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年之計在於春(上)

字數:3615   加入書籤

A+A-




    春秋篡國者!
    “大河終於化凍了。”
    久違的黃河解凍終於開始,而這也意味著原本洛邑巨商通過冰橇之舟行走於黃河冰麵之上的路線已經不再通行,若要維持關中的貿易,勢必需開辟新商道。
    於是潼關便成為新的替代道路,隻是陸路運輸的成本終究過於昂貴。
    “若不是春耕在即,便應該組織奴隸沿大河河岸修築纖夫之道。”
    當然隨著天氣逐漸變暖,大地解凍,還有一件更為重要的事需要趕緊完成。
    “需在潼關之前將大坑挖開,將狄戎屍首皆投入期間並重新掩埋。”
    對於郭猛過了這麽許久還記掛著這件“小事”,張飛等人皆有所不解,把這些死去兩月有餘的狄戎屍首扔遠點便是,隻要這腐臭之氣吹不到自己城邑處便無人在意,何必要挖出深坑進行掩埋,各國作戰此時可都是任由戰死者屍體留在原地腐爛為骨殖,壓根不會做這“奇怪之事”。
    這便是曆史上“崤之戰”數年後,秦伯擊敗晉軍,回軍途中還能在崤收斂將士遺骨的原因,畢竟戰後這些屍首都在原地擺著任由鳥獸啄食撕咬和自行腐敗而已。
    然而郭猛畢竟來自未來,自然知道大量屍體曝屍荒野最直接後果便是很容易引起瘟疫,當郭猛將此事說明後,與會眾人皆半信半疑。
    不過出於對瘟疫的恐懼,已經被各項借貸折磨得麻木不仁的繚難得調出上百把鋤頭和鐵鍁發至潼關,而糾更是親
    自趕去潼關,要求守軍務必按照郭猛意圖認真執行,不可草草了事;畢竟萬一真會引起瘟疫,潼關守軍可是第一個倒黴的,而這些守軍可是糾辛辛苦苦帶出來的,哪怕多數守軍將在徭役之期結束後便返回其城邑,但是仍有不少是瑕邑國人。
    無論從保護手下還是鞏固未來權勢考慮,糾都勢必要前往潼關親自指揮,絕不想假手於人。
    當然糾還有個任務便是將潼關前後戰死之馬盡數掘出,以煙熏火燎之法做成熏肉,以免馬肉輕易腐爛,畢竟這個時代糧食都將將夠吃罷了,更別說珍貴的肉食了。
    除去這一小小插曲,郭猛更是打算在這關鍵一年裏,好好將基礎夯實,同時對秋天狄戎們即將進行的進攻進行準備。
    “不管是溫國商人亦或是洛邑巨商,皆已聯係上晉國各個城邑,確有不少搖擺欲走之國人。”
    繚首先通報了此前郭猛定下的方案執行進展,此舉令郭猛精神一震。
    “能否估計約莫有多少人?”
    “當有萬餘人。”
    作為華夏族開發最早的區域之一,河東地區物產豐富,盆地地形相比於國土狹逼的虢國,能養活的人口實在多上不少,加上中條山的銅礦,安邑的鹽湖,晉國的人口至少在二十五萬以上,隻不過被“曲沃代翼”這麽一鬧,力量大為渙散,因而對外幹涉能力方大減罷了。
    晉國自十五年前小宗勾結大臣刺殺大宗宗主,雙方
    正式撕破臉後,大宗小宗常年小仗不斷,大仗間或發生,早已令晉國國人厭倦,不知何時是頭,因而產生如此之多打算背井離鄉的難民也在情理之中。
    隻是不少難民此前已經趕去鄰居之國,諸如郇國、魏國等國,否則絕不止這點難民。
    “此等逃至郇國等國之難民,其待遇若何?”
    “自是不能與在晉國當國人所能及。”
    這點也容易理解,畢竟好端端的跑到別國討食,盡管此時的河東在白狄等狄戎的侵襲下,每年皆要死傷一些人口,造成此時的河東人口甚至不如周幽王執政前人口更多,河東之地亦是地廣人稀,但是這些晉國難民終究不為接納之國國人所待見。
    “既如此,不妨也向這些國度派出人員,但凡肯移居瑕邑,當以‘預備國人’待之。”
    “此外,晉國大宗和小宗可曾有各自的俘虜可供購買?”
    這完全就是路徑依賴了,畢竟剛剛將虢國奴隸市場清掃一空,郭猛很想故技重施,隻是繚卻搖了搖頭。
    “晉國彼此將其俘虜編入軍隊之中,並不肯出售。”
    晉國大宗小宗雙方都在竭盡全力擊倒對方,因而將一切可供驅遣用於作戰的力量全部利用上,根本不會有打過仗的俘虜隨便給外人購買的機會。
    對此郭猛頗為惋惜,畢竟晉國國人的勇悍程度同樣有目共睹。
    “芮國和梁國等國對於吾等繼續進攻狄戎,能給予何等幫助?”
    這個問題
    倒是問的毛遂,毛遂倒也不辭辛苦,在這個冬日裏沒少奔波於黃河兩岸國都,臉上的皮膚被凜冽的北風吹得皸裂起來,不複二十歲翩翩公子的感覺,讓人頗有種“歲月是把殺豬刀”之感。
    “芮國、梁國、魏國等國深受狄戎入侵之苦,雖限於國力難以獨自反擊狄戎,但是其國內主戰之人聽聞瑕邑有繼續進攻狄戎之念,皆表示願竭力協助。”
    “此類國家,國內國人情況如何?”
    雖然郭猛問的模糊,但是毛遂何嚐不知道郭猛想問什麽?
    “其國人對國君不敢出城迎戰,多為不滿。”
    放誰都不喜歡當縮頭烏龜的家夥,即便是這隻縮頭烏龜是國君也不例外;哪怕是近千年後,司馬懿辛辛苦苦在關中和隴右擋住諸葛丞相,得到魏國朝堂一致認可,但在魏國民間卻名聲糟糕,最後關中地區流傳下來的卻是“死孔明嚇走活仲達”的笑談。
    哪怕司馬懿最終被孫子司馬炎追封為宣王,以西晉王室之力,對諸葛丞相大肆貶低,各種抬高自己先祖,關中民間依舊不買賬。
    當然這種情況這對郭猛而言則是好事,至少郭猛打著“驅逐狄戎”的旗號,勢必能獲得芮國和梁國這兩個河西之國國人的極力支持。
    畢竟這是春秋時代,國人在一國之中話語權極大,若能說動這兩國國人,便是國君亦不敢過於違背國人意願,畢竟周厲王先例可是擺在大家麵前。
    哪怕
    是國人不直接造反,而隻是在關鍵時刻采取“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能讓國君吃上一壺;譬如“後世”封鶴為將軍的衛懿公,便是被國人集體拒絕出戰,最終堂堂衛公便隻能帶著以一國國君之軀親率百餘親衛去抵抗入侵的狄戎,直接便被狄戎陣斬當場並順道攻下衛都朝歌劫掠焚城。
    若不是打著“尊王攘夷”旗號的齊桓公在管仲建議下緊急拉了衛國一把,衛國可就不是進icu病房這麽簡單了,當時便能直接宣布衛國徹底刪號了。
    “既如此,吾等何不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