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能戰方能和
字數:3566 加入書籤
春秋篡國者!
“請公子救援北征城邑,闔城國人將感激不盡。”
郭猛帶著一千五的騎兵大隊駐紮潼關,隻是堅守並不主動出關尋敵作戰,畢竟此時的狄戎戰馬經過“春膘”、“夏膘”、“水膘”三膘後,馬力正處於最強的時候,哪怕郭猛手下的戰馬都喂了黍米,馬力比起狄戎戰馬體力仍占據優勢,但是優勢並不太明顯,明顯不如冬末春初的差距如此之大。
既然如此,郭猛並無主動出戰的打算,反正在黃河徹底上凍前,狄戎們要騎馬衝到瑕邑,需要連續衝破潼關和函穀關兩道險關防線。
如果敵人強攻這些險關,郭猛隻會求之不得,能依托險關的城牆揍人,鬼才出關野戰呢。
隻是騎兵的戰馬消耗糧食頗多,郭猛駐守數日後便有些心疼糧食消耗,一度打算讓騎兵把戰馬放出關城,讓其自行啃食關城附近的野草,能節省一點算一點。
便是此時,郭猛很意外見到他國騎兵冒死衝破封鎖,抵達了潼關求援。
“汝等乃是梁國城邑,當首先尋求母國幫忙才是!”
這算什麽事?離潼關更遠的梁國城邑都派人趕來這兒求援了,很明顯甭管平時怎麽喊,真到生死存亡的時候,這附近哪家戰力強,各家心中都明鏡一般,甚至壓根就沒在乎自己的城邑歸哪國管,能派來援軍的才是爺。
要知道北征這座梁國城邑距離梁國國都梁邑,起碼比到潼關要近上三十裏,正常而言,當優先向自己母國國都求援才是。
當然也不排除北征城邑向梁邑和潼關都派出求援使者,反正援軍不怕多,就怕來少了。
隻是沒過數日,又有不速之客趁著夜色趕來了潼關,這位倒是郭猛的老熟人,大舅子肥。
“吾父讓吾急告於汝,關中諸部此次大軍東進,已經再度打破輔氏……”
按照老丈人仲通的情報,芮國的城邑輔氏二次被攻陷並不意外,去年被攻陷後,七成以上的國人被狄戎搜掠而出成為俘虜;僥幸躲過搜捕的國人麵臨的卻是糧食被搶走,寒冬之下如何越冬的問題,不少國人隻能前往它邑賣身為奴,以求換得一口飯吃,苟延殘喘。
待新的大夫封於輔氏後,城邑內隻剩不足戰前一成國人也就罷了,而且多是老弱婦孺,戰爭潛力已然受到嚴重削弱。
因此此次狄戎騎兵剛來到輔氏附近,這位封君大夫毫不猶豫,立即一馬當先逃離輔氏,導致輔氏群龍無首,因此狄戎拿下輔氏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隻是二次被打破的輔氏也沒多少東西和國人可供掠奪便是了。
因此狄戎搶掠大軍便四散圍攻其他城邑,首當其衝的便是去年險些攻下的城邑,而向郭猛求援的梁國城邑北征,便是其中之一。
“數日前狄戎為何隻攻潼關一輪便匆匆放棄?”
雖然郭猛大致估計到原因,但是還是想向大舅子求證一下。
“潼關險要,且箭如雨下,各家都不想在潼關枉費兒郎,自然棄之不管。”
“此外,芮國國君再度派出使者,試圖求和,卻被犬戎頭人的條件嚇哭了。”
這倒是毫不奇怪,既然芮國被打的如同受氣包一般,誰會真拿芮國當盤菜,自然獅子大張口,讓你答應不是,不答應也不是——若是不答應,狄戎便自取之。
但凡城邑能讓狄戎的攻城覺得得不償失,才會讓狄戎退縮;此時與狄戎談和,才能爭取到一個相對較好的退兵條件。
此所謂“能戰方能和”,否則便是北宋蘇洵《六國論》裏所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京畿各諸侯國並非不懂這個道理,隻是要能戰談何容易,哪怕是虢國這種以勇力著稱的國家,也不過是長期跟狄戎你來我往,各有勝負罷了——當然這年年初郭猛那隻隊伍為何如此生猛,各國沒少打聽,也試圖組建一隻類似郭猛的騎兵。
隻可惜各國在虢國的探子都未能刺探出完整的原因,哪怕不少探子找到了虢國的重臣打探,也是語焉不詳。
若是這事被郭猛所知,定然放聲大笑——這些人都找錯了對象,問道於盲,能問出什麽來?
而試圖進入瑕邑刺探的探子,方才剛剛加入,又不能靠近騎兵駐地,無法確切看出騎兵日常訓練和後勤黍米喂養訣竅,自然也無法上報完整的突騎訓練之法。
既然無法弄到虢國騎兵戰力猛增之法,那便隻能退而求其次,向虢國求援了。
所以北征城邑派人到潼關來尋求援軍便不足為奇,畢竟梁國的大軍隻能勉強保證國都梁邑,其餘城邑隻能自求多福,如此一來,諸如北征等城邑便隻能自尋出路。
“若多過幾日,隻怕妹夫這兒當有更多求援使者吧。”
說完肥與郭猛一齊哈哈大笑。
果不其然,又過兩日,芮國和梁國更多求援使者趕來尋求支援,而郭猛則一一接待使者,並未怠慢,但是卻絕口不提出兵救援之事。
“吾等騎兵僅能自保潼關,無力出關救援,請使者寬恕。”
然而芮國和梁國使者已是抓著救命稻草,怎會輕易讓郭猛一句話便推脫出去,有人長跪不起,有人痛哭流涕,讓人看著頗有些於心不忍。
然而郭猛看著自己手上的騎兵,最終還是決定忍過一時,畢竟在狄戎戰馬實力最強,且狄戎大軍雲集,狄戎騎兵高達數萬之時以少擊多硬悍敵人,實屬不智。
而且狄戎此刻正是剛剛出兵不久,士氣正旺,鋒芒畢露,並不適合此刻便急匆匆撞上去一決高低。
然而各個城邑的求援使者眼看郭猛不願出兵,亦是開始改變策略。
“狄戎攻城日久,早已士氣低落,若公子果斷擊之,當一舉破之。”
這是在貶低敵人戰鬥力的。
“若公子救出城邑,城邑今後當向公子進貢。”
這是以利誘之。
“狄戎譏諷公子隻敢龜縮固守,定是怕了彼子。”
這是玩激將法想逼郭猛出兵。
然而郭猛如同老僧入定,隨便使者們如何換著花樣勸說,便是如同烏龜吃秤砣,就是鐵了心不動。
直至又過了數日後,郭猛接到瑕邑來信,這才有點坐不住了。
“各國已派出使者至國都,宣稱要奉君上為盟主,共擊狄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