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不得不選妃
字數:4328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皇爺爺,孫兒真的不需要!”
宮苑當中,朱高煜麵對爺爺朱元璋的時候,底氣不足。
“不需要?你胡鬧什麽胡鬧。婚姻大事不是小事,之前你說那些番邦公主長得不好看,便送出宮,爺爺允了。”
“可你看看自己宮裏麵才有幾個女人。那些沒碰過不喜歡的,你要是想要送出去,盡管送。可這一次的選妃,朕已經讓你母親負責了。”
朱元璋話音落下,朱高煜便陷入極度恐懼當中。
他不是憨憨,當然知道這意味著,自己爺爺,老媽老爸都達成一致了。
“再說了,這一次不選妃不是為了真的選妃,而是告訴天下人,大明現在的皇帝是你,皇帝需要選妃!”
朱元璋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直接將小小的選妃不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這樣有用嗎?”
朱高煜忍不住問。
回答他的是朱元璋的大手,他沒好氣的道“我是你爺爺,我說有用就有用。眼下大明邸報也好,報紙也罷,宣揚出去的消息不多。”
“人人都知道換了皇帝,但這個皇帝沒有存在感的話,百姓也隻是知道。你想要讓他們知道,就得弄出一點動靜。”
“孫兒明白個屁。”
朱高煜一翻白眼,倒是不覺得自己爺爺做的事情不對,而是覺得這樣有些不妥。
好在他不是傻瓜,不會傻乎乎的反駁。
但回到寢宮,夜盡天明後,他卻是在門口看到了自己的母親。
“兒臣朱高煜拜見母後。”
徐妙雲看也不看朱高煜身後的嬪妃,淡淡道“父皇所言你應當是知道了,說說自己的要求。”
“隻有一個,各地秀女年紀不要十三十四歲的,而是至少從十六歲往上”
“十六到十八。”
徐妙雲看自己兒子還想反駁“你想學評書裏麵說的那樣,六十歲的黃花大閨女?”
“不是,是她們太小。”
“吾兒若是覺得她們‘太小’的話,哀家會讓下麵的人注意的。”
“還有就是,一個行省隻能挑選三百人入京師。”
“三百人?”
徐妙雲再度皺眉“三百人,便是一個縣都能湊出這麽多。一個行省下有百來個縣,兩三萬人都能湊出來。”
“秀女入京,所費甚大,還請母後節儉一點。再說一個行省便有三百人,我大明之大,怎麽算也有五六千人。”
“節儉。”
徐妙雲微不可查的皺了皺眉頭,但還是沒反駁。
“必須挑選百人以上入宮。”
這是她最後的要求。
朱高煜微微歎氣,知道這是自己老媽最終的目的,她才不介意有多少人來京師參加選秀,但她在乎來的人太少,入宮的人太少。
“百人的話,兒子可以答應、不過這些人先充作宮女,簽訂五年合約。若是日後沒有被收入房中”
“你的意思,哀家明白。”
徐妙雲默默點頭,自己兒子會說什麽話,她已經有心理準備。
誰讓自己兒子是皇帝,還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人。
他說什麽樣的話,都不會讓自己意外。
如同一陣風一樣,皇帝選妃的消息隨著報紙,以及邸報,飛快的在大明境內傳播。
一時間,無數人被影響。
正如朱元璋所言,皇帝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別人知道自己始皇帝,皇帝在做事情。
像現在一樣,讓別人知道自己存在,才能讓大明上下的人知道皇帝的重要性。
若是皇帝什麽都不做,百姓是感受不到皇帝存在的。
“阿娘,人家想要參加選妃!”
一間屋子裏麵,一個姑娘說道。
她身家清白,瓜子臉,一頭烏黑的長發垂到腰間。
此刻她皺著眉頭,想著在水麵上自己的倒影。
她打定主意,無論父母同意與否,自己都要去試試。
她不想留在鄉間。
父母並未說話,選妃並非是小事,而是大事。
對尋常人家來說,就算是選妃不上,也是一次機會。
能夠參與,本身就是一種資本,若是不能去京師,或是從京師回來,自己的家門檻兒都會被踏破。
有的是人想要沾染一絲龍氣。
“阿爹,女兒想要參加選妃。”
她重複,看著父親。
“可以。”
阿爹頭一次開口,在女兒跟妻子的目光底下點頭“現在的皇帝是好皇帝,往日監國,就做了不少好事情。現在咱們家日子好過了,你要是選中了,也算是報答陛下。”
“女兒多謝父親。”
“多跟你母親說說話,此番若是入選,隻怕此後再無機會相見。”
“女兒日後若是不能再父母身邊侍奉,還請父親母親原諒。”
父親四十多歲,有著這個時代這個年紀人的蒼老,即便如此,他對生活還是充滿希望。
大明的生活,在一日好過一日。
這樣的對話很多,大明的日子一日好過一日,想用女兒搏一搏的人,更是不在少數。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聰明人。
新皇帝現在兩個妃子,沒有皇後的事兒,也讓很多人心動。
繼承人空缺,皇後空缺。
一時間,無數人參與選妃當中,各地看著送上來的秀女名單,還想增加數目討好皇帝的時候。
卻看到一封諭旨送到各行省,將大明第二位皇帝聲勢浩大的選秀人數,核定在三千人,各省人數都是固定的,多一人都不可以。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官員們發現自己不能再數量上麵做文章,便準備在質量上麵做文章。
誰也不知道皇帝要選多少人入宮,但單單看數目的話,還得提升質量。
自己治下入宮的人多了,也是一份功勞。
然而,朱高煜早就確定了大概人數,心裏麵對選妃一事,既排斥,又有點好奇。
畢竟手握大權,若是不做一點奇怪的事情,簡直是愧對自己的身份。
大明皇帝,可以肆意而為,做一些事情。
正如朱元璋所言,這一次大明上下,的的確確感受到了皇帝的存在。
許多官員都將討好朱高煜放在第一位,過去的皇帝朱元璋,已經被他們遺忘。
他們喜歡溫和的皇帝,不會隨便砍掉自己腦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