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土木堡(完)
字數:9737 加入書籤
第129章 土木堡完)
【正統8月18日,大明王朝的國運,就在這一天,將被決定。
早上朝會正式開始,由暫代皇帝執政的朱祁鈺主持。
這是大明王朝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會,會議的主題是如何處理眼前的諸多問題。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逃,還是戰。
逃就會丟掉半壁江山,戰則可能玉石俱焚。
但令朱祁鈺沒想到的是,這些文武百官上朝後啥也不說,除了哭就是哭,整個朝堂哭成一片。
哭完之後,徐程等人就主張南遷,還說什麽唯有南遷能救大明。
就在大臣們因為南不南遷,吵得不可開交之時,身後聽到一聲怒吼——“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
朱祁鈺直接把負責守衛北京的重任交給於謙。
北京的三大營共18萬人,大半折損在土木堡,於謙便從勤王軍隊中選出10萬青壯,編練成十營軍隊,守衛北京城。
也先攻了幾次北京城,沒攻下來,撤回草原去了。
大明保住了。可惜這對力挽狂瀾的君臣,終究沒有落得一個好下場。】
北京保衛戰)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對明景泰帝朱祁鈺說不要忘了當年宋朝南渡的教訓,然後朱祁鈺就領導明朝軍民進行北京保衛戰,最終擊敗瓦剌軍隊,保住了明朝江山。
然而就在此前三百多年,金兵入侵宋朝的時候,宗澤也寫信給宋高宗趙構說不要忘了當年晉朝南渡的教訓,至於趙構是什麽表現,這我們都知道的。)
趙構:朱祁鈺什麽下場,我什麽下場[看])
朱祁鈺就是太心軟了,才給了朱祁鎮宮變的機會)
他就該在朱祁鎮回來當天,把他帶到太廟門前,以大義之名堂堂正正的用永樂劍一劍戳死朱祁鎮)
他這個皇帝做的是真憋屈啊,要啥沒啥。給自己哥哥收拾爛攤子,結果到頭來自己什麽也落不到)
——————
聽到什麽“唯有南遷能救大明”,朱元璋火都飆到頭頂了,他恨不得衝進去揪著那些人的脖子大喊放屁。
遷什麽遷,他朱重八好不容易驅除韃虜一統中原,這些人安的什麽壞心敢提南遷!!!
給咱衝上去打啊,沒了朱祁鎮這個攪屎棍瞎指揮,他就不信大明還能輸的更難看。
遷個屁南遷,南遷了北方該如何,給咱往前打啊!
……
聽到有人反對,他的心氣才稍微平複,說的好,此人是誰,好樣的!
誰敢提南遷,給咱全鯊嘍。宋朝南遷後什麽模樣,看那宋朝被後世追著罵,這些人還敢讓大明也搞這麽一出,不識好歹的玩意兒!
想到這,朱元璋真是老淚縱橫。
怎麽大明就這樣了呢,竟然變成北京保衛戰,這可是京城啊,他此時都不知道老四遷都北京到底是對還是錯……
幸好還有祁鈺頂著,幸好朱祁鈺不是趙構,這孩子還心軟放過了朱祁鎮。
朱元璋聽著後人說的話,祁鈺這孩子下場好像不太好,一顆心揪在一起,簡直不知如何是好。
朱祁鎮這狗東西,皇帝幹成這樣還敢給老子搞宮變,那些大臣瞎了眼竟然還跟他幹!
難道……嫡長子繼承真的不對嗎,究竟要怎麽做,才能保證大明的皇帝不昏庸呢……
另一個時空,朱瞻基失魂落魄。
他捧在手心的兒子,給大明帶來了這樣的災禍,收拾爛攤子的卻是一直默默無聞的朱祁鈺。
甚至兩人還為了皇位鬥爭,祁鈺的下場不太好。
怎麽會這樣呢,就算再怎麽不重視,那也是他兒子,保護了北京城,在皇帝被俘的情況下收拾殘局,力挽狂瀾的兒子。
他朱瞻基自認英明一世,怎麽偏偏在這種地方看走了眼,錯把魚目當珍珠,險些害的大明國破家亡!!!
