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山東氏族的妥協

字數:6487   加入書籤

A+A-




    大唐跟著李世民打天下!
    河南道,一條寬大山脈再往東,便是距離封禪之地不遠了,從這裏遠眺而去,能看到就在不遠處,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出現在人們眼中,這便是天下第一山,泰山。
    他們剛才所經過的那條寬大山脈就是崤山,經崤山、過函穀關,以東便是到達了山東地界,而他們這次的目的地泰山,便在山東境內。
    山東是孔夫子的家鄉,也是天下讀書人最為聚集之地,在這裏,讀書人尊孔孟之道,以儒家學說相較長短,而皇權,在這片土地上的影響力則是降到了最低。
    而就儒家學說而言,盤踞在這片土地上的那幾大家族始終控製著最頂層的學問,普通的百姓哪怕是望其項背,甚至都難以做到。
    也正是因為如此,經過一代代的繁衍,一代代的傳遞,在這片土地之上,最終就形成了如今的幾大家族。
    這也就是如今人們常說的山東氏族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些氏族中所誕生的一個個高官、一位位宰相越來越多,同時也將他們這些氏族的影響力迅速擴大。
    逐漸出現了一個家族中僅僅就是宰相加在一起,都出現了十幾位、乃至數十位之多。
    哪怕是直到後來,在那接連動亂的年代,他們這些氏族的勢力也是沒有收到絲毫的影響,甚至還逐漸的淩駕於了國家之上,出現了哪怕改朝換代,他們這些家族依然屹立不倒的現象。
    不過如今這般現象卻是出現了一絲的變化,隨著唐朝的越發強盛,皇權自然而然的重新淩駕於他們這些氏族之上,並且對他們的壓迫感還在不斷增強。
    最主要的是,在如今的朝堂之上,隱隱約約有好幾股勢力還在不斷的針對他們這些氏族,導致他們的影響力在不斷減小。
    就像如今,盡管也是有他們氏族之人在朝為官,但卻無一例外,皆是官職不高,也不是什麽關鍵位置,在朝堂之上幾乎沒任何影響力。
    正因如此,如今的這些世家大族們也是感受到了危機,一個個的再不如唐朝剛建立時那般的趾高氣揚。
    就像如今,在得知皇帝陛下要舉行泰山封禪,這些山東的氏族皆是將自身的姿態給放低,在朝廷隊伍還沒有進入山東境內時,他們這些世家大族之人便就在此恭候了。
    遠遠的,一支浩大隊伍終是出現在他們這些氏族之人視線中,遮天蔽日,威武、雄壯的軍隊讓人望而生畏,甚至哪怕還相隔極遠,他們有些人的雙腿就止不住的顫抖起來。
    近乎就這麽幾個呼吸間的時間,他們這些氏族之人內心中便更加確定了之前的決定,那就是不與如今的唐朝作對,對朝堂上那些位高權重的官員,也盡量的給予其尊重。
    經曆過無數朝代的他們知道,一個朝代絕不可能一直都這般強大,也絕不可能一直都有如此明君,一旦等唐朝開始衰弱,內部開始腐敗,他們這些人的機會便來了,便又可以重新立於朝堂之上、立於皇權之上。
    “山東氏族率全體族人拜見陛下,願陛下福壽安康,願我唐朝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隨著這道聲音的傳出,那已經在原地等候多時的山東氏族們皆是齊齊的行著大禮,而在他們前方,前往泰山封禪的部隊正好抵達。
    “眾卿平身。”李世民悠悠的開口,眼神掃過前方眾人,“諸位既然在此等候多時,那就隨朕一起前往泰山吧,如何?”
