。
此計失敗後,更是趁北境大軍兵力分散之際,派兵部左侍郎楊玉清,以及五千多名高手夜襲北境軍營,暗殺武安侯蕭景鵬。當夜,北境軍營險象環生,不少將士因此喪命,二夫人為救武安侯亦是命喪當場,幸得十一王爺及時趕到,方才救下武安侯一命。
當夜,更是有數千黑衣人夜襲物資營、火燒物資營,甚至意欲救走大越李元,幸得北境將士群策群力,方才未讓賊子得逞。經查,這些人和軍營內刺殺武安侯的高手,皆為同一出處。
如今,武安侯已經掌握一切證據上交朝廷,北境三十萬將士更是一起上書朝廷,恭請仁安太後、裕親王、恭親王為北境將士、為天啟百姓主持公道。
收到北境三十萬將士的請願奏疏,裕親王慕容堂、恭親王慕容安勃然大怒!不惜前往壽皇殿請出乾興帝牌位,怒闖禦書房!最後從禦書房暗殿內的密室,找出了明熙帝與大越齊親王南宮楚勾結的證據!
裕親王、恭親王皆怒斥上位者不德!
為撥亂反正、歸於正道,為正宗廟、匡複社稷,如今已是派遣江裴遠丞相,前往禦苑接仁安太後回帝都主持大局。
一時間,帝都大街小巷已是怒罵聲滿天!討伐聲滿天!都說難怪碎石砸落祭天壇,聽說同時還出現天子鎮圭碎裂,此乃上天示警,上位者不德,不配為帝!
不肖半日,便已是傳向周邊各州府,而且,正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傳向更多州府,更有諸多文人學子、名家大儒齊聚,一起前往乾坤門皇榜前靜坐討伐,皆稱恭請仁安太後下懿旨廢帝!
恭親王一直讓馬程都尉暗中監視著明熙帝名下的私產,就在皇榜公布之後,馬程、江穆已是攜兩位親王的手令,帶著巡城司的人,花了半日全麵接手了明熙帝名下所有皇家私產。更重要的是,接手了朝廷的天成錢莊、正通錢莊這兩家總部的運作,同時派出各路人馬前往各州府接手錢莊各分部,兩王下令凡是有違令者皆就地處決!此舉可為雷厲風行、殺伐決斷!
武安侯府、文定候府亦是派出王府親衛,聯手大理寺卿劉子高,全麵排查、緝拿齊親王南宮楚在帝都的據點,當然也包括宗元帝私宅裏那些明熙帝的暗衛,共同協助兩位王爺全麵接管帝都。
三日後,仁安太後劉玥鳳鸞抵達帝都,裕親王慕容堂、恭親王慕容安親至城門前,恭迎鳳鸞。
當年,仁安太後劉玥身處險境,為了一雙兒女,不願多生波折,選擇遠離皇宮,遠離紛爭,既避開了奪嫡之爭,亦是成功保下了這雙兒女!
當日的離開,是為了這雙兒女,今日的歸來,亦是為了這雙兒女!為了讓這雙兒女,能夠光明正大站在太陽底下!
進城門當日,令百姓稱奇的是,一直都說菁公主、衍王乃是愚癡兒,可城門口,菁公主、衍王下馬車拜見兩位皇叔時,可是口齒清晰,無半分愚癡之相!後來聽說,是仁安太後無數次尋訪名醫,方才找到病因,治好了二子的病!
當年仁安太後攜一對愚癡兒女前往禦苑,禦苑亦是素來低調行事,讓眾人皆遺忘了這二子的存在!
是啊,一對愚癡的皇子皇女,誰會去關注!
而現在,菁公主、衍王終於走出禦苑,終於能以健康、聰慧伶俐的模樣,真正出現在天啟百姓的視野!
當江裴遠抵達禦苑那一日,當菁公主、衍王的車駕行出禦苑那一刻,兩個小身影難掩的興奮!
這一路,兩個小腦袋瓜不停地張望著外界的一切,兩雙眼睛對外界的一切,那般好奇著,有著難掩的喜悅,因為母後說了,以後,他們不必再躲在禦苑裏了!以後,他們想去哪裏玩,就去哪裏玩!以後,他們想去哪裏吃好吃的東西,就去哪裏吃!
可兩小家夥亦是很聰明,母後說了,今日要表現的莊重,所以城門前,下車拜見兩位皇叔時,兩小家夥可是規規矩矩行著禮,儼然一副皇子皇女該有的端莊、氣派。
而仁安太後劉玥入皇宮兩個時辰後,便傳下懿旨,怒斥明熙帝不德,險些置萬民於水火、民不聊生,已上告宗廟、秉承民意,廢黜慕容軒帝位!逐出宗廟!