一邊是“叫門天子”,一邊是“明景帝”。
朝廷、百姓此刻都在看著天幕,這樣明顯的抉擇,已經容不得他感情用事了……
【為什麽土木堡這一戰會敗得這麽慘?
首先這一仗打的就跟鬧著玩似的,啥也沒經曆過的皇帝稀裏糊塗的帶著20萬人就去打仗了,文臣武將的話他聽不進去,20萬大軍任由一個宦官擺布。
王振因為輕敵搶功,犯了戰爭的第一大忌——冒險主義。
結果發現打不過,逃跑主義的心理又占了上風,剛到前線就撤退,跟旅遊似的。
而在後勤上更是一塌糊塗。準備時間嚴重不足,臨時招募士兵湊人數,又匆忙地發放糧食衣物武器,在士兵不熟悉武器的性能,缺乏隨行後勤保障措施的情況下,火急火燎的就出發了。
行程中後勤保障不力,還沒到戰場糧就斷了,一路上不僅風雨交加,道路泥濘,領導高層也重重矛盾。一會兒命令東奔,一會兒又改道西跑,數十萬大軍來回折騰。
最後安營紮寨還找了塊沒有水的絕地,遠處唯一的水源又被敵人控製。
兵家不該犯的大忌通通犯了個遍。
最開始大軍對於北邊的策略是以攻為守相對主動的,但在土木堡戰敗之後,明軍遭到了北方的威脅,基本處於被動防禦狀態,喪失了主動權。
而武將勳貴集體涼涼,這就導致文官做大。
搞得皇帝隻能賦予太監權力與文官作對,這就又導致某些宦官權力過大,專橫跋扈,作威作福。
百官皆戰戰兢兢,隻能為宦官馬首是瞻。
……
回想起曾經四麵出擊的大明王朝,何等意氣風發,卻在國運轉折的關鍵時期遭遇失敗,別說恢複漢唐榮耀了,連繼承元朝在東亞秩序的位置也愈發艱難。】
進攻就是最大的防守)
縱觀曆史,大軍團能被全軍覆沒的都是內部原因)
明朝開始宋朝化)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靠人力和蓄力維持生產的補給,容錯率很小)
堡宗沒死是他的運氣,是所有人的不幸)
朱祁鎮最不要臉的是明朝主力精銳被他一夜消耗殆盡,回來了還要搶皇位,一頭撞死算了)
評論區
網友a:土木堡之戰到底有多慘,可能有些人不懂。
我這裏做個比喻,就相當於上一屆世界杯冠軍,在這次世界杯比賽初選時,被中國男足3比0絕殺。
網友b:明朝開國使用紙幣,但是不注意紙幣發行量,想遠征就濫發紙幣,從民間收割財富,所以才能支撐洪武和永樂時期的遠征。
到了仁宣時期,過度濫發紙幣,明朝的紙幣已經在事實上被廢止了,民間重新使用銅錢和白銀,沒有辦法再和從前一樣籌錢,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持進行遠征。
根本不是死於安樂,而是前人將國家發展的潛力透支的差不多了。
網友c:戰爭從來都是政治的延續,土木堡大家能看到的東西其實有很多。
1、朱祁鎮確實個廢物
2、朱祁鎮比他爹還寵信太監,導致有些太監已經過於幹涉部隊朝政的運行。
3、他爹朱瞻基死的早,當時縮防線,給了也先發育的機會,也讓北邊好多人已經玩忽職守了。
4、還是他爹死的早,導致了少年登基,後宮幹政,文官蠶食政權,大明內部也是各種政治鬥爭,所以堡宗急需一場大勝立威,可惜他對自己太過自信。
5、孫太後,懂得都懂。
6、驕兵傲將,朱元璋開始到堡宗,對北方一直是贏多輸少,也先又一直裝孫子,所以功勳集團已經開始麻木大意了。
7、就是合作溝通問題。
朱祁鎮這一路“遊玩”,時間可不短,前後方的溝通是個人都看得出有問題。
回複
如果他死在土木堡裏,那頂多算個普通的昏君,把大明積攢下來的家底敗了大半,但也沒到曆朝曆代排名倒數的程度。
可惜他沒死,被當成人質去叫門,還回來搶弟弟的皇位,又殺了當時最大的功臣於謙。
這些事加在一起,直接把他拉到宋徽宗之類的層次,又蠢又壞,打仗不行,宮鬥一流)
網友d:為什麽說土木堡一戰把明朝的武勳集團全給送了,之後明朝皇帝隻能用宦官來和文官集團打擂台?
