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一億兩黃金
字數:4492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朱高煜直接拿出蒙古人的四大金帳汗國當幌子,可謂是極為合適。
成吉思汗的威名,早就銘刻在了所有人的心目中。
當初蒙古人橫掃一切,連遠在臨安的北宗,也沒能堅持住,統統被蒙古人趕進海裏,誰還敢說蒙古人不行?
就算是朱元璋驅逐了蒙古人,後來滅掉了北元。
蒙古鐵騎在所有人眼中,也依舊是很強大的存在。
如今的大明,怕肯定是不怕的,也不用擔心打不過。但若是真的跟蒙古人開戰,而且是來自更遠處的金帳汗國,成吉思汗子孫。
那誰也不敢大意,不敢輕視。
朱高煜說戰爭要綿延數十年,打得天昏地暗,誰也不會懷疑。
所以,那蒙古人嚇朝廷百官,一點問題都沒有。
“哈哈,蒙古人!”
“你不說咱都忘了,還有這個大敵!”
“到時候消息傳出來,咱也可以表示表示,要禦駕親征,與蒙古人決死一戰,咱就不信,還有哪個臣子敢不把財政大權交出來,影響咱籌集糧草!”
朱元璋說的更真的一樣,哈哈大笑,得意極了。
他要真是這樣一表態,絕對是大明震動,朝臣們一日三驚。
讓他們交出錢袋子,一定一個比一個快。
“沒想到,蒙古人還能有這種用途。”
“雖然在戰場上已經不是大明的對手了,但拿來嚇一嚇六部群臣,半點問題沒有。”
“好大孫,你就放手去做。皇爺爺到時候給你站台!”
“等財政司建立起來,在再來找咱喝茶聊天!”
朱高煜計劃的大明新經濟財政製度,到此終於規劃好,並且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支持。
他起身告辭,準備回去開始逐步施行。
相信有他們爺孫兩人的謀劃,不會出什麽差錯。
很快。
朱高煜就按照規劃,一步一步展開行動,要對大明發動更深刻的改革。
……
與此同時,另一邊。
東唐州。
在朱棣的有意縱容,甚至是刻意支持下,東唐州的淘金熱,一日比一日興盛。
無數大明百姓,被一夜暴富的夢想吸引,在東唐州上四處探索,勘探金礦。
其中大多數人,都是一肅所獲,到處瞎逛悠。
但他們卻給大明,帶來了更加詳盡的東唐州地圖,不僅包括各地的山川地理,人文部落,甚至連什麽地方有什麽特產,都記載得清清楚楚。
以後大明要開發這些地方,隻需按圖索驥,就可以十分順利的進行。
當然。
也還是有一小部分幸運兒,真的找到了金礦,徹底發財,成為坐擁金礦的大土豪。
他們發現金礦後,往往開始聯合同鄉好友,組建更大的淘金團隊,開始挖掘金礦。
然後將這些金礦,售賣給官府,購置更多的物資,吸引更多的人手,加入淘金挖礦中。
就這樣。
無數因為淘金而興起的小鎮,在荒蕪的東唐州上拔地而起。
許多原本沒有人去的地方,也漸漸地多了大明人的身影。
大明移民,不僅在東唐州上紮下了根,還飛速蔓延,擴散到了更遠的地方。
此時的朱棣,已經將大明的旗插到了美洲大陸三分之一的疆域,各地的基礎設施也逐步建立起來,商業蓬勃的發展。
而東唐府朝廷,則收獲了大量的黃金,以及一個無比繁華的東唐州。
這些黃金,在東唐州上當然消化不掉,也沒有那麽多物資可供售賣。
於是。
朱棣調集大船,在運輸棉花和東唐州各種物產的時候,將無數黃金,一起運回了大明。
用這些黃金,在大明購買各種物資,訂購更多鐵甲戰船,招納更多的百姓,往東唐州移民。
如今。
東唐州遍地都是黃金,富得流油的說法,已經在整個大明流傳開來,引得一批又一批幻想改變命運的年輕人,登上移民的船隊。
大明朝廷這邊,自然是樂見其成的。
去往東唐州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不然還不知道要到什麽時候,大明才能將找不到盡頭的東唐州,開拓出來呢。
唯有一個問題,讓大明朝廷有些為難。
“黃金,太多了。太多了!”
“加上最近一批運過來的,足足有一億兩!”
“這麽多黃金,該怎麽處理,真是頭大!”
負責接受管理黃金的官員,又是激動狂熱,又是緊張頭疼,不知如何是好。
他從來沒想到,有時候會因為黃金太多而煩惱。
黃金本身,並不存在什麽問題。不怕風水雨淋的,也不會生鏽變質。
哪怕堆在大露天,也沒事。
可這東西價值太高,放在哪裏都是最硬的通貨,怕人偷怕人惦記。
若是這些黃金投入大明的市場,也會引起金價的大幅貶值,帶動金銀銅貨幣的幣值改變,影響很大。
沒辦法,這不是他一個小官可以處理的事。
隻能親自去皇宮,找皇太孫殿下稟報。
朱高煜拿到奏報後,心中一動,沒有當場處置,而是準備帶到朝堂上,與群臣說一說。
可想而知。
當這個數字在朝堂上爆出來的時候,群臣是什麽反應。
“什麽?”
“一……一億兩?!”
“從東唐,運回來了一億兩黃金?!”
“這這這,和未免也太多了!”
雖然已經經過之前大量白銀的衝擊,但是過來接收黃金的官員還是無比的震驚,一個個半天都合不攏嘴。
畢竟,這可是黃金啊。
按照大明的價格,一千文銅錢為一貫,一貫大約價值一兩白銀。
原本十兩白銀,才差不多等同於一兩黃金。
而隨著從東瀛開采到大量白銀,運輸到大明。導致大明的白銀價格,跌了數倍。而黃金的價格,卻張上了天。
之前差不多要一百兩白銀,才能夠兌換到一兩黃金。
如今,大量白銀湧入帶來的影響還沒消除,就又來了這麽多黃金,怎能叫群臣不震驚。
他們紛紛跪倒在地,朝龍椅上的朱高煜大禮參拜。
“臣等恭喜殿下,賀喜殿下!”
“都是皇太孫殿下的英明決策,主導開發東唐州,才有如此收獲!”
“殿下的功績遠邁漢唐!”
“成功駿烈,卓乎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