次日,仁安太後再下懿旨,國不可一日無君,恭請乾興帝四子慕容堂繼帝位,為天啟百姓擔重責、掌乾坤。
恭親王慕容安、衍王慕容衍、丞相江裴遠攜仁安太後懿旨,親率文武百官前往裕親王府。
旨出乾坤門之際,原先靜坐乾坤門皇榜前的文人學子、名家大儒皆主動跟隨朝臣,一同前往裕親王府。裕親王素來低調、溫和,在天啟文人學子中,本就評價頗高,雲白江一事更是深得學子、名家一致讚賞,如今也隻是順勢而為!
如今大局將定,帝都一切皆在掌控中,所以就在前一夜,墨逸手下的人已是暗中將蕭老夫人送回武安侯府。
今日,蕭老夫人代表武安侯府,獨孤子言代表文定候府,一同出現在了裕親王府府門前,代表著兩大開國侯府對裕親王慕容堂的支持。
一時間,裕親王府府門前,齊聚了天啟朝臣、文人學子、名家大儒、天啟百姓,皆是恭請乾興帝四子慕容堂前往太和殿,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承繼帝位。
而裕親王慕容堂,亦是接下了仁安太後的懿旨!
在眾人的擁護下,乘坐龍輦前往太和殿,登基為帝,登基之日即改年號啟元!
《禮記·禮器》曰三辭三讓而至。為何裕親王慕容堂未走這一道?
因為如今的局麵,天啟民心浮動!大越心有不甘、虎視眈眈!周邊諸國亦是拭目以待!因此,隻能速戰速決!
更因為,此刻的天啟需要一個主心骨!
一旦皇位懸而未決,便代表著會有變數,包括外敵的窺覷、廢帝的反攻倒算!
然而,為避免日後被有心之人利用、詬病。
所以,由仁安太後特下懿旨,裕親王遵懿旨登位!
所以,蕭錦汐特地提前一日送蕭老夫人回到帝都,所以,獨孤子言亦出現了,皆代表著兩大開國侯府的立場!
由於時間倉促,來不及趕製天子龍袍,裕親王是身穿親王服飾、冕冠登上了帝位,待龍袍製成後,祭天壇重建後,擇日再身著龍袍上告天地!
而明熙帝的龍袍,則被視為不祥,啟元帝登基之日即下令全部焚毀。
本是明熙二年一月,如今已是變成啟元元年一月!
明熙帝慕容軒登基短短不到兩年,帝王之路就此斷送!成為天啟王朝首位被廢黜的帝王!
啟元帝仍尊太後劉玥為仁安太後,遵照仁安太後意願,待朝堂穩固之後,繼續回禦苑將養身子。
短短五日,天啟王朝已然換主!動作之快,但卻取得臣民一心。
年號啟元,意寓著啟元帝將秉承太祖初心,統領天啟王朝臣民,共謀曾經的天啟盛世!
登基當日,啟元帝連下三道聖旨。
第一道聖旨,昭告天下慕容軒通敵賣國,勾結大越齊親王挑起兩國戰亂,謀害忠良,殘害北境將士,其罪當誅,著武安侯蕭景鵬率領北境大軍,擒拿慕容軒。旨下當日派人快馬趕赴北境,傳達啟元帝聖旨。
第二道聖旨,之前跟隨慕容軒一起出發北境的大軍、禦林軍,即日起回歸朝廷,若有不遵者,皆以通敵賣國、謀反作亂論處。
這道聖旨內,獨獨未提及慕容軒的暗衛,不是啟元帝不願招安這批暗衛,而是這批暗衛追隨慕容軒做下太多上不了台麵的事,不,不止,還有當年宗元帝的諸多事,這批暗衛已然不可能再回歸皇家。
不願招安,亦代表著給慕容軒留下了不少人手,可能會多了不少麻煩。
可新皇登基,此時若假意招安,待這些暗衛回來再定罪,雖然這些人罪有因得,可若真傳出來,保不齊會被有心之人詬病,借此擾亂民心。
天啟朝廷雖用了五日便成功換主,可天啟大越交戰方才結束,廢帝已寒盡民心,此時民心是浮動的,絕不可再因此事,再生波折,思及此,啟元帝終是放棄了這個做法。
因此,啟元帝下了第三道聖旨,昭告天下,無論是誰,無論出身,若有擒獲慕容軒及其同黨者,皆論功行賞,並由啟元帝親自論功封賞。
此道聖旨一出,天啟臣民,乃至江湖豪傑,皆磨刀擦槍,躍躍欲試。
很快,關於碎石砸落祭天壇、明熙帝鎮圭碎裂、明熙帝被廢原由、啟元帝登基之事,已是傳向天啟各州各府!
與此同時,太祖起兵之地,北境濱州的雲白江浮石呈現雙星伴月圖,雙星伴月,二星若合,其國有兵,改立侯王,有德者興,無德者亡。亦是傳向天啟各州各府!
一時間,天啟百姓對廢帝的怒斥聲,已是空前暴漲!