武勳大部分隻是自己戰死,他們的子孫大部分還在北京,之後也大多繼承了爵位,為什麽不能接著提拔重用呢?
回複
造成這個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後來的武將說話沒底氣了。
在沒有功績的情況下,爵位再高說的話也是屁,老一輩實力派全滅了之後,新頂上來的就徹底沒了話語權。
而文官集團隻要不讓武將去打——比如遇事就主和 給錢,武將們壓根就沒有建功的機會。
況且土木堡之後開了明朝文官管軍隊的頭。
後麵的文官集團若是碰到了不得不打的情況,就可以讓一個文官頂著最高的頭銜去帶著武將打,打贏了文官也有功,打輸了砍的就是武將。)
個人理解,權利不能簡單繼承。
皇帝是可以繼續培養武勳集團,但是大規模的無功封賞會被文臣阻攔。
時間長了武將的權利就很容易被文臣拿去,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五軍都督府)
土木堡之變裏的勳貴第一代都是從死人堆裏跟著朱棣殺出來的。
他們掌控五軍都督府,皇帝掌控他們,從而控製軍隊。
土木堡之變後兵部掌控軍隊,而掌控兵部的是文官,這就是說從現在開始軍權從皇帝一家獨掌變成了皇帝和文官們共享了。)
網友e:“在半個世紀的和平之後,他們哪裏知道什麽是戰爭。
戰爭已變成光榮與浪漫的傳說,變成了書裏的故事和博物館中的畫作,裏麵盡是衣著華麗的英勇騎兵,在戰場上迅疾如風。
他們以為戰爭是一場慷慨豪邁的冒險,是一次美妙刺激的經曆,所以他們才歡呼雀躍著坐上開赴前線的列車。”——茨威格
年輕的天子以為戰爭是場遊戲,代價是曆史的巨變。
——————
天幕下的武將們心有餘悸,看過這麽多離譜的戰役,他們人都麻了。
每場都逃不過掌權者的煞筆操作,由此證明,擁有一個好領導,有多麽重要啊!!!
一些將軍趁機教育自己的小輩和下屬,好好聽聽後世對這場戰爭的總結。
冒險主義,逃跑主義,後勤準備問題還有安營紮寨地點……條條都簡單明了,最最重要的是,戰爭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千萬不可當做兒戲!
看後人怎麽形容這土木堡之戰的,都不惜用後世的痛點男足來描述了。這男足是得有多爛啊後人這種時候還不忘嘲諷……
朱元璋不可置信,這還和濫發紙幣有關係了?!
他一直對自己的大明寶鈔沾沾自得,結果後人說這是將國家發展潛力透支,為何發行紙幣竟然還會透支什麽潛力?!
朱元璋神思不屬,紙幣發行量,這意思是說他發的太多了,導致泛濫了,這是從民間收割財富。
後來收不到錢了,所以大明就不行了……
怎麽會,他一直以為大明寶鈔是個頂頂英明的決定,竟然還有這樣一層因素。
朱元璋眉頭緊鎖,那該如何是好,現在阻止應該是來得及的吧,遠征是要錢的,看來大明如今還是得賺錢。
這錢到底該怎麽賺,才能不透支大明潛力,老朱覺得,天幕過後必須來一場朝會專門探討一下。
當然他更希望後人能直接給他一個答案抄,這顯然不現實,也不能全指望天幕。
所以朱元璋還是覺得先開個朝會探討一下,把今天所有天幕講過的點都詳細理一理。
至於由土木堡引申出的那些問題。
朱元璋冷笑,文官還想獨大?後代子孫還敢縮邊?太監敢幹涉朝政?
