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擴產

字數:4318   加入書籤

A+A-


    回到虎頭山後,趙芝慧在上課期間便催促許毅前往後勤大院,告訴他趙老已經找了他好幾次。於是,許毅決定趁現在有空去一趟,與趙老商討采購設備的事。
    趙老也知道最近在打仗,所以沒有直接找許毅,現在看見許毅來到,馬上拉著他來到辦公室。
    “許隊長,你終於來了,現在後勤大院的抗戰一型槍能夠每天生產十支,子彈也在灌裝。火箭炮的調整卻不太順利,目前隻能通過數量來彌補,四枚火箭彈能夠覆蓋2公裏外的400平米範圍內,我現在做了個四枚並發的支架,可以滿足覆蓋範圍的要求。
    對了,我把我徒弟找來了,還有幾個原來的同事,也幸虧你們最近打了幾個勝仗,名聲有點大,否則還不一定能請到人呢。”
    “那他們現在在哪?”
    許毅開心的說。
    “在車間裏,我讓人喊他們來。”
    “不,我們去車間,順便看看生產情況。”
    許毅站起來就和趙老往車間走去,首先來到槍支生產車間。進入製作槍管的車間,裏麵熱氣騰騰,十幾個鍛鐵爐一字排開,鍛鐵爐旁邊的鍛打台上兩人一組的工人正在製作槍管。
    許毅好奇的站在旁邊觀看了一會,每個鍛打台上都放著一個u型金屬模具,一個工人把燒紅的鐵板固定在模具上,另一個工人掄起特製的球麵錘正在擊打,不時的把冷卻下來的鐵板放到鍛鐵爐裏加熱,如此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通過不斷捶打鐵板慢慢形成槍管,再在一些需要的地方使用第二層鐵板包裹,以防止槍管炸裂。
    再在鐵管內插入一根圓鐵棒,鐵棒的口徑就是子彈的口徑。接著重複之前的操作,不斷的加熱-捶打-加熱-捶打,逐漸使鐵管上的合攏的痕跡消失,然後再用凹麵錘來不斷擊打使槍管逐漸成形。
    然後取出鐵棒,把冷卻後的鐵管放在車床上進行內部加工,鑽頭會把鐵管內部的不平之處處理得非常通透、平直。最後用卡尺檢測槍管的厚度尺寸,直到打磨合格。可見製造一根槍管的難度有多大。
    趙老見他一直認真在看槍管製造過程,也停下腳步站在旁邊,一邊介紹到:
    “現在製造槍管的車間和以前的鐵匠車間分開了,那邊主要是製造刺刀、工兵鏟、鐵鍬和鐵鎬為主,這邊是專門造槍管的,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工造槍管的話,平均下來一組人一周隻能造一根合格的槍管,每月隻能生產出不足50根槍管。現在我們共有十二組工人,主要師傅太少,等這批培訓出來產量就能翻倍。”
    現階段許毅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生產,不過還是提了個建議:
    “趙老,是不是可以這樣,前期把鐵板鍛打成形前技術含量並不高,可以讓學徒來鍛打,後期鐵管成形才是關鍵,可以把老師傅放在這個階段,最後打磨階段也可以安排學徒工仔細打磨,這樣是不是能夠增加產量?”
    趙老一拍大腿,連聲叫好,
    “我馬上安排,這樣至少可以減少學徒工的培訓難度,產量可以增加一倍,那下個月抗戰一型的槍支可以增加到150支每月。”
    許毅聽到這裏,眉頭微皺。雖然目前自己的部隊不缺槍,但他明白,隨著部隊規模的擴大,槍支永遠是供不應求的。而且他考慮到,抗戰一型槍支不會缺子彈。
    於是,他立刻對趙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趙老,我們能不能再擴大生產,每月至少要生產500支槍才行。”
    趙老聽後,無奈地搖了搖頭:
    “這個要求可不好達到啊,現在什麽都缺,缺鐵板、缺師傅。現在的產量都是我們拚盡全力勉強達到的。如果要達到500支每月的產量,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才能有足夠的熟練人手。而且場地也是個大問題。”
