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修路,修路!
字數:4474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朱高煜對安南的一些列規劃,順利的實施了下去。
掛著大明龍旗的鐵甲戰船,早已完成了從金陵到安南的探路。
順利返航之後,沒修整多久。
等吏部將調派安南的官吏人員選好,就再次出發,往安南而去。
這一次,船隊上帶著數百上千的大明官吏,還有的家眷親屬,奴仆護衛。
一路煊赫無比,要大肆開發治理安南。
在朱高煜的鼓勵和帶動下,不少民間商人,聽說安南的富裕後,紛紛自發購買船隻,或是與人合夥,一起跟在鐵甲戰船之後,往安南而去。
“朝廷在安南大捷,已經征服了整個安南。聽說大軍帶回了的黃金寶石,就足足有數十萬兩!”
“還有各種珍貴的木材香料,都是價值千金的好東西!”
“朝廷在前麵吃肉,我們跟在後麵喝點湯,總是可以的吧!”
“皇太孫殿下還特地下旨鼓勵我們,開發海上航運,聽說以後要將安南的糧食貿易,都委托給我們,這可以一筆長久的大生意啊!”
“誰要是搭上這條線,下半輩子的富貴,就不用愁了!”
自古漕運,都是百萬漕工衣食所係。
整個安南的糧食貿易,不知能夠養活度少人。
商人們紛紛看中其中的利益,開始在海運上大力投入。
朱高煜倡導的大航海,終於有了一點眉目。
……
大明對海外南洋的開拓經營,逐步走上正軌。
而國內的發展,也沒有停下。
若問朱高煜,提高大明整體國力,帶動全國發展最重要的是什麽,那答案隻有一個。
“修路!”
“修路!”
“還是修路!”
禦書房中,朱高煜對著工部尚書,在地圖上比比劃劃。
“大明的官道,水平實在太差了,完全不能看!”
“我問你,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從合肥到洛陽,要花多久?”
正所謂南船北馬。
大明定都金陵,靠著長江,水運交通無比發達。
兩湖兩廣,蘇杭江南,都可以水路直達,異常方便。
即便是長江北麵的合肥,經過巢湖淮水,也比較好走。
但從合肥往北,整個中原大地,山東河北,關中幽燕等地,就隻能靠陸地上的道路了。
從合肥到洛陽的距離,是從金陵到杭州的兩倍。
但兩地的公文來往,人員交通,所花的時間卻是五倍十倍!
朱高煜早就忍受不了這種慢悠悠的交通狀況了,這導致大明對北方中原的掌控,比南方低多了。
曆史上朱棣登基後,遷都燕京,除了防備北方草原的蠻夷,也是為了方便掌控廣闊的中原大地。
朱高煜當然沒有遷都的意思,金陵住著可比幹旱少雨,沙塵漫天的燕京舒服多了!
為了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為了更好發展大明,修路,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一件事。
“工部尚書,水泥的生產規模,已經上來了。”
“我準備先實驗性的修建一條道路,就先從金陵城對麵的浦口渡出發,修道滁州!”
“這既是為了檢驗技術,也是為了培養工人,積累經驗。”
“這條路,就交給你工部負責,我要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路修好,你可能做到?”
不錯!
朱高煜已經做好了準備,要開始在大明修建第一天水泥路了。
而這個重任,毫無疑問的落到了工部身上。
工部尚書已經看過關於水泥路的資料,頓時滿心振奮,大聲應諾。
“殿下放心!”
“臣會親自關注,派出工部最好的工匠人才,盡快完成道路的建設,一定不會讓殿下失望!”
修建大明曆史上的第一條水泥路,這可以足以青史留名的大事,怎能不然工部尚書激動?
他接到朱高煜的旨意後,立刻返回工部,開始安排起來。
很快。
大批物資和人手,從各地官倉調集過來。
還有一輛又一輛裝著沉重貨物的馬車,也往工地趕來。
封建王朝修建道路城池等工程,慣例是直接征發民夫,讓百姓們自帶幹糧,來無償為公家幹活。
稱之為徭役,也是賦稅的一種。
朱高煜當然不會這麽做,這不僅會打擊工人的積極性,還會對民間造成極大的負擔。
曆史上秦皇漢武,乃至隋煬帝楊廣,被人批評大興土木,折騰得民不聊生,便是因為征伐民夫徭役過分。
畢竟。
按照他的計劃,以後要修建的各種工程和奇觀,比之秦始皇楊廣等人,隻多不少!
若是全部征發徭役,大明百姓可經不起這麽折騰。
所以,這次修路,隻是從附近的城鎮村莊,適當的征發當地青壯。
不僅不需要他們自帶糧食,工地上有的是飯食,足以讓所有人吃飽。
並且,每天幹完活,還會發下一罐子鹹菜,當做福利。
百姓們被征發徭役,本來是滿心不願,但當管理修路的官員,將鹹菜下發到每個人手中,並告訴他們每天都有,還可以帶回去的時候,頓時引起一陣歡呼。
“太好了!”
“皇太孫殿下,待我們太好了!”
“出徭役不僅飯食,每天還給一罐子鹹菜,帶回家都可以當半個月的鹽來吃了!”
工人們對朱高煜的政策,很是感激。
大明如今,還是男耕女織的社會。除了鹽巴和鐵器,絕大部分日常所需,都是自給自足。
百姓家裏最大的開銷,就是購買鹽巴了。
自給自足,也意味著很好有交易,百姓們弄點錢很不容易,不是低價賤賣糧食,就是那養了三年的老母雞和雞蛋去換。
所以,大明的百姓如今盡管糧食夠吃了,但吃鹽卻還是極為節省。
而工地下發的一罐子鹹菜,都是上好食鹽醃製,一罐子鹹菜,起碼有三兩鹽巴,對百姓們來說,價值不菲。
其實。
朱高煜不是沒有考慮過,直接發工錢,讓所有參與修路工程的百姓,都領一份工錢。
大明如今國庫充盈,是絕對發得起的。
但這個想法,最終還是被他否定了。
無他。
大明太大了!
南北縱橫千裏,發展十分不均衡,各地差距極大。
這邊徭役直接發工錢,其他地方征發徭役,容易引起更大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