    “多謝陛下。”氏族領頭之人說道,但其言語間卻是看不出任何的喜怒哀樂。
    一旁,王權寧還在這群人中間看到了數道熟悉身影,其中就有之前與他有過交集的,崔家的那兩位公子。
    隻見在他們這些氏族的整個隊伍之中,站在最前麵的隻有寥寥數人,而且看上去年紀都頗大,想來這幾人就應該是這些家族中的當家人了,而緊隨他們其後的,卻是一道異常年輕的身影,正是崔家那位大公子。
    哪怕是在不認識的人看來,恐怕視線都會在這位崔家大公子的身上多停留幾眼,實在是他這道身影與周圍的人相比,顯得過於年輕了一點,也顯得過於突出了一點。
    但就是這般的站位,不僅在崔家內部沒有任何的異議,哪怕是此刻在整個山東氏族之間,也無一人有任何的不滿。
    想來這位崔家大公子在崔家內部已經完全穩定了自己繼承人的地位,如今恐怕是無人能與之抗衡。
    拋開整個崔家的影響力不說,崔家大公子其本身,也一定是有著相當實力的,儼然間已成為了整個山東氏族下一代的第一人。
    視線掃視而去,崔家大公子之後,便緊跟著數道白發身影,這應該也是各大家族中掌握著極大權力之人。
    而在這些人之後,又是兩道引人注目的身影出現,甚至這二人在注意到王權寧的目光過來之時,還報以點頭微笑。
    這二人正是之前在長安還拜訪過王權寧的範陽盧氏姐弟兩,盧姑娘以及那名叫做盧飛宇的小朋友。
    對於這二人,盡管他們身為高門氏族之人,但王權寧對他們的印象還是不錯,
    特別是對於這位盧姑娘,其不依靠家中勢力,獨自一人就在江南地區做出了那般成績,讓江南四閣在整個江南道地區,甚至是整個大唐都頗有名氣,這般成就,哪怕是王權寧也不得不佩服。
    也正是因為其本身異常有實力的原因,在歸族之後,其在族內的地位直線上升,再加上其弟弟盧飛宇天生聰慧,很快便被確立為了下一任族長的繼承人。
    沒過多久,姐弟二人在族內的影響力就已經僅次於了族長。
    說起來,他們這姐弟二人在整個山東氏族心中也是頗具傳奇色彩,引得好一批年輕人競相追隨,甚至隱隱有動搖那崔家大公子年輕第一人之位。
    王權寧的視線繼續掃視,卻是再沒有發現任何熟悉身影,直到整個氏族隊伍的最後,那位崔家二公子終是出現。
    想來,經過爭奪繼承人這一係列失敗後,他在如今崔家中的生活也變得十分淒慘,當年長安四公子時的意氣風發早已是不複存在。
    大軍繼續前進,而整個山東氏族們也是緊跟著文武百官身後,一同前往。
    近距離感受周圍的這些鋼鐵士兵,卻又是另外的一番景象。
    遠處感受更多的是大軍的氣勢,是他們那如天威般的威壓,此刻他們身處近處,所看到的卻是紀律嚴明,將士們訓練有素,動作極為的整齊劃一。
    數萬道身披盔甲、手持長矛的士兵,其行動還是這般的整齊,幾乎每一個動作之下都能帶給人心靈的震撼。
    一遠一近的兩種軍隊展示,所帶著這些盤踞一方的山東氏族間的震撼、畏懼,可以說是無以複加,他們此刻也算是明白了,大唐的這位皇帝所要的並不是他們這些人去參加大典,而是要向他們展示大唐的軍威。
    很明顯,這位皇帝陛下的目的達到了。
    此情此景,恐怕早已經深入到了每個氏族之人的內心深處,哪怕是終生都難以忘卻,將成為他們心中一道最大的枷鎖。
    次日,一連串巍峨山峰出現在隊伍身前,這裏便是泰山了,而那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峰,好似直插入雲霄,將天地相連,這就是泰山的主峰。
    在整個泰山腳下,早已是站滿了各色人群,他們形態各異、身上所穿戴的服飾也不盡相同,這些人皆是唐朝周圍各國的使臣。
    他們聽說唐朝皇帝將要舉行泰山封禪大典,因此特意派了專人前來祝賀,或是表達自己的忠心,或是提前向唐朝示好。
    當然,除了這些人,更多的還是唐朝的官員、士兵。
    整個泰山在這段時間可謂是異常的熱鬧,簡直就好似像過年了一般,每天都有無數的工人、士兵上上下下、來來往往。
    而當地的官員對這裏也是異常的關注,盡管之前的泰山就很有名氣,素有天下第一山之稱,但由於其地勢偏僻,所來的人並不多,最多也就是一些文人墨客駐足。
