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精神

字數:7203   加入書籤

A+A-




    第144章 精神
    【久經官場摧殘的辛棄疾,轉眼間就40多歲了。
    丟了工作的他回到了江西的家中涇陽,但是連他自己也沒想到的是,身為全能選手的自己,竟然開啟了詞人技能欄。
    不僅會寫詞,而且寫的還很可以——
    於是,在江西園林生活的18年間,辛棄疾將能用的技能點全部點到了文學上麵。
    早年在官場受到的排擠,以及北伐始終不得誌的抑鬱,被他宣泄在了紙墨上……
    比如“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啥也不愁,為了寫點東西還非要強行說愁。如今懂了愁,卻不知說什麽了,隻能說天氣真是涼快……
    各種感歎背後,是辛棄疾想為國效力,卻效力無門的無奈。
    畢竟雖說這段時期他終日遊山玩水,以筆會友,以墨為伍,但北伐大誌仍舊在心中揮之不去,此起彼伏。
    甚至做夢都是“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沙場秋點兵”。
    可回歸現實,卻隻能終日在這深山老林,故有滿腔抱負,卻也沒有賞識他的伯樂。
    盡管“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生活平靜而美好,可這一切卻並非他想要。
    因為辛棄疾心中誓要收複大宋河山的壯誌,從未泯滅。
    辛棄疾會拉上跟自己誌同道合的好友,在自家小屋沒日沒夜的商討北伐大計。
    可辛棄疾並不知道,這可能是上天留給他的最後一絲念想了。
    因為心係國家的老友們,紛紛走在了他前麵。
    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相繼倒塌,再看看自己的頭上,也早已是滿頭的白發,不堪重負的辛棄疾哭成了淚人。
    年少時的意氣風發和戎馬壯誌,在此刻,也隻在心底最深處留存。】
    詞中之龍,一詞出百詞窮)
    把自己寫成了南宋詞宗)
    文官裏最能打的,武將裏最有文化的)
    寫的太好了,愁啊)
    可憐白發生)
    他已經贏得身後名了)
    【就在辛棄疾自己都幾乎快要忘記北伐之事時,朝廷終於傳來了,讓他心心念念已久的北伐消息。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冑啟用主戰派人士,得知消息的辛棄疾,內心如滔滔江水,熱血再度翻湧而起。
    雖然此時的他已經60有餘,但若民族需要,他仍可上陣殺敵。
    於是64歲的辛棄疾,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1204年,辛棄疾覲見宋寧宗,認為金國“必亂必亡”。
    可命運又一次給他開了一個玩笑,朝廷的北伐隻是個噱頭,讓他任職也隻是個擺設。
    不過是想用辛棄疾的威名嚇退來勢洶洶的金兵。安排給他的浙東安撫使,看似重要,卻也隻是虛職。
    於是辛棄疾隻能看著主帥行軍魯莽,我軍節節敗……
    被命運捉弄了一輩子的辛棄疾,眼看希望再次變成了絕望,他登上北固亭,感歎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於是寫下了千古絕唱——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垂死病中驚坐起)
    強如辛幼安也差點被江浙兵活活氣死)
    他的所有判斷都是對的,包括預測金國滅亡的時間)
    淚目)
    有點心疼他了)
    【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旨。
    這一次他真的倒下了,辛棄疾病重,臥床不起,隻得上奏請辭。
    同年九月初十,辛棄疾仙逝。
    他“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宏大誌向,最終也隻能化為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孤芳自賞。
    ……
    之所以將辛棄疾比作最強打工人,並不是因為辛棄疾幫助皇帝完成了多少業績,也不是因為他各行業精通的多才多藝。
    而是他不論受到怎樣的排擠,哪怕全世界都將他拋棄,都會不忘初心的堅持自己。
    給朝廷打一輩子工不難,可給自己打一輩子工,並不容易。
    因為即便時代承認了他的想法可行,可命運卻也始終是——下次一定。
    而對於辛棄疾而言,事業虐他千百遍,他待事業如初戀,他的事業不是利祿與功名,亦不僅僅是沙場秋點兵。
    他的事業是精忠報國,是國家的複興和統一。
    辛棄疾這一生,他手摘過烽火燎原的狼煙,腳踩過鳥蟲歡愉的農田。
    盡管夢想坎坷崎嶇,盡管人生顛簸多變,即便全世界都在排擠自己,卻也忘不了最初的執念。
    ……
    國非國,家非家,男兒不誌強,何以是天下?】
    評論區
    網友a: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
    所以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梁衡 《把欄杆拍遍》
    網友b:宋朝是一個傳奇的時代,硬生生將一位將軍逼成了傳奇詞人
    回複
    學文救不了大宋,學武也救不了大宋,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是不世出的全才。作為軍事家的他不得其時,卻造就了南宋詞壇一座高峰。是詞壇之大幸,南宋之大悲。)
