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文明
字數:10830 加入書籤
第123章 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麽隻有z國文明延續至今#
最近,阿婆主在外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z國真的是唯一一個延續至今的古文明嗎?還是說隻是z國人自己這麽認為?
其中,比較高讚的回答是這樣的:人們認為中國文明是唯一自我起源的,未曾中斷的文明。
希臘和羅馬是偉大有影響力的,但他們是次生文明,古埃及和巴比倫是原生文明,但人們認為他們已經滅絕了。
而實際上,z國文明是最古老的未曾中斷的文明。
美籍曆史學家斯塔夫裏阿諾斯的經典曆史著作《全球通史》中,也有這樣的描述——z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未曾中斷的文明。
……
視頻中,出現了一位番邦人,他在講台上給學子們上課。
馬丁雅克:你要知道我們相對於z國都是新人,z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國家。
……
所以,四大文明古國,為什麽隻有z國文明未曾中斷呢?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麵來看——
1、地理。
所有文明在遊戲開局的時候都會選擇一塊好地,而z國的這塊地特別nice。
雖然z國在北半球中緯度自然災害帶和環太平洋自然災害帶中間,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率最高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雖然黃河2000多年能決堤1500多次,大改道26次……
雖然bi——
但實際上,在地理環境裏,z華文明相比於其他三個文明,是有三個最的:除了最艱苦,還有最封閉,最廣闊。
z國東邊是太平洋,北邊是冰封的,西伯利亞西邊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哢嚓一下直接變成桃花源,形成了絕對防禦。
外加自己帶著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多種氣候帶,遊戲容錯率特別高。
其他文明滅亡時經常有個固定套路:天災頻繁,環境惡化,國無寧日,民不聊生。
尼羅河兩河流域,因為環境太單一,一旦有大天災,經常沒有什麽容錯率。
而z國即使在後來全球性氣候巨變時期,黃河流域環境惡化的時候,也能非常順利的把產業轉移到長江流域,重新策馬奔騰。
《好地》,《耐死》,《雖然》)
天災等級拉滿,單元格加成拉滿)
明:?你是不是在嘲諷我)
容錯率=容易錯誤率)
經濟重心在南北反複跳躍)
冷了就南下,熱了就北上)
畢竟我們有兩個媽——母親河,雖然都挺暴躁動不動決堤改道教育祖先們)
要不是古代幾次大規模人工改造,耕地麵積和水運條件,真的是和大自然在拚)
我們北邊可是最強遊牧試煉場)
2、政治。
兩邊的政治現代度也差很多。
中華文明在後來解決了統一問題,這導致中華文明也成了人類曆史上國家統一時間最長的文明。
長城、京杭大運河這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項目,也隻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
政治上清楚的職位,明確的績效,職業專業化,溝通效率化,權力使用正規化,還外帶檢查製度……
這套流程在西方很晚才出現。
