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新春吉祥

字數:7380   加入書籤

A+A-


    長生隱居地球,鎮諸天神魔!
    許仙介紹三個看家護院的神獸認識後,就不再管祂們,回到了三樓主臥。
    淩晨四點半,正值黎明最寒冷黑暗的時候,許仙站在窗前,看著魔都廣袤無垠的黑夜發呆。
    今夜再見葉玥大人,許仙的心情本來挺好的。隻是這麽多年後,又見到了已成神隻海神娘娘的林默,許仙的情緒終究寥落。
    許仙與林默相識於宋趙匡義統治時期,早於偶遇歐陽修,離陪蘇軾去黃州也早一百多年,那時候世間也還沒有白素貞這個人。
    彼時許仙孑然一身,寡淡冷漠,遊曆世間,在海邊一個風景如畫的島嶼上落腳,開了個小私塾給漁家子弟們識字講經。
    湄洲島不算很大,幾個小漁村加起來也就兩三百戶人家,其中識得文字的人更是稀少,而林家便是識得文字的,偶爾有所往來,許仙便認識了林家的女兒林默。
    其實林默很有名又很活潑好動,長居湄洲島上的人想不認識她也有點難。
    林默有名開始時是因為她的家世和姿容。
    林默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宋朝莆田九牧林家後裔,是當地的望族。
    何謂九牧林氏?宋初趙匡胤時,林氏鼎盛,有九子先後為知州(相當於省長兼省委書記)牧守一方,世稱“九牧林氏”。
    林默的父親林惟愨雖然未曾中第為官,但是在湄洲島上也是名門大戶了,素有善名,林默作為林家長姐,兼且自小聰穎異常,又長得清秀可人,自然名聲便傳了出去。
    而且林默跟一般閨閣女子不同,她父母篤信佛宗,林默少時又受了佛門高人指點,言稱此女自有造化,因此林惟愨對長女並不很約束。
    林默少時逢到天災便常陪著父母施粥救濟受災漁民,長大後又活潑好動,帶著個貼身丫鬟在島上到處跑,到十六歲時倒是已經把湄洲島各個漁村走了好幾遍了,跟不少漁民都算熟的。
    其時趙家剛謀篡了後周柴氏的江山不久。可畢竟皇位來得不正,趙匡胤想到的辦法,就是借用道教的影響力,大肆宣揚趙家天下是君權神授的。繼位的趙匡義的皇權正當性也在“斧聲燭影”的陰影裏晦暗不明,因此也借了“金匱之盟”和道教帝君的名頭。而兩位皇帝又執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可予權以丘八”的國策。
    因此宋朝道教和儒教地位尊崇,釋教不彰。
    釋教走不通朝廷上層路線,便換了民間開花的策略,在神州遍地撒網廣收門徒。
    觀音也是在沿海到處顯靈,尋找有錢有勢或識字有慧根的,各種點化俗家弟子,每人教了幾招就打發了,就跟做風險投資一樣。
    林默便是如此做了觀音上千徒弟中的一個。
    彼時十六歲的林默初學釋教神通幾年,如見天書,懵懵懂懂,不得其意,還沒有後來那種神異的表現。
    而她出身望族,又沒有什麽嬌氣和架子,且好奇好學,和島上的漁民們混得熟悉了,跟漁民學了許多海上的經驗知識。知道誰家有困難,林默也會主動相助,因此全島的老老少少和未婚男青年都很喜歡這個美麗颯爽的林家小娘子。
    但是林家畢竟是名門望族,真正對林家長女敢有想法、能有想法、配有想法的人倒很少,這其中自然沒有當時名叫葉浮生的私塾先生許仙。
    許仙當時一個外來人員要在島上落腳開私塾,按規矩自然要去“拜碼頭”,就是去拜會島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就是林默的父親林惟愨。
    一番閑聊和試探下來,林惟愨已覺出這是有真本事的先生,對於許仙在島上開私塾教化百姓自然是非常支持,於是便將林家大院邊的一處舊宅低價租給了許仙辦學堂。
    湄洲島上少來外人,更何況是個讀書人,而且還是讓父親林惟愨稱讚的人物,好奇的林默於是某天下午便去了許仙的私塾,旁聽了下許仙給小朋友們講課。
    “葉先生您講得真有意思。”散學後林默向許仙揖禮稱讚道,“和我以前聽的完全不一樣。深入淺出,又通俗易懂。先生真是大才。”
    這位二十幾歲的葉浮生先生雖然相貌平平,但是氣韻非凡,眼睛如星光深海,而且真是有才,這經義上的東西他講得倒是比父親大人還要好。
    許仙看向眼前的素衣白袍女子。
    十六歲的林默站在陽光裏,仿佛渾身都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她的身姿婀娜,筆直站立,像一株亭亭玉立的竹子。
    林默的皮膚白嫩,吹彈可破,麵容清秀明淨,一如蓮花清新。她的眼睛靈動而清澈,笑容真摯而溫暖,散發著青春的活力和美好。
    “蒙學而已,都是一些簡單的內容,當不成林小娘子讚許。”許仙還禮謙虛道。
    少女林默輕搖了搖頭,道“越簡單的東西越難講好講透,先生的蒙學我聽了都有溫故而知新之感,先生過謙了。”
    許仙隻好禮貌微笑。
    林默看著他,忽然道“以後我可不可以也常來聽聽先生的課?”