    許毅感到自己仿佛已經化身為解決問題的大師,不斷地給趙老灌輸新觀念。
    “趙老,咱們能不能把槍管的製造安排到其他村莊去呢?我們可以幫助村裏建造鍛鐵爐,提供標準尺寸的鐵板和模具。我們還可以幫忙培訓鐵匠師傅,哪怕因此而耽誤一些時間也可以培訓出大批製造槍管的工人。然後,再把槍管的活讓各村去做,我們隻要支付工錢就行了,你看怎麽樣?”
    趙老繞著許毅轉了兩圈,然後開口說道:
    “隊長,你的腦子究竟是怎樣長的?任何事情一到你手上就好像是變得很容易就解決了。看來,你還真得經常來轉轉。這樣吧,我明天就安排人去村裏建一個鍛鐵爐和模具,爭取盡快開始培訓。
    不過你說的那個鍛鐵爐建在哪裏呢?如果每個村都建一個的話,那肯定會招來鬼子的仇恨,他們可會經常來清繳啊。”
    許毅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可以放在地道裏啊。隻要在地道裏找個地方,平時注意保密工作,對外就說是用來打製鐮刀、鐵鎬之類的農具不就行了?而且我們還可以挑選那些被認定為堡壘村的村莊來建鍛鐵爐。”
    兩人繼續向前走,最終來到了裝配槍支的溶洞。這裏有幾個工人們正在忙碌地裝配槍支。趙老領著許毅往裏走,這時他們看見一個小夥子在一台木製膛線拉床上對槍管進行拉膛線。
    許毅看著眼前這台老古董一樣的木製膛線拉床,好奇地問到:
    “這個就是拉膛機床?”
    “對,這個是最古老的拉膛機。”
    趙老回答,“新的金屬拉膛機已經在設計了,等解決鋼鐵的問題就可以生產。”
    許毅不禁有些納悶:
    “怎麽隻有兩台拉膛機,不能增加產能嗎?”
    “當然可以,這個機床槍械所的木工就能製。以前槍管產能不夠,鋼鐵產量也不夠,隻能這樣。現在槍管產量上來了,這種機床隨時可以增加。”
    “刺刀的產量能跟得上抗戰一型的產量嗎?“許毅隨口問道。
    趙老皺起眉頭回答說:
    “刺刀製作起來難度很大,以前在太原兵工廠的時候,很多步槍都不配備刺刀,現在我們的條件更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許毅有些不解地問道:
    “可是為什麽我看見我們繳獲的三八大蓋上都有刺刀呢?“
    “那你有沒有注意到有多少漢陽造上有刺刀呢?“
    趙老反問道。
    許毅搖了搖頭,他還真沒有留意過。
    趙老繼續解釋說:
    “打造刺刀需要好的鋼材,否則刺刀會彎曲,而且它的卡扣要求非常高,尺寸稍微有點出入就會導致上在槍上就鬆動,那樣就沒有用處。這樣的製作既耗時又耗力,所以國內很少給步槍配刺刀。“
    許毅沉思片刻,認同了這種說法,至少他就知道一組數據,抗戰之初,整個120師合計隻有117把刺刀。在抗戰劇中,經常出現八路軍與日本軍隊拚刺刀的劇情。
    不得不說,在抗戰後期,確實曾經出現雙方拚刺刀的情況。但是在抗戰初期,八路軍基本上不會和日本軍隊拚刺刀。因為,八路軍部隊裝備的刺刀數量非常少。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八路軍部隊裝備了大量的大刀、長矛。
    他回想起在越戰時期的神器三棱刺,這種武器並不需要太好的鋼材,因為它的形狀是三菱形而非扁平的,所以很難彎曲。至於卡扣的問題,隻要肯花時間,相信他們一定可以找到解決辦法。
    他順手從桌上拿起筆記本,開始專心致誌地繪製起來。很快,他便將三棱刺的設計草圖完成了,然後遞給了趙老。
    趙老接過筆記本,認真端詳著許毅所畫的設計圖。他的眼中閃過一抹光芒,立刻意識到了這個設計的巨大潛力。這種三棱刺的製作,對材質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這樣一來,他們的後勤大院就有能力進行生產了。
    “好!我馬上安排人試著生產。”
    趙老滿麵笑容地回應道,語氣中充滿了激動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