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晉陽起兵

字數:5039   加入書籤

A+A-


    大唐跟著李世民打天下!
    留守府。
    李淵房間內。
    李淵、李世民、王權寧、裴寂、劉文靜五人皆站立。
    裴寂和劉文靜率先對著李淵一頓輸出,把起兵的各種時機、好處都說了一遍。
    一旁,王權寧聽著這些話不自覺一陣昏昏欲睡的感覺襲來,弄得自己眼皮直打架。
    李淵倒是很認真的聽二人說完,但並沒有給二人一個明確的回答,隻是對旁邊的李世民問道。
    “世民,你覺得當如何?”
    “起兵。”李世民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
    “剛好我還從雁門關帶回了兩千精兵,五千匹戰馬。”李世民又道。
    李淵眉頭緊皺。
    這時,李淵眼睛往邊上一瞟,看到了正一副昏昏欲睡般的王權寧。
    突然來了一句“小寧,你覺得當如何?”
    王權寧看到有人趕跑了自己的瞌睡,剛想破口大罵,眼睛睜大一看,哦,原來是李淵,那算了。
    思索片刻,便猜中了李淵心中所想,認真回答。
    “大人不必太過擔心那劉武周,他隻有幾千兵馬,太原城城高牆厚,隻需留一善於守城之將即可。”
    聽到這句話的李淵也放心不少,但就是還沒有下定決心,也不知道在猶豫什麽。
    王權寧看到李淵還是一副猶猶豫豫的樣子,心中想道。
    “這段自己在史書上看到過,本應該是裴寂讓幾個晉陽宮的宮女侍奉李淵,這是殺頭的大罪,方才讓李淵下定決心起兵造反的。現在這個方法可不行,自己時間緊任務重,還想著早點當官娶媳婦呢。”
    王權寧神經飛速運轉,用腦過度導致額頭上出現一層細密的汗珠。
    思索了許久,王權寧也是一籌莫展,實在是李淵在曆史上褒貶不一,他也不敢輕易去嚐試。
    無奈,王權寧隻得放棄。
    突然,他看到了擺放在房間正堂中央桌子上的一卷帛書。
    “這玩意是,聖旨?”
    頓時,計上心頭。
    隻見王權寧閉著眼睛,繼續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腳步微微往桌子方向移了一步。
    眾人也沒太在意,隻是看著他這副打瞌睡的模樣很是無語。
    突然,王權寧腳下一滑,倒了下去。
    在外人看來就像是王權寧打瞌睡過頭,不小心睡著,而後摔了下去。
    隻是不巧,王權寧倒下去的方向正是擺放聖旨桌子的方向。
    隻見王權寧在半空中兩隻手本能的想抓住東西防止摔倒,而後,抓住了桌子邊緣。
    再然後,桌子就翻了。
    聖旨也飛了出去,剛好落在王權寧腰間。
    王權寧也摔在了地上,連忙起身。
    隻見這時,王權寧腰間青鋼劍劍柄不小心劃過聖旨。眾人隻聽見‘刺啦’一聲,聖旨上赫然出現一個碗口大的洞。
    撕聖旨那可比找宮女罪名大多了,這可以誅九族的大罪。
    一時間,眾人臉上表情不一。
    裴寂、劉文靜二人滿臉欽佩之色,李世民則是一副‘我懂你’的表情。
    李淵表情最為豐富,最開始臉色漆黑,怕是想吃了王權寧的想法都有;而後轉變為釋懷之色,這也算是替他下定決心了。
    煞那間,眾人隻覺得李淵渾身氣質一變,仿佛像換了一個人式的。
    之前那個誌在天下的李淵回來了。
    “既無退路,那就奮力一搏。”李淵道。
    翌日。
    留守府內,一道命令傳出。
    “為討伐劉武周、防備突厥南下計,即日起,派李世民、王權寧、劉文靜等在太原各地征募士兵,各百姓踴躍參軍者,皆有賞賜。”
    並在暗中命令李建成、李元吉趕赴晉陽準備起兵。
    李淵在太原的名聲非常好,一時間各地百姓紛紛報名,兵力急劇增加。
    一月時間不到,募集的士兵就達到了數萬人。
    這天,留守府內。
    還是上次的這幾個人,李淵又把他們聚集在了一起,看來是要做起兵之前的最後準備了。
    隻見上方李淵渾身氣勢宏大,與一個月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李淵麵色凝重,見眾人都到齊,詢問道。
    “今起兵在急,我們應該往何處發兵,諸位有什麽好的建議?”
    站在下方的王權寧一聽到這話,自己這升官發財的機會不就來了嗎。
    立馬上前,道。
    “屬下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入關中,擁代王楊侑為帝,直取長安,號令天下。”
    “中策,下江都,生擒隋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下策,進中原,群雄逐鹿,取東都洛陽。”
    王權寧三策一出,眾人眼前一亮,紛紛心中讚歎王權寧的聰明才智和思緒敏捷。
    再一看其年齡,才二十歲不到,何其了得。
    說是上中下三策,其實就隻有一策,直取長安。
    今雖說天下群雄並起,隋帝躲在江都,但同樣,江都也還有十幾萬大軍守護,再者萬一隋帝最後逃跑了,那計劃直接功虧一簣。
    下策則更加不可能,中原李密、王世充正在死磕。
    王世充守在洛陽城中,雖說李密的瓦崗軍實力最為強大,但攻了幾個月依然沒有拿下洛陽城。
    時間匆匆流逝。
    三日後,眾人已離開太原,到達晉陽。
    晉陽城外。
    一座巨大的軍營中處處布滿了肅殺的氣氛,嚴肅無比,壓的眾人心情沉重。
    高大點將台上,數道身影站立其上,個個身披盔甲,氣勢恢宏。
    王權寧細細數來,恰巧,自己都認識。
    李淵,李氏三兄弟,裴寂,劉文靜,再加上王權寧自己,一共七人。
    點將台下方,密密麻麻的身影站立,呈方陣分布。
    李世民和王權寧那從雁門關帶回來的兩千士兵也在其中,剛好組成一個方陣。
    初略算來,此地約莫聚集了有三萬五千人。
    點將台上最中央。
    李淵緩緩走出。
    “將士們,今隋朝正四分五裂,而隋帝卻躲在江都享樂,此行為不配享大統也。”
    “今,我欲攻入長安,擁代王繼承帝位,收複河山。”
    “將士們,隨我一起者,皆有賞賜。”
    “願誓死跟隨將軍。”
    下方將士們聲音宏大,震耳欲聾。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亂世,士兵們其實沒有說非要忠與誰,甚至心中對皇權的意識都十分淡薄。
    在亂世中,他們的腦海裏麵隻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誰能讓他們吃飽飯,誰能有賞賜就跟著誰。
    點將台上,眾人各自率領人馬出發。
    李淵為大將軍,總領三軍。
    李世民為右領軍大都督,王權寧為副都督,率領一萬人馬。
    李建成為左領軍大都督,李元吉為副都督,也率領一萬人馬。
    裴寂則是作為李淵的參謀、軍師。
    劉文靜則留守太原,防備劉武周。
    行軍路上,各地屬官見作為太原地區最高行政長官的李淵都已起兵,自己定然不是其對手,再加上李淵平日裏對他們不薄,於是也紛紛響應起兵加入。
    短短兩日,已增加至五萬人馬,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