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舉世皆欲殺

字數:5524   加入書籤

A+A-


    長生隱居地球,鎮諸天神魔!
    自去公孫世家提親回來,許仙就一直在上清派祖庭茅山待著。
    許仙最後還是決定娶公孫佳人,大半是因為那一眼的心弦撥動,小半是因為和她待在一起時真的挺自在舒服的,最後還存了些許報償公孫世家的意思。
    畢竟大宗師公孫無妄的被殺,許仙自覺有一半責任,公孫世家折了一尊底蘊,又受到了羞辱,許仙娶公孫佳人,也算還公孫世家一尊底蘊。
    但許仙化身的這個元林宗父母早亡,親眷不存,因此提完親後,經過磋商,成親儀式卻是安排在了上清派祖庭進行。
    這其實很不合規矩,但考慮到新娘子是道門劍絕,新郎官又是上清派嫡傳,更是一尊隻有極少數人知悉的合一境神明,本來門風就有點散漫的上清派作為元林宗的師門自然也應承下來。
    許仙負手靜靜地佇立在茅山之上,他的身姿挺拔如鬆,一襲白衣隨風輕揚,宛如山間白雲,飄逸出塵。
    許仙的長發未束,隨風自由飄舞,如同黑色的綢帶在空中翻飛,瀟灑而不羈。
    此刻的許仙,宛如一位遺世獨立的仙人,站在高山上,俯瞰著腳下的大地,感受著山風的吹拂,心中一片寧靜。
    許仙至今還記得自己登門公孫世家時,公孫佳人從簾幕後探出的那雙因為歡喜明亮得跟星辰一般的眼睛。
    隻可惜按照禮儀,提親後至婚禮前,許仙是不能和公孫佳人見麵的。
    許仙是真的喜歡公孫佳人,喜歡她的磊落颯爽,喜歡她的英氣勃勃,也喜歡她眉眼間偶爾流轉的那種溫柔,更喜歡和公孫佳人在一起時自己平和喜悅的心緒狀態。
    這種感覺和聖女伽藍、侍女梨渦又不同,許仙對自己的聖女侍女更多是欣賞和寵溺。
    欣賞聖女伽藍巾幗不讓須眉的雄心壯誌和果決魄力,寵溺侍女梨渦的溫順乖巧、嬌憨可愛。
    聖女伽藍就像她戴的那張雙頭銀蛇麵具一樣,似乎完全具備著兩個人格,但又不是割裂的,而是圓融於一體,連許仙都忍不住有點驚奇。
    漫長歲月裏,許仙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物,也見過許多擁有多麵多人格的人,仿佛身體裏住著不同的靈魂,但往往這些人格都是彼此分離、相互獨立的,像是黑夜與白晝,永遠無法在同一時刻相遇,如聖女伽藍這樣圓融無礙合於一身的許仙也是第一次見。
    伽藍既能溫柔如水,又能狠決如鐵;既能聰明絕頂,又能天真無邪。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點在伽藍身上和諧共存,圓融轉換,似是天生如此,毫無違和感。
    “哦,現在應該叫你聖主伽藍了。”許仙喃喃自語道。
    許仙卓立臨風,袖手俯瞰腳下雲山,心有隱憂,輕歎道“伽藍,明天的婚宴,你最好還是不要來吧。否則,我真的好為難的。”
    ……
    茅山,在大唐江南道東,被道門稱為“上清宗壇”,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美譽。
    茅山峰巒疊嶂,山峰峻峭,洞天爭奇,綠樹蔽山,雲霧繚繞,景色秀麗動人。
    茅山因為三茅真君而得名。
    三茅真君原來是出生在鹹陽南關的三兄弟。
    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嶽恒山讀老子書及《易》經, 服餌內修積六年,後麵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
    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
    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漢宣帝時遷洛陽令,後拜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
    茅盈得道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連於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共參道法。
    當時,江南句容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
    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過三茅真人救治,病愈者數百人。
    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
    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
    後人在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君,稱山為茅山。
    東晉時期,茅山腳下誕生了一個男孩。正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小仙翁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時期丹陽郡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
    受伯祖父葛玄影響,葛洪16歲時拜煉丹家鄭隱(葛玄徒弟)為師,後歸隱山林研習。
    他曾一度從軍立功,被授予要職,但堅辭不就。