然而,天啟百姓亦是慶幸著,天啟皇家還有能扛起這份擔子的人!慶幸著,武安侯仍帶領大軍鎮守著北境!不然,恐將是天啟戰亂,天啟百姓流離失所。這便是天啟百姓心中的有德者興,無德者亡!
而明熙帝的後宮,蘇妃蘇妙婉、燕婕妤江淑燕,仍囚禁在各自的宮殿內,待前朝事畢,再做議處。
而柳淑儀楊柳,兵部左侍郎楊玉清嫡二女,已是連同楊府眾人一同下了死牢,待朝堂事定,啟元帝再下聖旨定罪。
而戶部尚書薑一同,亦被下了大牢,聽說從暗殿出來後,隨著文武百官一起到了太和殿,在太和殿上,裕親王當眾公布了薑一同的罪責,罪名是徇私枉法、造假賬收受賄賂!聽說各處錢莊每年暗中孝敬他的銀錢、珍藏古玩,可謂甚多!聽說很早之前,裕親王就已經開始暗中調查此人,如今各方麵證據都已收集齊全,即刻收監大理寺監牢,等待大理寺卿劉大人審理。
而擒下薑一同褪去其官服時,竟然從其身上掉出了明熙帝的傳信!
那份傳信被當場打開,大理寺卿劉大人看到那份傳信時,可謂劌目怵心!
隨後,大理寺卿劉大人奉裕親王命令查抄薑府,從薑一同的書房內搜出諸多準備就緒的偽證,直指四海錢莊!看到那些偽造時,劉子高內心的震撼更甚了,暗歎若晚一步,四海錢莊將會被誣陷查封!
劉子高將這些偽證上交了啟元帝,可這樁栽贓陷害,畢竟還未實施的,並不能用它來定罪。可也沒關係,對薑一同來說,少了這一樁,並不影響對他的定罪。
如今,戶部尚書之位空缺,啟元帝下旨,雲洲知府趙玉堂果斷剛毅,雲洲決堤一事臨危不亂、處事果斷決絕,從而減少了更多的傷亡。而後,在災後處理中亦是勤勤懇懇、恪盡職守。再則,在雲洲雲白江修繕款貪汙腐敗案中,更是民察秋毫、剛正不阿。聖旨著趙玉堂即刻趕赴帝都,接任戶部尚書之位,重整戶部,戶部右侍郎從旁協助。
而戶部左侍郎劉政,則下落不明,但聽說,是他自己離開揚州辦公署的,究竟為何,還未知,但未得啟元帝傳召,私自離開揚州且未報備朝廷,瀆職之罪已定。
啟元帝登基第十日,西境夏家軍亦是向啟元帝遞呈奏疏,恭賀吾皇登基,夏家軍誓為天啟守好西境。
當然,這裏麵也不乏心有不甘,卻無能為力者!
但也隻能在自個家裏吐槽,為何新帝不是宗元帝之子,而是乾興帝之子,足足跨了一輩!可一旦出門卻是不敢再吐半個字,隻因,怕被眾人的唾沫星子淹死,甚至在私人飯局上,有個別人幫著吐槽一兩句,都不敢接話,趕緊出聲攔住,隻因,怕給自己惹來禍事,更怕,最後連個清閑王爺都做不了!說的便是宗元帝四子瑞王慕容瑞、宗元帝八子慶王慕容慶。
當年四子奪嫡,這二人恰恰未曾參與,自知能力不足,更是怕死。所以,一場奪嫡之爭下來,六皇子慕容軒登上了帝位,卻未動這二位,隻讓他們做個清閑王爺,當然,並非慕容軒心慈手軟,而是,若所有兄弟都死了,於他的名聲可是不好。
如今,是乾興帝之子登基,啟元帝慕容堂可是瑞王、慶王的四皇叔,那這二人的地位份量自然比往昔低了,二人皆無奈搖著頭,可也隻能這樣了,起碼還能做個清閑王爺。
畢竟仁安太後膝下還有一個衍王,雖然還小,但卻是嫡子,可仁安太後卻未扶持自己的親子上位。如此看來,他二人還有什麽爭的籌碼。
可衍王的身份地位卻是不同,其生母的從龍之功,當屬首份!所以,仍被啟元帝尊為太後。而登基當日,恭親王可是帶著衍王,一同前往裕親王府,當眾支持裕親王的,這份支持可是不小!就憑這兩點,衍王的尊貴身份毋庸置疑!
登基那日,瑞王、慶王也想去的,可等他們收到消息,聽說衍王也去了,急急忙忙穿戴整齊朝服趕去時,接裕親王的龍輦已經在進宮的路上!唉···生生與這份從龍之功插肩而過。
而菁公主,有仁安太後、衍王這兩個靠山,尊貴身份亦是毋庸置疑!
而慕容軒,卻是比北境諸多人,更早收到帝都的消息,但仍是晚了!更加未曾想到,僅僅用了五日,自己便成了廢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