    “辛棄疾知大義而歸宋。古之君子,出處不齊,同歸於是而已。”——元朝著名救火大隊長脫脫對稼軒的評價。)
    冠軍侯背後有漢武帝,辛棄疾背後有誰?辛棄疾對它們來說始終是個“北人”,這是何其的悲哀。)
    網友c:年少時的幼安何等雄姿勃發,看他以五十人入敵營生擒叛徒。“壯聲英慨,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歎息”。
    那個意氣風發的少年披星戴月向未曾謀麵的祖國趕去,不知道他會不會躊躇滿誌地預想自己以後的人生……
    那時的他大概怎麽也想不到吧,他漫長的餘生中留下來最多的,不是累累戰功,而是懷才不遇的詩文……
    是“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是“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是“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取東家種樹書”
    是“甚矣吾衰矣,歎平生交遊零落,隻今餘幾”
    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是“老來情味減,對別就,怯流年”
    是“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隻依然”……
    可是哪怕到死前最後一刻,他心心念念的還是北伐,還是“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裏江山”
    網友d:每當神州陸沉,總有那麽些人高呼著統一統一,直到血淚骨茬燃盡戰火,直到盛世重開青山忠骨,直到悲憤欲絕身死難眠。
    他們的血淚,便是曆史的悲歌,是這片故土的魂魄,是這裏的精神。
    ——————
    所有人皆神色動容。這片大地分分合合,又有多少個這樣的人物,不忘心中誌氣,一心為家國的複起。
    嶽飛韓世忠等人皆眼眶濕潤,同為宋人,且是武將,他們對辛棄疾的北伐之心再感同身受不過。
    為何是這樣的結局呢,大宋……終其一朝,始終無法收複失地嗎……
    不!如今早已產生了變數,未來有許多可能,大宋不能退,隻有不斷往前,才有更多希望……
    他們振作起來,要盡快鼓舞士氣,不能讓天幕影響將士們的心情。
    ……
    南宋,許多人皆沉默了。
    他們心中複雜。對於歸正人,一些南人心底始終是看不起的。
    “歸正人”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種蔑稱。甚至南宋朝廷一部分人並不讚成對“歸正人”委以重任。他們受到歧視,被認為懷疑有異心。
    到了後來,這種歧視愈演愈烈。南宋朝廷規定,歸正官員,隻允許添差某官職,而不厘務差遣,即隻給一個閑散的官職而並無實權。
    他們像宋立國以來猜忌武將那樣猜忌“歸正人”。
    這種搖擺不定的政策,引發大量歸正人的不滿,這種不滿從孝宗朝開始發酵,到後來越發嚴重,使南宋不斷的失去北地民心。
    這不僅斷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為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團結才是根本,人心散了,王朝也就行將就木了。
    不少人心中慚愧,身為歸正人,此人卻始終忠於大宋,哪怕出生於淪陷地區,也不忘大宋,甚至比朝廷還要堅定決心北伐。
    相比之下,他們對於歸正人的輕慢顯得尤為諷刺可笑。
    ……
    明,朱元璋搖頭,對身邊的兒子們感歎道:“辛棄疾也是倔,既然南宋朝廷如此腐朽,何不幹脆反了他!
    天天指望著宋皇,還不如自己上,靠別人不如靠自己,咱都懂這個道理。”
    朱標笑了笑:“若他真的反,那就不是辛棄疾了。”
    ……
    漢,霍去病遺憾的歎了口氣。
    沒想到此人竟然是這樣的結局。
    說不好吧,他一生也得到許多成就,留名後世。說好吧,他又終達不成心中所願。
    是得有多愁啊,醉裏都要挑燈看劍,夢中都是鐵馬兵戈。
    把一個將士逼成這樣,霍去病對那宋朝簡直是心有餘悸。
    真是太可怕了,太離譜了,要叫人寒心酸鼻,張口結舌。
    這朝代簡直不是武將能呆的,忌憚這忌憚那的,朝廷又是反複無常,得埋沒多少兵將啊!
    霍去病本來沒覺得什麽,現在看劉徹的眼神都閃著光。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之下,能在陛下手下幹活簡直是太好了!
    起碼他不用非得喝酒做夢才能揮劍策馬,起碼身邊都是並肩作戰的戰士,漢人還算團結……
    劉徹當然能感受到霍去病灼熱的目光,他麵上不顯,嘴角卻微微上揚,心中暗爽。
    現在知道朕有多英明了吧。
    可惜辛棄疾不是生在大漢。這個宋朝怎麽回事,都千百年過去了,前麵這麽多個皇朝帝王,都學不好如何為君,真是糟蹋人才!
    唐宋如此多能將,真是令人眼紅。雖然劉徹已經有了衛青霍去病,但他仍不滿足。
    若他們老了呢,之後的漢室該怎麽辦,還是得多多培養一些優秀將領。
    ……
    唐,李世民若有所思。
    為何宋朝對武將這樣提防,宋太祖是武將上位,但李唐的上位,好像也不是那麽光彩……
    想起阿耶,李世民咳嗽幾聲掩飾尷尬。
    唐末的亂世究竟有多淒慘,才會令那宋朝如此害怕,李世民眼神微暗。
    過藩鎮割據,藩鎮擁兵自重,不受中央管控……大唐是否該對藩鎮將領多加約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