    雖是蒙學,但沒有先生允許,也不能常旁聽偷學的。
    許仙怔了怔,然後道“微末之學,林小娘子若不嫌棄,浮生自無不可。”
    於是林小娘子後來便常來許仙的私塾,她自然也不會白聽課,時常都會給葉浮生先生帶點吃食或文人的筆墨紙硯過來。
    私塾裏的小朋友們倒是很開心,葉先生課講得好,又有趣,還常常有漂亮的小姐姐看,向學的心思和興致就更高了。
    當然,許仙和林默還是謹遵禮防,林默身邊也一直跟著個丫鬟。
    對於許仙而言,這位林默小娘子也不過是他的一個熟人而已。
    直到許仙來到湄洲島七個月後那一晚。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裏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窗外爆竹聲聲,堂中一人獨坐。
    除夕夜,歡樂與團聚是別人的,與許仙無關。
    許仙對窗獨坐,聽著爆竹聲和歡笑聲,為自己倒上了一杯濁酒。
    春節的曆史很悠久,又稱為過年、年節、年歲等,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在古代,“歲”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莊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寫法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先民認為“年”代表一個穀物成熟的周期,等到這個周期結束的這一天,被人們稱之為“年”。人們以多種形式慶祝豐收、祭天祭祖、祛除鬼神,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
    至於所謂放爆竹、驅年獸的說法,其實源於山魈。
    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也有這樣的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在魏晉南北朝時,人們便會在除夕這天引篝火“爆竹”,驅逐一種叫做“山臊”的動物。
    這“山臊”即山魈,它在神州神話傳說中是山裏的獨腳鬼怪。
    《山海經·海內經卷》裏曾提到“南方有贛巨人,人麵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麵,因即逃也。”
    它們在山林中罕有敵手,就連猛虎和野狼,在它麵前都會被輕而易舉地殺掉,所以才有句老話叫做“寧遇豺狼,不碰山魈!”
    《山海經》中對山魈的記載稱其為“力大無窮,能戰虎豹,最凶猛之物”。
    事實上山魈是這個星球上最大最凶猛的一種猴類,因其麵部有著類似人臉一樣的花紋,又被稱之為“鬼狒狒”。
    每逢寒冬臘月,大雪封山,野生動物們便會饑不擇食地尋找食物,到山邊的村子裏偷雞摸狗跟人類發生衝突,山魈則是其中最凶惡的。於是臘月寒冬,年節前後,人們就會“庭前爆竹”。
    所謂“爆竹”,就是將山間青翠的竹子砍伐下來,扔到火盆裏,青竹在火盆中燃燒,會不斷發出“劈裏啪啦”的響聲,以此驅逐山魈和其他野生動物,最早的爆竹記錄可追溯到春秋時期。
    到了唐朝時期,當時各地開始發生瘟疫,有一個叫李田的人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把硝石裝到竹筒裏,然後再將它點燃,隻見裝有硝石的竹筒不但爆炸聲更響了,並且在爆炸的時候濃煙滾滾。這些煙霧散到了空中,竟然驅散了半空中的瘴氣,當地的瘟疫竟然有所控製了,這就是現在鞭炮的雛形。
    後來隨著火藥的出現,人們除了在竹筒中裝有硝石之外,為了增加響聲、燃燒時間、以及煙霧,還特意將石炭、硫磺也放了進去。爆竹得到了進化,形成了“爆仗”。
    到了宋代時期,人們開始用紙筒代替竹筒,將裏麵塞好火藥之後,再用麻繩將它們串成一串,製成了一種全新的爆仗,人們將它叫做“編炮”,後來才有了“鞭炮”一詞。
    而由於紅色能夠讓人們提起精神,緩解壓抑的情緒,所以在過年時人們都要張貼紅色的對聯,穿紅色的衣服,甚至連鞭炮都是紅色的。
    “笑籬落呼燈,世間兒女。”
    空氣中彌漫著硝石、硫磺的氣味,時而有小朋友們的笑聲和奔跑聲響起,熱鬧歡喜,人間珍惜是團圓。
    許仙孤坐獨酌,望穿夜空,無悲無喜,這種萬家團聚的時候,這位無家可歸、也沒有家人的長生者似乎想起了很多人,又似乎什麽都不願想起。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吱呀”的一聲,私塾的木門打開了。
    一盞暖暖的紙燈籠。
    然後是一雙繡花白綢鞋。
    最後是一張明淨微笑的素顏。
    “先生,新春吉祥!”左手拿著燈籠,右手執著幾串爆仗的林默笑意淺淡,凝視著許仙開心道,“我來陪你吃酒,給你放編炮。”
    女孩的笑容像是春天的陽光,溫暖而明媚。
    人麵如春,心起微瀾。
    許仙仔細打量著這位不速之客,過了好一會,有點意外問道“林小娘子不陪著家裏人守歲,怎麽來了我這裏?”