按弗朗西斯·福山的說法,z國是創造現代國家的第一個世界文明。
又因為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從此,z國沒有因為各地口音的不同導致文字的不同,並且還向文化勝利的方向一路高歌猛進。
漢字後來逐漸傳到了朝鮮越南日本等東南亞各國,z國周圍逐漸有了一個中華文化圈。
不像另一邊,尼羅河和兩河流域被搞了以後,自己的文字開始被限流,逐漸變成死的文字。
中華文明即使受到外來文明的衝擊,依然一直用著漢字。
我們現在即使沒學過繁體字,也能自帶一些簡繁字體轉換器的功能。
秦始皇:還不快謝謝我)
服務器崩了[朝代更迭],大不了更新重啟,不會死機)
超級工程)
專業團隊)
不止簡繁轉換,文字排序錯亂也能自動調整)
3、曆史。
一個忘記曆史的民族,注定會失去未來。
而z國,剛好也是一個最不會忘記曆史的國家。
中華文明有個特殊的愛好——酷愛寫曆史。
我們有著世界上對自己民族最完整最全麵的曆史記載。
曆朝曆代都會有專門的史官編寫前朝和本朝的曆史,不要覺得這件事很簡單。
像隔壁的印度,馬克si同誌就有一個暴論:印度是一個沒有曆史的曆史古國。
印度本身沒有記載曆史的習慣,現在我看通史類書籍的時候,到印度史那章,畫風一般都是——
其他文明,再稀少,好歹也有那麽幾大段。
而印度~
南亞古印度文明:公元前26世紀前後傳說:沒有記載,史實:隻有哈拉巴文明遺址)。
公元前19世紀前後傳說沒有記載,史實模糊不清)。
公元前11世紀前後依舊處於前吠陀時代,曆史模糊不清)。
……
印度史現在全靠z國支援。
按印度人自己的曆史學家阿裏教授的說法,如果沒有法顯、玄奘、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曆史,完全不可能。
而在z國,即使是魏晉南北朝這種南北分裂,社會動蕩亂成一匹野馬的時期,史學著作還是有874部,十六國史書有26種,200多卷。
愛記載曆史,翻譯:記仇小本本。)
每隔一段時間還要重修)
每天寫日記的好習慣)
日誌,周記,總結報告)
《瘋狂記仇》)
史官:都給我寫在小本本上,我使勁寫)
好像印度也是有些史書的,不過他們寫在葉子上腐爛了)
古印度使用的文字是梵文。
而現在唯一一個保留了梵文的國家是z國……)
王玄策:朋友們,擠一擠,讓我湊個座)
好家夥,亂世都有這麽多史書,也太能寫了)
4、文化。
z國的文化也是相當神奇,它有兩個最大的特點,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西方《舊約·聖經》隻限太人。
其他文明自己版圖變大後,新地圖上的人民不是人民而是奴隸。
而外來文化的入侵經常成為z華文化的養料。
另外,我們的信仰和西方也完全不一樣。
西方信上帝,死後上天堂。
而另一邊,我們信仰的是祖先。男兒做事,追求的是光宗耀祖。即使自己死後,這份信念也會被後代傳承下去。我們崇拜的是偉大的先輩,現在寺廟裏供奉的也有許多不是神而是人。
我們相信人定勝天,我們的神話,我們的藝術寫滿了抗爭,畫滿了自強不息。
這樣的文化,讓z華民族每逢危難之際,總會誕生一位又一位無懼風浪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雄。
天,不一定佑中華。但中華人自佑中華!
匈奴:我不是來拆散這個家的,我是來加入這個家的)
劉淵:大漢正統在匈奴!興複漢室!)
哈哈哈劉淵是冒頓單於的後代,結果他給人家說:我世祖武皇帝拓土攘夷[看])
朱棣:我隻是偶爾去蒙古做做客)
漢化組,一直傳承到現在的組織)
中華文明未成中斷,靠的是地理,靠的是文化,靠的是曆史,靠的是z治……但真真正正靠的是,在這些外部因素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古文明裏為什麽隻有z國文明未曾中斷?