看來是我老朱太仁慈了,一個個才敢有熊心豹子膽做這些小動作,非得逼咱出重手才能消停是吧!
……
永樂朝,朱棣好氣,但是打不到罪魁禍首,他隻能無能狂怒。
不對,他好聖孫在,這下不是好聖孫了,看看他生了個什麽玩意兒出來!
死的早,他這好聖孫究竟是死的多早,導致少年登基後宮幹政,孫太後又是哪個!
這孫子還敢給他縮防線,好好好,老子辛辛苦苦數次親征漠北,你們給老子玩縮防線!
朱棣怒了一陣,突然有些泄氣。
打仗花錢啊。
的沒錯,每一次打仗,得做充足的準備,糧草兵馬民力,勞師動眾,難道他真的打的太頻繁了?
驕兵傲將,因為贏的多,就麻木大意了嗎。
“半個世紀的和平之後,他們以為戰爭是一場慷慨豪邁的冒險,是一次美妙刺激的經曆。”
朱祁鎮就是這樣想的吧,他以為大明永遠戰無不勝嗎,他怎麽不看看他的祖輩為了北邊耗費了多少心血,朱棣冷笑。
他老了,身體不如以往,大明還需要他的子孫繼續撐下去,可他是他,子孫是子孫,並不是所有人想得都一樣。
朱棣想解決北邊的禍患,但國內的治理也很重要,民心是一定要安撫的。
朱高熾是怎麽想的呢,朱瞻基又是怎麽想的呢?
或許,他真得找個時間和兒子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
李世民搖頭,行軍打仗豈能當做兒戲,這宋朝的徽欽二帝和明朝的朱祁鎮簡直是兩個極端。
要麽怎麽都不打,要麽非得禦駕親征,可惜後麵皇帝的選擇不同,兩個朝代的結果也不同。
這個朱祁鈺敢頂住壓力絕不南遷,就能看出區別了。哪怕後來朱祁鎮複辟,可曆史終究是為朱祁鈺正名了。
驕兵必敗啊……
李世民聽著後世對明朝文武失衡的分析,若有所思。
文官竟然猖狂到如此地步,這不正像是如今的世家。甚至明朝皇帝為了對抗,重用宦官……
他想起了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之亂。
為了牽製外戚,漢末皇帝也選擇重用宦官。
漢少帝在位期間,十常侍與外戚何太後爭權奪利,導致朝廷內外矛盾重重。
將軍何進為了削弱宦官勢力,密謀誅殺十常侍。然而,計劃泄露,何進被十常侍先下手為強,被迫自殺。
隨後,袁紹等人率兵攻入洛陽,大肆屠殺宦官,史稱“十常侍之亂”。
此後,東漢陷入了更加混亂的局麵。各地軍閥紛紛割據,互相征伐,民生疾苦。
到了明朝,莫不是宦官與文官之爭了。
想起大唐的那些世家,李世民皺眉。
不論如何,一方權力過大,不管是哪一方,朝堂定會失衡。
不論是世家、宦官、文官,武將亦是需要製衡的。
安史之亂不就是從朝廷失衡開始的。
……
李世民在為後世朝代感歎,殊不知,宦官權力最大的朝代,就是他的大唐。
唐中期以後,皇權旁落,地方上是藩鎮割據,中央就是宦官弄權。
唐朝的宦官被賦予禁軍權利,皇帝甚至由宦官來擁立,李輔國就曾經擁立唐代宗李豫,也是唐代第一個大宦官。
李輔國之後,唐朝又出現了程元振、魚朝恩等隻手遮天的大宦官,他們將權力滲透到軍事、政治、經濟等每一個角落,立皇帝、殺皇帝都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