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要想富先修路!打架也是一樣的!
字數:3812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水泥的試製成功,顯然讓一整天朱高煜的心情都非常好。
第二天的朝會上,朱高煜都是笑著的。
眼見著一眾朝臣說完了日常事務以及地方緊急事務以後,說起了自己的打算。
“諸位,我打算在大明境內修建幾條直道,溝通南北、橫貫東西。”
“我大明幅員遼闊、疆域廣大,若沒有直道相連,恐怕十年、百年後,依舊跟大明朝廷離心離德。”
“更不用提當地的物產明明可以在異地賣出高價,卻因為道險路阻隻能在當地賤賣。”
“這些都是我決心要修建的直道的理由!”
“所以,大家議一議吧,怎麽修,從哪兒開始修,都說說吧!”
朱高煜這話一出,整個朝堂頓時就炸鍋了。
一眾朝臣此時滿心的苦澀。
娘咧,咱們這位太孫殿下是真能折騰啊。
這才監國多久啊,折騰出多少日子了?
他們現在隨便數了數,朱允炆造反、遠征東瀛、北征、稅務院建立、監察院建立、清丈土地、一條鞭法……
好家夥,這位太孫殿下是一天都沒閑著啊,不是在折騰就是在琢磨著折騰的路上。
可這次不一樣了啊,這折騰的太大了啊。
“殿下,還望三思啊!直道的好處,臣等其實都知道,臣等何嚐不希望家鄉父老能有一條好路走?可實在是這直道耗費太過恐怖了!”
“沒錯殿下,曆朝曆代為何隻有秦朝成功修建過直道,其他朝代都隻是修修補補,主要原因就是耗費太狠了!”
“殿下,臣看過古籍,秦朝時的直道,那可是連墊路的沙土都要反複炒熟以後才能使用,工藝極其的複雜,光是這工藝咱們現在就沒有啊!”
……
一眾朝臣沒有絲毫猶豫,幾乎朱高煜剛剛提出修建直道的想法以後,立馬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他們其實也是慢慢磨合之後弄明白了,這位監國太孫其實是聽得進意見的,也不會玩什麽因言獲罪的勾當。
但你得言之有物,不能想著什麽說什麽,更不能弄些不著四六的“子曰”“書中有雲”之類的屁話。
所以,朱高煜的朝堂上也越來越熱鬧了。
畢竟,誰不想再朱高煜這位命中注定的“今上”麵前露露臉呢。
朱高煜也確實挺得很認真,他其實還蠻喜歡眼下這種氛圍的。
有事就說事,直接了當的說出意見和問題,能處理的就當場處理,能答複的就當場答複,這不比以前彎彎繞繞的要有效率得多?
就好比今天,要不是這幫子沒事兒就把古籍當小說看的官員開口,他哪裏會知道大秦時修建一個直道裏麵居然還有這麽多講究?
沙土炒製?
這裏麵到底是個什麽原理?
最終的效果他倒是知道,秦直道可不是僅僅在秦朝有用,可以說一直到如今大明了,還有部分路段的秦直道填填補補就能用。
甚至好些官道其實就是在原本的秦直道上拓寬而來的。
眼見著朱高煜既沒有出言打斷,也沒有收回之前要修建直道的旨意,一眾朝臣們愈發的激動了。
而一些之前還在觀望的大佬們,也終於開始下場了。
這不,戶部尚書趙彬就當先站了出來。
“殿下,臣有本奏,戶部得殿下支持,於東瀛得了一筆浮財,稅務院的商稅開征也確實一改戶部往日裏拮據的場麵。”
“可臣還是得實話實說,若是要戶部支撐起在全國修建直道這等驚世駭俗的工程,戶部力有不逮!”
“畢竟現有的國庫存銀每一筆都是有去路的,每年的官員俸祿、各地營造還有應急用的賑災款,這都是需要戶部一筆筆核算的。”
“臣懇請殿下收回成命,待戶部再寬裕一些後,再行此事!”
大佬就是大佬,勸諫的就是不一樣。
他沒說修直道不好,而是明確說了,眼下錢不夠,你晚點修去唄。
其實這話還一個意思,你若是能跟藍玉在東瀛幹的那樣,再弄到一大筆意料之外的進賬,那你愛怎麽修怎麽修,戶部絕不阻攔。
其他朝臣,眼見著連戶部的部堂都下場了,那還有什麽好猶豫的,趕緊上啊,不然風頭都讓大佬們出了。
“殿下,此等工程勞民傷財啊!”
“殿下想想當年的隋煬帝,他好大喜功之下修建的大運河,如今咱們都還在用,可實際上呢,硬生生把隋朝的老底子都砸進去了啊!”
“殿下,咱們慢慢來不要緊的,何必動輒弄出這等大工程呢?”
好家夥,隋煬帝的舉例一出來,朝堂之上更加熱鬧了。
朝堂之上永遠不缺拍皇帝馬屁的,那麽如今皇帝不在,朱高煜堂而皇之的坐在了龍椅上,想拍拍他的馬屁的自然多的是。
這不,僅僅是用隋煬帝舉了個例子而已,一群人就蹦了出來了。
一部分朝臣開口就是請奏治這個舉隋煬帝例子的朝臣大不敬之罪,此乃不把殿下放在眼裏,實在是無禮至極。
而另一部分朝臣則理直氣壯的站出來說不能因言獲罪,同時轉過頭來勸諫朱高煜。
畢竟隋煬帝的例子真就在那兒擺著呢。
京杭大運河,可以說是福澤中原文明千年的好事兒,但唯獨對隋朝不是說很忙好事。
隋文帝積攢下來的家底,被隋煬帝就這麽糟蹋了個幹幹淨淨。
原本欣欣向榮的一個大好王朝,居然就這麽二世而亡了,這教訓難道還不夠慘烈?
所以,殿下千萬不要做這麽龐大的工程啊。
甚至這幫子朝臣當中真心勸諫的那批,還說起了就在眼前的事兒。
元末的時候,固然早就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了,可真正的導火索不還是因為修治黃河嘛。
壓根沒有做好計劃,寄希望於畢其功於一役,過於勞民傷財之下,最終逼得百姓實在忍不住了,於是遍地烽火,元朝也最終走向了滅亡。
這等教訓,就在眼前啊,甚至朝中有不少人還是當時的親曆者,是真的見識過那等慘狀的,大明為何還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