    今夜顯得特別美麗的林默小娘子安靜微笑。
    她裝作沒有看到那空蕩淒清隻有一個酒杯、一盞酒壺的桌子,讓隨身的丫鬟把溫熱的雞鴨魚肉和杯碗筷子放好,自己也拉了一個木凳,坐到了許仙對麵,道“家裏已吃過了,弟弟妹妹們在陪父親母親玩鬧著。逢此佳節,先生孤身在外,我來陪先生吃幾杯小酒,放個編炮,熱鬧熱鬧。”
    她邊說話,邊給自己帶來的杯裏倒上了酒,又給許仙的碗裏夾了一塊還在冒熱氣的雞肉,然後舉起杯子,笑道“莫愁前路無知己。先生,賀新春!祝萬事盛意!”
    許仙凝視著少女清澈的眉眼和飛揚灑脫的神情,知道她隻是單純的善心,於是也舉杯同祝道“也祝林小娘子順心順意!”
    兩人相視一笑,一飲而盡。
    又言談小飲了半個時辰,終是除夕團圓夜,許仙便勸了林默回去。
    隻是林默離開前,還是親手一一點燃了那幾串編炮。
    “劈裏啪啦劈裏啪啦”的喧囂聲和硝石煙霧中,許仙手指虛點,一道不可見的啟慧華光沒入了林默的眉心。
    此後林默忽然看明白了之前怎麽都了悟不出的佛門神通,辡天時,識風浪,精藥理,預吉凶禍福,救漁民無數,聲名遠播至湄洲島外,漸有“神女”之稱。
    林默越來越忙,她去的地方和周濟救助的海域也越來越廣,她來許仙這裏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然而她每回回家總要來一次私塾的。和許仙聊聊見聞,說說心事,如同老朋友一樣。
    “你以人參天,泄天機而拯漁民,壽元有礙、靈魂有傷,再如此下去,歲難過三十。”某一次,許仙看著已經完全長大的女孩,終於忍不住道。
    二十二歲還不考慮婚嫁的林默平靜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又怎能明知道將有狂風怒浪起,而不告知大家讓大家不要出海呢。死則死已,師尊說,我死後應能成新神,繼續救渡眾生。”
    神隻的事情她本來還是將信將疑的,但隨著林默聲名日盛,觀音顯化真身傾心教習,她已知道神佛都是真實存在的了。
    許仙沉默了好久,看著林默,破例道“我可以改掉你的命數,讓你可以長命百歲。”
    “我知道先生並非常人,也相信先生可以做到。”林默低頭沉思片刻,看向許仙,平靜道,“但是沒有必要。長命百歲又如何?三十不壽又如何?生命的長短不過是數字而已,能夠順心而為,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許仙不能理解女孩的想法,但他決定尊重林默。
    於是六年後的某一天,蔚藍的海水一如既往拍打著湄洲島的岸邊礁石,並送回了林默蒼白安靜的遺體。
    湄洲島林家長女林默因救助漁民,遇海難升天,時年二十八歲,終身未嫁。
    林默葬禮那天,許仙離開了湄洲島,世間從此再無私塾先生葉浮生。
    往後很多年,許仙常常會想如果換了一種心境,自己是否會決定不尊重林默,改變她的命運?
    往後很多年,許仙也常常會想起,那個孤清而熱鬧的除夕夜,那一盞燈籠,那一張微笑著的溫暖麵容,以及那一句“先生,新春吉祥!”
    往事已矣,來者可追;人間善意,亦足珍惜。
    各位書友,新春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