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厲兵秣馬,大戰在眼前!
字數:3071 加入書籤
楊林進宮麵聖,請皇上準許他調集人馬,前去征討瓦崗寨,為大將張須陀報仇雪恨,否則,一旦讓瓦崗寨坐大,必然威脅到國家的安危。
丟失了傳國玉璽的皇上,對此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礙於王叔的情麵,依然同意並肩王抽調兵力,去剿滅瓦崗寨。但是卻並沒有指派哪些地方官員,協助並肩王剿匪。
楊林知道傳國玉璽丟失,對皇上打擊太大,沒有心情關心剿匪之事,也是情有可原,反正自己職權內,可以調動各地的兵力,包括讓兵部協助,也就沒有過多要求,便辭別皇上,自己回去準備。
並肩王楊林,抽調兵力,準備征剿瓦崗山,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就算並肩王那麽大的權力,也要大費周章。
因為多年來,大隋烽煙四起,戰事不斷,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征伐用兵。遠的不說,從楊廣登基開始,遷東都,修運河,勞民傷財,早已國庫空虛。征突厥,平楊玄感,三征高句麗,損失了多少兵源,數目都是驚人的。
如今三征高句麗剛結束不久,再調撥兵力,更是捉襟見肘,難上加難。如此,並肩王楊林隻好重新招募新兵,擴充兵源。俗話說千兵易得,一將難求。楊林以前手下的名將,大都已經老邁,就算還有,也是大都在地方各州府任職,無法征調,新提拔的,大多卻都成了宇文化及的親信,楊林可以委以重任的將官,屈指可數,這讓楊林,迫切需要秦瓊的加入,於是寫好親筆信,派人送往齊州。
並肩王籌集人馬,準備征討瓦崗寨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瓦崗寨。李密和徐世積,立刻召集眾將來到聚義大廳,商量應對之策。
李密說道,“並肩王楊林,禦駕親征,征調全國兵力,要來征討我們瓦崗寨,此事非同小可,我們絕不可掉以輕心。所以我和徐先生,召集大家商議對策,大家有何建議,可以暢所欲言,為我瓦崗軍獻計獻策。”
大家聽了,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王伯當起身說道,“這又有什麽好商議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張須陀那麽厲害,不是也讓我們打敗了嗎?他並肩王又不是倆腦袋,肋生雙翅,三頭六臂的神仙,隻要他敢殺到咱瓦崗山下,咱們定叫他有來無回就是啦。”
李密說道,“此言差矣啊,各位兄弟,並肩王楊林不可小覷啊,此人助先帝開創大隋,保大隋江山穩固。征戰一生,立下無數卓著功勳。不但驍勇善戰,更是用兵如神。就算如今的大隋,與開皇盛世不可同日而語,依然兵多將廣,我們與之相比,都是處於敵眾我寡的弱勢,隻有我們未雨綢繆,早做準備,才能與之一戰啊。”
眾將聽了,大都紛紛點頭,一時陷入沉寂。
這時徐世積見大家不再發言,便站起身來說道,“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並肩王此次率兵征討我們,也有三大不利。第一,剛剛三征高句麗,正是兵力匱乏之時,再調集兵力,實屬不易,聽說現在各地都在招募新兵,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招來的新兵,戰鬥力不足,這是一大弊端。第二,一將難求,並肩王可以委以重任的親信將士,不多了,雖然十三太保,名聞天下,但是,稱得上將帥之才的人,少之又少。第三,遠道而來,糧草補給,依然是他最頭疼的問題。張須陀因此失敗,同樣也是並肩王的一大難題。”
李密說道,“不錯,徐先生所言,極有道理。不過,有個問題,我思考多時,認為有一人,可能會成為我們雙方勝負的關鍵人物。此人,非同小可啊。”
徐世積聽了李密之言,手撚胡須,閉目陷入沉思,良久,忽然睜開雙眼,眼睛一亮,說道,“你說的那人,可是秦瓊秦叔寶?”
“不錯,”李密點頭說道。
眾人一時不解,張公謹說道,“秦瓊的俠義之名,確實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他一人之力,怎麽可以決定我們雙方人馬的勝負?首領言過其實了吧?”
李密說道,“我可一點也沒誇大秦瓊的關鍵之處。此人不在於武藝多高強,俠義之威名。關鍵在於,此人乃是南陳名將之後,熟讀兵書,最會用兵。當年楊玄感十萬大軍直逼洛陽,宇文成都和並肩王先後迎戰,均未殺退楊玄感,是秦瓊奉張須陀之命,馳援並肩王,獻上水淹七軍的妙計,大敗楊玄感,解了洛陽之圍,皇上讚其忠勇,加封他秦瓊為武衛將軍。”
徐世積說道,“不錯,當年張須陀率軍北上剿滅盧明月的叛軍,就是那秦瓊千騎劫營,拖住叛軍主力,讓張須陀趁機殺回,兩麵夾擊,以少勝多,大敗盧明月。”
李密說道,“所以,張須陀率兵征討我們之時,幸虧秦瓊念及舊情,未跟隨張須陀出征來到瓦崗山,否則的話,遭到慘敗的,可能就是我們瓦崗軍。”
徐世積說道,“所以首領才會說,秦瓊是我們和楊林勝負的關鍵。如果秦瓊成為楊林的得力戰將,統率人馬前來,我們難以取勝。如果秦瓊加入我們義軍,憑著他了解並肩王的秉性,一定可以幫助我們獲勝。”
謝映登說道,“你要說秦瓊成為楊林帳下大將,那我相信,但是妄想秦瓊助我們和楊林為敵,那怎麽可能?他是楊林的十三太保,楊林收他為螟蛉義子,天下皆知,怎麽可能來幫助我們和他義父為敵呢?”
徐世積說道,“首領說的不是沒道理啊,這一切皆有可能啊。他能不助張須陀,就也有可能不助楊林,其中原因,不外有三。”
李密衝其微笑點頭,說道,“說來聽聽。”
徐世積說道,“第一,秦瓊與楊林有殺父之仇,雖然大量事實證明,南陳名將是遭南陳奸賊背叛,導致兵敗,秦彝誓死不降,自盡身亡。但是,楊林卻是雖不殺伯仁,伯仁卻是因他而死,秦瓊始終無法為此事釋懷。”
李密點頭,大家也紛紛稱是。
接著,徐世積又說出另外兩個原因,更是讓大家折服。
這正是:大丈夫立天地間,自古忠義兩難全。
忠君報國君王事,罔顧蒼生也枉然。(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