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東唐府的興旺
字數:4123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朱棣定下政策,盡力讓東唐州的土著,可以融入大明,成為治下的一份子,增加人口。
而對於大明移民百姓,就更好了。
在初步站穩跟腳之後,逐步放有探索之心的百姓,出去開拓更多東西。
“來人,傳令下去,頒布開荒令,給所有百姓自由開荒的許可!”
“鼓勵百姓們,繼續對位開拓!”
朱棣擬定好政令,下發到每一個大明百姓手裏。
所謂的開荒令,救贖鼓勵 百姓去外麵探索各種礦產資源的情報,並加以開發利用。
不論你發現大片適合耕種的土地,還是礦產資源,乃至山林中的藥材野獸。
隻要有本事能夠開發出來,都屬於你自己!
不論找到什麽,都有機會發財。這就大大的激發了移民們開拓荒野的熱情。
然後在東唐府,開展經濟流通活動。
東唐府,即是大明在東唐州第一個落腳之地,第一個建城之所。
朱棣將這裏,暫定為東唐州的首府,統領東唐州的一切。
在城池建好之後,便在其中新建的廣闊的商業區,作為交易的坊市。
移民們獲得的牲畜,藥材等等都可以到東唐府賣錢。
而百姓獲得金錢之後,可以在東唐府低價購買各種農耕器具,食物、棉布等等物資。
同時允許部落裏的人用手裏的各種資源,換取東唐府的食物、商品或者是直接兌換成金銀。
部落裏的原土著居民,也可以用金銀來直接購買所需物資。
總之,就是要用東唐府的金鷹貨幣,和貿易商品,來籠絡,融合土著人。
東唐州的土著,不過是部落文明階段的野人,哪裏見過大明的種種精美商品?
他們拿到精美的錢幣之後,立刻愛不釋手,將其當做寶貝。
而得知這種錢幣,能夠在東唐府換來無數中好東西,就更加驚喜了。
他們紛紛從山林裏走出來,帶著野獸獵物,動物皮毛,各種藥材,來換取金銀。
各種資源換完了,還想要怎麽辦?
那就來幫大明百姓做工!
不論是幫忙開荒種地,還是領路探索,亦或是伐木開礦,隻要你有一身力氣,願意賣力,就可以從大明這裏換來吃不完的食物,堅固的住所,精美的衣服……
若是願意主動學習大明的語言,工錢的價格還更高!
若有誰能夠做到,用大明語言與人正常交流溝通,立刻就高人一等,可以成為統領無數土著工人的工頭。
這些工頭,掌握種種資源的分配,和雙方溝通調節,地位甚至不比部落長老差!
這就讓無數聰明而有野心的土著人,更加願意主動學習大明語言,投身東唐府了。
總之。
利用種種方法,朱棣主動引導土著人,為東唐府出人出力,並逐漸成為東唐府的一份子。
沒過多久,土著人已經基本成為東唐府的主要勞動力,大明移民則紛紛成為地主莊園主,礦山之主和伐木場之主。
他們出人頭地,發家致富的夢想,基本得到實現。
朱棣見在自己一手領導之下,東唐府日漸興旺,不由很是激動,心中滿滿的成就感。
當然。
他並沒有因此自滿,而是虛心納諫,對麾下所有人提出的意見建議,都用心聽曲。
這不,一個天工學院的代表,就來向朱棣進言。
“燕王殿下!”
“接納土著人成為底層工人之後,我們已經不太缺勞力了,不過,各種技術人才,卻一直都不夠用!”
“不論是精通種田,能夠辨識氣候的人,還是開礦伐木,各種建造……”
“凡是需要工匠出麵的地方,都極為缺人!”
“殿下,臣建議在東唐府學習大明,也開設幾座天工學院,教授大明移民,各種工匠技術,讓他們成為新的工匠!”
簡單來說,就是有了大量土著人加入之後,東唐府缺的已經不是底層勞動力,而是技術人才!
東唐府一切都是從新開始,需要建設的地方簡直無窮無盡,對工匠等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遠比大明本土大得多。
乘船帶來的公家率和天工學院學生,早就不夠用了。
若不自己培養,一定會極大的影響東唐府的發展。
朱棣聽明白這些後,立即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當即點頭答應。
“好!”
“這個建議極為合理,算你立功了!”
“本王即刻調集人手物資,建設天工學院,就由你來做第一任院長!”
“還有什麽需求,盡管講來!”
有功必賞,進言有用,也是大功。
得到讚賞之後,此人頓時大為興奮,又說了很多有用的建議,供朱棣參考。
朱棣接受天工學院代表的建議,在東唐也開設天工學院,並采取開放教學的模式,所有人都可以到學院來進行學習,並免費發放教材。
同時。
他還決定鼓勵部落裏的孩童,學習大明的文字。
目的在於讓大明的文化,覆蓋掉原有的各部落文明,統一他們的文字和語言,便於管理。
畢竟他們每個部落的語言文與都不一樣。
隻有全部學習大明的語言文化,將來長大了,才能夠徹底融入大明,真正成為大明子民!
除了這個,朱棣對各種工坊的建設,也沒有停下半步。
他投入了大量的人手修建了煉鐵作坊,在他的親自監督下,大煉鋼鐵。
這煉鐵作坊,建在鐵礦山的山腳下平緩地帶,作坊之內,是一片龐大的機械設備,都是由工匠們打造而成。
采用了天工學院出品的最高科技,已經不再是鄉村土作坊,小打小鬧了。
從規模,功力,到冶煉技術等方方麵麵,都進行了巨大升級。
更是在附近的一條河流,新建水壩,憑借水流的流動,帶動水車旋轉,為煉鐵作坊動力。
除此之外動力的的還有幾個大風車,吱呀呀的轉個不停。
而熔煉鋼鐵的高爐,更是無比巨大,一爐就可以煉出幾千斤鐵料。
可以說,東唐府的這座煉鐵作坊,已經擺脫了土法煉鐵,逐步走向工業化、機械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