感到自豪吧,因為我們,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評論區
網友a:殺不死我的,隻會讓我更強大
網友b:z華文明最大的特點是——包容性。
可以說z華文明也曾在滅絕的邊緣徘徊,但無一例外,占據東亞絕對核心區塊的z華文明漢文明)都將其融合。
這就好比是,你可以不是z華文明,但是你隻要認同z華文明,那你說你是z華文明,我們也不反對。
順帶提一嘴,經曆胡漢融合後,雖是不同血統,但是文化認同已經集中在漢文明。
回複
可以包容,但是想喧賓奪主,淦他丫的)
文明這個東西的屬性是向下兼容,一個文明能否延續最關鍵的點其實並不一定是文化的先進性,而是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曆史的敬畏)
老祖宗自己總結過了:多難興邦。
多難讓人多動腦子解決問題,問題想得多了久了才能想的深入,想問題的人多了才能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才有思維火花,才會有良性競爭,然後競爭有帶動技術和思維的深度,閉環了。)
因為z國每到一個閾值,就會自己砍自己一刀,自動更新版本[吃瓜]。)
周邊要麽是高山,要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就相當於在一個範圍內,我們自己內鬥)
地理四麵都是絕境不是因為本來就是絕境,而是因為我們祖上一路打到了這裏後麵實在過不去了[看])
——————
秦,嬴政徹底酸了。
這個漢到底是有多好,真的是人人念漢啊,他們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他現在真的很好奇後世漢朝是如何治世的了,漢承秦製,既然還是與秦製有關,為何他們能做到被人推崇備至。
漢武鑄魂,他究竟怎麽鑄魂的,隻是用儒家?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嬴政皺了皺眉頭,後世講到漢朝大都是開疆拓土,對內反而提及甚少。
漢是離秦最近的時代,對於秦來說,漢史比起其他朝代的曆史更重要。
連匈奴後代都喊著興複漢室了,你猜人家劉徹拓土攘夷攘的是誰呢!
想起那漢朝總是能出現恰合時宜的皇帝,嬴政羨慕的都要變形了。
這個漢高祖到、底、在、哪?!
……其他暫且先放一放,先與朕探討探討育兒之道否?
……
劉徹這邊也酸著呢。這個車同軌書同文,真是被反複提及,不能否認,這確實是一大政績,但聽著人反複誇,同為皇帝,更何況老是被秦皇漢武的喊著,難免升起比較之心嘛。
後世對統一的執念,他可太理解了。
統一的好處多了去了。舉全國之力,什麽事辦不成啊。
華夏竟然還是人類曆史上統一時間最長的文明,他可沒忘之前細數開國皇帝時後人的調侃。若論統一的朝代,那個頻繁被提及的宋都上不了桌呢。
就這樣了,竟然還能作為統一時間最長的,其他文明怎麽回事啊~
悄咪咪地拉踩一下,劉徹得意的搖頭晃腦。
人家信神,後人信祖宗,身為祖宗的他怎麽能不開心呢,沒得意忘形就不錯了。
還有這個劉淵,真是要笑死他了,也不知冒頓知道他後代這樣推崇漢室,會作何感想,他大漢簡直是贏麻了呀~
想到這,他也不跟嬴政較勁了。不得不承認秦始皇的某些政策,確實是很有用處的。
……
唐,李世民對於河水的決堤次數都有些咋舌。
他知道前人治理洪水的殫精竭慮,但這樣多的決堤次數實在恐怖,他皺了皺眉頭。
古人為了治水簡直費盡心思,比如流傳至今的都江堰,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現在都發揮著作用,老祖宗真是太厲害了。
三國時,在諸葛亮的指導下,在成都的西北部修建了九裏堤,還有最早的防洪法規,章武三年(223年)蜀國的護堤命令:“丞相諸葛令,按九裏堤捍護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築竣,告爾居民,勿許侵占損壞,有犯,治以嚴法,令即遵行”。
到了唐朝,《唐律疏議》也記載了非常詳細的抗洪介紹。
“近河及大水有堤防之處,刺史、縣令以時檢校。若須修理,每秋收訖,量功多少,差人夫修理。若暴雨汛溢損壞堤防交為人患者,先即修營,不拘時限”。
李世民說的“水能載舟,亦可覆舟”,可不僅僅隻是說說而已。
他推出了我國第一部係統的水利法典——《水部式》,其書中也對防汛抗洪做出了具體規定,使這方麵的工作有章可循。
多難興邦,可誰又願意真的麵臨這麽多災難呢。
李世民歎了一口氣。
但後人說的沒錯,華夏向來都是不服輸的,再不聽話,也得給他治的乖乖巧巧的。
還在為之後的天災憂慮,就看到後世把史書形容成記仇小本本,也是哭笑不得。
後人們你們真是懂的(???)
