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落子(一)
字數:4202 加入書籤
重生港島之沈門崛起!
想要對付兒玉譽夫這1種狡詐如狐、極致謹慎的惡魔,如果是換作別人隻會感到極度棘手,可如果是換作石阪泰3來跟兒玉譽夫對陣,該感到棘手的反而是兒玉譽夫!
東洋國的財界與政界的聯係、比起政界與黑道之間的聯係還要更加緊密,作為石川島播磨公司的總裁,即使石阪泰3長期以來保持著與東洋國政治人物的‘合理距離’,可是架不住有許多東洋政界的大人物相當看重石阪泰3的能力與地位,總是想著與石阪泰3結成更加深厚親近的關係,1旦石阪泰3表露出某種打算在政界尋求‘誌同道合’的盟友的心思,恐怕就連西村英1與小金義照這兩位被兒玉譽夫當成槍手來使喚的東洋國實權政客,也不得不考慮1下跟石阪泰3扳手腕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可惜的是,兒玉譽夫也不是易於之輩!
不過石阪泰3想要重新與東洋國政界聯係上,這還是比較困難的,畢竟在經過黴國占領當局的改造之後,東洋國的權力場已然是出現了派係割據的尷尬場麵。
在不暴露自己與東洋國政壇的左翼黨派的特殊聯係的前提之下,沈萬福也隻是將飛鳥衛采集到的部分情報開放給石阪泰3使用,至於更多的援助,待到石阪泰3正式動手才會送上。
兒玉譽夫交由石阪泰3來對付,沈萬福倒是比較安心,將這1部分精力和資源重新投放到其它的領域,比如說進入1955年以來在東洋國境內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的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和大企業都是市場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經濟群體。嚴格的中小企業概念來自各國法律的、政策的界定,1般有雇傭規模和資本金規模界定。
按雇傭規模劃分,黴國1般將500人以下企業視為中小企業,歐盟1般指250人以下企業,華夏1般指2000人以下企業,東洋國1般指300人以下企業。
中小企業除了雇傭規模劃分,還有資本金、年收入、銷售額規模等劃分方法。
按照前世東洋國在1963年製定的《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對製造業中小企業界定為資本金5000萬日元以下、就業人員300人以下;1973年修改為資本金1億日元以下、就業人員300人以下。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黴國對1些0售業中小企業的界定和劃分有,年收21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和年收500萬美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對不同0售業還有不同的年收劃分標準。中小企業概念還因產業劃分發生變化。
在黴國,僅製造業對中小企業的劃分,就有很多種,其中有342個業種,將中小企業界定在500人以下,有56個業種界定在750人以下,有58個業種界定在1000人以下,有3個業種界定在1500人以下。歐盟對電子產業的中小企業定義為49人以下屬於小企業,50人至249人屬於中型企業。東洋國對不同產業的中小企業定義為,製造業300人以下,批發業100人以下,服務業100人以下,0售業50人以下。此外還有資本金規模標準。
“中小企業”用語在東洋和歐美各國廣泛使用,與東洋國不同的是,歐美國家1般使用“小企業”,而不使用“中小企業”。
其實東洋國使用“中小企業”這樣1個概念由來已久,回溯腦海之中有關東洋國的經濟現代化進程,沈萬福清晰地記得早在日俄戰爭爆發的明治時期,東洋國境內就出現了大規模企業經營和小規模企業經營的現象及用語。
隻是在那個時期的大規模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小規模企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在明治時期的官方文書中,已經開始使用“大工業與中小工業”這樣的用語。在後的國會審議以及各種官方公文中,“中小工業者”、“中小商工業者”的用語頻頻出現。
“2戰”後的1946年,東洋國會在圍繞創建“商工協同組合”製度的討論中,使用了“中小企業”這1概念,同年,“中小企業”用語正式出現在“中小企業對策剛要”等政府文件以及稍後的法律公文中。1948年,東洋國正式設立了“中小企業廳”。
關於“中小企業”的定義,東洋國1般依據《中小企業基本法》的規定,1963年7月,東洋頒布了《中小企業基本法》,根據礦工業、批發業、0售及服務業的各自情況,對中小企業的劃分做了如下規定(1)礦工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資本金1億日元以下;(2)批發業從業人員100人以下、資本金3000萬日元以下;(3)0售及服務業從業人員50人以下、資本金1000萬日元以下。
在2戰結束後的很長時間內,東洋國1直使用這個標準劃分中小企業,直到1999年修改了《中小企業基本法》,才有了新的劃分標準,即(1)製造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資本金3億日元以下;(2)批發業從業人員100人以下、資本金1億日元以下;(3)0售業從業人員50人以下、資本金5千萬日元以下;(4)服務業從業人員100人以下、資本金5千萬日元以下;(5)其他產業從業人員300人以下、資本金3億日元以下!
