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國子監唱歌
字數:3727 加入書籤
穿越明朝,國公做了三百年!
果然什麽事情都在朱元璋的意料之中,高誌雲想到的,朱元璋自然也想到了。
高誌雲也不隱瞞,直接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朱元璋,不過卻隱去了自己要開鏢局一事。
對於這種事情,朱元璋遠比高誌雲要狠辣得多,從來沒有婦人之仁的想法。
想當年,朱元璋稱帝後,便派了高誌雲前去鳳陽將劉德一家滅門了。
怪就怪朱元璋落魄之時,劉德竟然殘忍地拒絕了朱元璋和高誌雲,連一塊埋葬朱元璋一家四口屍體的地方都不給。
反而是出手幫忙的地主劉繼祖得到了朱元璋黃金百兩和良田百畝的賞賜。
當時高誌雲用來交換墳地的掛墜,此刻就掛在朱元璋的腰間,時刻提醒著高誌雲對朱家的恩情。
更何況那塊掛墜的材質以及雕工都是上上之選,雖說是高誌雲花兩千塊在五台山買的,不過放在明朝來說已經是十分難得了。
高誌雲離開禦書房的時候,腰間又多了一百兩黃金。
拗東西這件事情,高誌雲已經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眼見時間尚早,高誌雲便來到國子監,看看皇子們上課的情況。
來到國子監,皇子們正在宋濂的教導之下背誦《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耳熟能詳的句子,瞬間讓高誌雲想起了小學課堂時背誦這些句子的場景。
四書五經,乃是古代各位皇子的必修課程。
“何人在外麵?”
宋濂看到窗戶上閃動的人影,還以為是哪個不長眼的下人在偷聽呢。
高誌雲嗬嗬一笑,邁步走了進去。
宋濂連忙起身,畢竟高誌雲現在可是當朝太師兼左都督,職權遠比自己要大得多。
眾位皇子見到高誌雲,紛紛跪拜行禮,這是幾年前朱元璋定下的規矩。
宋濂頓時就震驚了,他是第一次見到這些皇子跪拜朱元璋以外的人,更何況太子朱標也在其中。
“各位皇子,都起來吧。國子監之內,無需行此大禮。”
“國公,要不你來給我們講點其他的吧?”
太子朱標率先提議,早已經厭煩了之乎者也的其他皇子紛紛附和。
“宋太傅,不知道你可有意見?”
宋濂畢竟是太傅,麵子還是要給的。
“國公,您也是太傅,下官自然沒有意見。”
宋濂還沒從剛才的震驚中緩過來,原以為高誌雲的地位已經很高了,沒想到今日才知道這地位是其他人遠遠不能比的。
高誌雲哈哈一笑,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將各位皇子掃視了一遍,開口說道“我們今日換個形式,諸位皇子來提問,本國公來回答可好?”
眾位皇子紛紛叫好。
朱標第一個站起來問道“國公,四書五經之中您最喜歡哪一部?”
“如果非要選擇一部的話,那麽就是《詩經》。”
這個答案出乎了朱標的意外,他本以為雲國公會選《春秋》或者《大學》。
站在一旁的宋濂也有些意外,畢竟治國之道的話,還得是《大學》、《中庸》和《論語》。
高誌雲緩緩地解釋起來。
“《詩經》乃有記載以來最早的詩集,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它內容豐富,對周朝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麵都有所反映。”
“我們可以從《詩經》所反映的方方麵麵來窺探周朝滅亡的原因,再回過頭看看我大明朝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如果有同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麽去麵對和解決。而這些問題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不是簡單的之乎者也或者禮義廉恥可以解決的。”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以說,《詩經》是周朝的一麵鏡子,我們更要好好地利用這一麵鏡子。”
“再者,《詩經》中的詩都是可以直接可以演奏的,根據所配樂曲的風格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類。僅僅是風一類便包括了包括周南、召南、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等十五種。”
“本國公尤愛《詩經》中的某些篇章,鹿鳴居的鹿鳴二字,采薇閣的采薇二字,均是出自於《詩經》。”
眾皇子聽得入了神,宋濂卻再一次被高誌雲的博學震驚了。
宋濂自詡當代大儒,按照現代人的叫法就是頂尖的文學家,曾被朱元璋稱為明朝文臣之首,足可見其學識之淵博。
高誌雲短短幾句話便總結出了《詩經》的形式、特點,還教眾位皇子如何從《詩經》中去看待周朝曆史的問題,隻此一個方麵就令宋濂自愧不如。
這時,秦王朱樉提議道“國公,既然你對《詩經》如此了解,能不能給我們演唱一曲?”
這個提議頓時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紛紛起哄起來。
高誌雲微微一笑,清了清嗓子。
“既然諸位皇子有如此興致,那我就來一曲,這首曲子名為《采薇》,出自於《詩經》中的《小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
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高誌雲一邊用手敲擊著桌麵,一邊用那低沉的嗓音演唱起來,將出征許久的將士卸甲歸田的思鄉之情深情地演唱出來。
二十幾年征戰的辛酸,激烈的戰鬥場麵,運籌帷幄的模樣,一幕幕浮現在高誌雲的眼前。
一曲唱完,高誌雲忍不住神傷起來。
眾位皇子都能從高誌雲的歌聲中體會到軍中將士的艱辛,紛紛感動不已。
宋濂從來沒有上過戰場,此刻卻已經老淚縱橫,身體顫抖不已。
就在眾人感動之時,有一個人走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