不過那印度把曆史記載在葉子上,他們那時候還沒有紙嗎,所以,不僅是記錄,如何儲存也是個大工程啊。
得看看能不能做出更堅韌,不易腐壞風化的紙……
還有這個王玄策,在後世好像格外受歡迎是怎麽回事,難不成因為是天竺?
王玄策本人其實在曆史上並不出名,他曾作為使臣前往天竺就是印度),而且去過三次以上,在途中寫出了《中天竺國行記》一書,並且將那裏的製糖工藝帶回了唐朝。
不光有文化的傳播,王玄策還帶回了很多寶物,比如說珍珠、象牙塔、佛家舍利子以及佛印等等。
這樣的貢獻也算是傑出了,但是他在唐朝的官職卻很低,先是作為一個小縣令,後來也不過成為了一個朝散大夫而已。
貞觀21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去天竺,作為一個正使對那邊的一位國王表達一下大唐王朝的慰問之情,也拉進一下兩方的關係。
王玄策幾經輾轉到了天竺,長時間的路途跋涉令他身心疲憊。
到了天竺之後,王玄策才發現,自己要拜訪的西拉迪提亞國王已經被謀殺了,國內非常混亂,權臣當道,而且已經波及到了整個天竺,到處都是打仗的人,稍有不慎可能就性命不保。
在慌忙逃命的過程中,王玄策這個來自大唐的使臣,因為勢單力薄,連同他在內的三十個人全部都被抓了起來,並且還是有針對性的抓人。
那時候,天竺國的統治者戒日王已經去世了,在位的阿祖那直接派出了一千餘人,果斷地將王玄策等三十人打入大獄,並且進行了一係列的宗教迫害。
前統治者戒日王的妹妹私下幫助了王玄策以及他的副將逃出了監獄。
一般人這時候可能就會回到大唐去尋求庇護,但王玄策不同,他選擇了北上,去了當時的吐蕃,就是如今的西藏高原,準備借兵打回去。
雖然吐蕃和中原一直不和,但自從大唐的實力強盛之後,吐蕃的領主鬆讚幹布也選擇了和解,就是娶文成公主的那個人。
此時王玄策提出借兵,鬆讚幹布很大可能是會同意的。
借一些兵給他也不是什麽大事,如果王玄策失敗了,牽扯不到自己頭上。
但是如果王玄策等人成功了的話,那麽自己也可以趁機擴張一下國家的領土,百利而無一害。
於是鬆讚幹布揮揮手給了王玄策1200名騎兵部隊,還順便從當時還比較強大的尼泊爾弄來了7000步兵,就這8200名士兵,跟著王玄策殺回了天竺。
王玄策和阿祖那的複仇之戰一觸即發。根據史料記載:“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這就是所謂的“一人滅一國”了。
但是當時的李世民,對於天竺的領土其實並沒有什麽想法,畢竟天高皇帝遠的,不好管理。
而且還有死對頭吐蕃,雖然那時候已經比較和平,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利用天竺做一個緩衝地帶,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而且,當時的印度那邊除了中天竺這個國家之外,還有著很多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如果唐朝隻是吃下了中天竺這個地方,意義不大。
所以王玄策後來的官職也並沒有很高。
不過這個印度在後世那樣有存在感,李世民現在倒是開始有點興趣了。
……
明,朱棣看到天幕又提及了明,一股不祥的預感油然而生。
為什麽提到環境的惡劣還要說一嘴我大明!
天災頻繁,環境惡化,國無寧日,民不聊生???
後人這是在點朕嗎?!
難不成大明的滅亡還與天災有點關係。
這就不好辦了,要是人禍還能想辦法給後世子孫留幾句警戒,天災這可怎麽搞!
心情不好人就坐不住,朱棣現在就有些坐不住。
不然,幹脆聽後人的,去蒙古“做做客”?
反正閑著也是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