    不過自從皇帝頒布泰山封禪的詔令之後,這個位置就直接變成了官員們的常駐之地。
    當地的縣令、刺史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過來查看一下工程的進度,對那些幹活的百姓們也是一頓的激勵,說這裏的一切到時候皇帝陛下都是要看的,是關係到整個大唐江上的,也是關係到他們這些人能不能繼續過上這般好日子的。
    在這番言語刺激之下,這些幹活的百姓們頓時就幹的更加起勁,也更加的仔細了,簡直就像把他當成了自己家東西般對待。
    當然,官府也並沒有虧待這些幹活的百姓,他們每幹一天都是可以領到相應工錢,而且夥食也是官府負責,可以說與直接征發徭役截然不同。
    這等情況之下,百姓們可以說是幹的津津有味。
    至於周圍的那些士兵們,他們也是警惕謹守著自己的崗位,監視著周圍的一切風吹草動。
    泰山主峰山腳之下,群臣百官所站立的最中心處,新建了一處圓形祭壇,麵積龐大,氣勢古典,其上用五種顏色的土壤裝飾,看上去異常的神聖,號曰封祀壇。
    整個泰山山脈,除了最為雄壯的主峰之外,還有另外兩座山峰同樣高聳。
    而在這兩座山峰之頂,同樣也都修建了廣五丈,高九尺的巍峨祭壇,用以告慰上天,分別為登封壇、降禪壇。
    三壇特意設立,以向上天說明當今皇帝陛下的聖德和功績。
    光就這三坐壇的建立,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實這些東西與修築一座宮殿相比,所需要的材料都是都是小巫見大巫,但難就難在地形了。
    這三坐壇之中,除了封祀壇外,另外兩壇皆是處於山頂之上,尋常人哪怕若是隻爬到山頂,都極為困難,輕則體力不支,重則頭暈腦脹,那就更不要說還要將修築祭壇的材料運上去了。
    這些種種,也是為何準備大典需要花費這麽長時間的原因。
    待整個部隊行至泰山腳下時,新行休整一日,以養精蓄銳,化解這一路上的舟車勞頓。
    翌日,眾文武百官、宗室大臣以及周邊國家的來使,皆是聚集於泰山山腳,主峰之下。
    文武大臣立於兩旁,皇帝李世民站在封祀壇上,威嚴莊重,隨著皇太子李承乾的一聲令下,整個封禪儀式正式開始。
    現場莊嚴的禮樂之聲齊鳴,皇帝李世民手持聖旨,口中一句接著一句的禱告。
    “跪。”
    皇太子一聲之下,文武百官皆是跪立,麵朝祭壇方向,恭敬的行三跪九叩大禮。
    “起。”
    一陣躁動,文武百官皆是站起身子,而站在祭壇之上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將手中的聖旨一揮,直接扔進身前的大鼎之中。
    烈火熊熊,轉瞬間便將這道聖旨給焚燒的一幹二淨,見到這般,李世民、乃至周圍的文武百官都是嘴角微笑,麵露喜色。
    這就代表著上天收到他們的禱告了,知曉了他們的意願。
    在不遠處,王權寧看到這一幕,雙眼之中卻是平靜異常,對於這些牛鬼蛇神的玄說,王權寧肯定是不相信的,但卻也不好說些什麽,更不能站出來反對。
    這種祭天的大事,別說他隻是一個小小的王爺了,哪怕就是皇帝反對,恐怕都會直接觸犯眾怒。
    正因如此,有時候沉默,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泰山主峰下,封祀壇之上,經過了這些禮節之後,在此處的祭祀就算是全部完成了,太子李承乾留下來處理一些收尾的事,而皇帝李世民則去會麵各國來使。
    翌日,皇帝李世民以及文武百官一眾則前往泰山主峰左邊的一座高峰,也就是登封壇的所在地。
    在這裏,整個祭天的流程幾乎與前一天的完全一樣,隻不過就是最後的那方大鼎沒有了,換成了一方隻有半人高的小鼎,體現其主次有別。
    種種物件、種種行為,無一不在標誌著其禮儀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