在1999年修改後的新中小企業劃分中,東洋進1步明確了小企業標準製造業小企業標準為就業者20人以下,商業、服務業的小企業標準是5人以下,其他產業在20人以下。
中小企業的地位和作用是在經濟發展中逐漸受到關注和認識的。
2戰後東洋國為了盡快從戰爭廢墟上爬起來,恢複國家正常的經濟生活,解決大量失業和生活生產物資匱乏問題,鼓勵國民積極謀生,於是在戰後經濟複興期,東洋湧現了大量小企業。很多退5軍人回鄉創業,成為這1時期中小企業勃發的1股力量。
20世紀5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出現大企業快速成長和大企業兼並浪潮,為了避免國外大資本吞食東洋國內的企業,行政主體強力推進國內企業的規模經營,將國家有限資源集中用於扶持大企業,形成了大企業在重要經濟領域1手遮天的經濟格局。
當時在世界經濟中,大企業的成長代表著國家實力增強。東洋國官方培育大企業所走的道路與西方不同,根據遍地都是中小企業的國情,東洋國官方與少數大企業共同推動東洋企業係列化經營,將眾多中小企業分別納入大企業集團的傘下,成為大企業的“下請企業”。
在這樣1個時期,大企業在東洋國經濟秩序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伴隨市場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變化,國民對市場公平和機遇均等的意識增強,對東洋國市場經濟中大企業壟斷問題的批評增加,如何擴大國民參與和分享發展成果,縮小經濟差距,擴大就業,穩定國計民生,充實國民生活,成為進1步發展經濟的新課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中小企業的地位、作用及意義,得以重新認識和評價。
中小企業是東洋國數量眾多的企業群體,無論在製造業還是在商業、服務業,都占有很大比例。雖然不同時期和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占比有所變化,有所差異;但在企業群體總體上的占比,無論哪時期,無論哪個行業,中小企業都是占比最大的。如果沈萬福沒記錯的話,截至21世紀第2個十年,東洋國擁有超過6百萬家企業,其中中小企業就占997。
在中小企業裏,就業規模320人的小企業居多,這是東洋國中小企業的1個特色。
以東洋國的製造業為例,1948年,東洋國內不滿3人的製造業小企業大約13萬個,占製造業企業總體的55。1955年,這種小企業增加到25萬個,比例增大到57,之後小企業數量雖有增加,但占比有所下降。
值得1提的是,相比起東洋國內的大企業的從業人員,其實東洋國內的中小企業的就業群體才是東洋國最大的就業群體。
在戰敗的廢墟中繁榮崛起的多數東洋中小企業,迎合了本國與國際消費者的需求。
1些中小企業的創新產品,其成功頗具傳奇色彩。
在正式投降1年後,《東京新聞》發表了1篇題為《炸彈再生變手爐》的文章,詳述了以前的軍需生產者如何改造生產線滿足和平時期要求的事跡。
這1篇報道文章標題中的手爐指的是傳統的燒木炭的火缽,現在是由除去彈頭的炮彈外殼架在尾翼上製成。報上這類轉換利用的長目錄中還包括,彈藥箱製成的米櫃、小口徑炮彈殼製成的茶筒。先前用於探照燈的反射鏡製造商,現在生產窗玻璃和玻璃燈罩。
東洋國2戰前1位生產戰鬥機活塞的分包商,改裝其產品用於灌溉型抽水機。
東洋國的中小企業群體是1座巨大的、待挖掘的寶山,沈萬福非常期待憑借著曆史先知的優勢以及飛鳥衛的情報供應,提前挖掘出1些在未來可能大放光彩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