    公元314年起,葛洪隱居茅山多年,在金壇乾元觀、金牛洞等處潛心煉丹修煉。
    葛洪所著《抱樸子》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之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葛洪還撰有醫學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後備急方》三卷。《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收有其著作十餘種。
    東晉成帝鹹和二年(公元327年),葛洪移居南方,從此隱居於羅浮山。
    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煉丹,著書講學。
    因從學者日眾,又增建東西北三庵東庵九天觀、西庵黃龍觀、北庵酥醪觀,終成一代大家。
    葛洪在走出茅山時,正逢瘟疫流行,葛洪廣采草藥,製藥布施,使眾多百姓起死回生。
    便有了《肘後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後世稱葛洪為南茅山派的祖師。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翽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至南朝齊梁時,陶弘景恢宏了上清派的影響力。
    陶家是江東的名門望族。陶弘景早年即與梁武帝相識,後在其取代南齊時有所襄助。
    梁武帝即位後想讓陶弘景為官輔佐朝政。陶弘景便做了一首詩和一幅畫呈送給梁武帝。
    畫上是一頭牛在吃草,一頭牛戴著金籠頭被人牽著。詩寫《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梁武帝見後便不再勉強。
    陶弘景辭官後在橫山隱居,因不堪王公貴戚“參侯相續”的幹擾,便去往句容的茅山,認為“此山為天下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
    陶景弘在隱居期間,梁武帝還經常送來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
    每遇到軍國大事,梁武帝還前來與陶景弘協商。並經常書信往來。因此陶景弘被稱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隱居茅山達45年之久,享年81歲,諡號“貞白先生”。
    時至李唐,在朝廷的推崇下,上清派又出了很多知名高道,例如,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和李含光等等。
    通過這些高道的活動,茅山上清派達到了鼎盛時期。
    此時許仙眼前茅山的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
    許仙此時立身之處是茅山的朱陽館,位於茅山三茅峰西北。
    古時有高辛氏人展上公,燕人郭四朝等在此修煉,晉時楊羲、許謐在此造作《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梁天監十三年(514年),上清派道士潘淵文,建“朱陽館”。
    天監中陶弘景在此收集楊、許手跡,編纂《真話》、《登真隱訣》等上清經書。
    明天道門劍絕和上清嫡傳的婚禮,就將在朱陽館前的青石廣場舉行,而朱陽館則是這對新人的洞房花燭之所。
    明麵上,道門三尊大宗師除一人留守道門山門外,兩尊合一神明都會前來觀禮,公孫世家和道門重要人物更是已經落腳茅山,儒家、佛宗也有眾多窺天強者和實權人物明天到場。
    而實際上——
    許仙神覺感應,能清晰地察覺到修行天下中存世的每一道合一境神明強者的氣息。
    這些強者們,無論是隱匿於山川之間,還是潛藏在雲海深處,此刻都已被許仙一一感知到,他們無一例外地已經進入了茅山方圓三百裏的範圍內。
    北方,在聖主伽藍身邊,有一道陰暗而強大的氣息格外引人注目,想必是魔教的大宗師戰絕。戰絕的氣息如同黑夜中的狂風,冷冽而凜冽,帶著一股不容忽視的威壓。
    南方,道門的三位神明也已悄然向茅山行來。他們的氣息如同茅山的雲霧,縹緲而深遠,蘊含著深厚的道意。許仙能夠感受到他們每一步都踏在天地法則之上,仿佛與整個宇宙都產生了微妙的共鳴。
    東方,儒家的三位合一境強者也同樣隱秘地向茅山進發。他們的氣息儒雅而厚重,如山似淵,帶著浩然凜冽的正大之氣。
    西方,佛宗的兩大宗師也正緩緩行來,他們氣息不顯於外,體內卻莊嚴而神聖,如同懷藏著大日如來般。
    當今修行天下存世的所有合一境神明強者,竟都已進入茅山方圓三百裏內,無一遺漏。
    感應著那一道道強大的氣息,許仙不由得揉了揉眉頭,有點頭疼。
    許仙當然不會天真地認為道門、儒家、佛宗的八尊合一神明是來為自己和公孫佳人觀禮的。
    許仙遙望向伽藍的方向,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輕歎了口氣,道“成神便無敵,舉世皆欲殺。聖主伽藍,你又何必非要一腳踏入死局?
    真以為你每次自置死地,公子我就一定會救你嗎?
    頑固!愚蠢!瘋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