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六章劫富濟貧
字數:4164 加入書籤
大明我一身反骨,你誇我好聖孫!
“號外號外,大明城市規劃出爐,新的城市樣板房小區已經在城南火車站建設完畢,往後一個月民眾可以自行參觀。”
“號外號外”
街頭上,許多報童正在穿梭。朱高煜的命令之下,還是有一些沒錢的孩子在早上送報紙,為自己多積攢一些錢。
免費教育自然不可能是全年齡段的,更不可能無限製。
朱高煜的計劃是讓學生能夠盡可能的學習,而不是一直學習。
隻要明白學習的意義,完全可以在短暫受到教育後,工作幾年之後繼續受到教育。
大明不止是有學校,還有夜校,或是在休沐時開設的學校。
說白了,這些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朱高煜的種種舉措,讓大明能夠看書讀報紙的人多了不知道多少。
雖然在其他地方,還是邸報更為流行,是讀書人必須讀的書刊。
但在京師,卻能養活一份報紙。
雖然賺錢是不可能賺錢的,哪怕是刊登廣告,也隻能維持運轉。
“看報了看報了!”
“拿一份報紙過來。”
“少爺您稍等。”
朱高煜一麵思索,一邊坐在茶館裏麵,要麽一份報紙。
好不容易出宮,他自然是不會浪費時間。
他準備先喝茶,隨後等人多了,再去看看自己規劃的“新城”。
畢竟是新鮮事物,他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夠讓所有人都滿意。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刺頭,這些人都是精致利己主義者,一旦讓自己不滿意了,他們立馬會跳出來說三道四。
他們恨不得讓全世界的人都聽自己的話。
朱高煜對其也沒什麽好辦法,除非物理將其殺掉。
大明開國到現在,許多人刺頭除了瞎比比之外,也沒做什麽壞事,就算是要殺掉他們,也沒有合適的理由。
李芳快去回來,很快便帶來一份報紙。
“這幾天報紙上麵的內容,都是宣傳已經完工的‘新城’,也就少爺您忙於大事,並不在這上麵費神。”
趙旭道“少爺,宣傳鋪天蓋地也是好事,隻要房子能夠賣出去,就算成功。”
他笑嗬嗬的,這一批的樣板房看似不錯,但真正能夠出售到百姓,或是官員手中的注定不多。
一來位置不好,在城外。
別看未來這些土地肯定會升值。
但在現在這些土地便宜的跟不要錢一樣,未來會飛速升值。
一個城市,城市化的速度,將遠遠超過尋常人的想象。
哪怕是朱高煜,也隻能想到未來的金陵城將車水馬龍,高樓大廈會讓每一個到達此處的人瞠目結舌。
朱高煜不多說話,他心知肚明趙旭的想法太過老套。
淮西人人都有房子,自然沒人會買房子。
但這裏是大明首都金陵,是京師這樣的首善之地。
莫說不是首都,這裏就是大城市,首都加持之後,數以萬計的官員拖家帶口的到來,他們是需要住房的。
“在城中,就在大理寺附近尋找一塊土地,協議拆遷。給他們當地房產一點二倍的價格的錢作為補償。若是有人不願意,那就按照原價補償。”
“少爺,我現在就去安排。”
朱高煜絲毫不在乎個人的利益。大明現在的強大是建立在集體上麵的,雖說現在看似在城中更劃算,但有了錢,在哪兒投資都能暴富。
反倒是留守在城中,可能十輩子都無法變現財富。
大明的地,除了朝廷誰會拿去開發,修建住房?
這不是後世,沒有大鐮刀割口業人口,官員更不會隨便在京師置業。
對九城的大明官員而言,他們來京師的唯一目的就是述職,然後外任。
在京師買房子沒有任何意義。
百姓則是單純的買不起。
朱高煜一開始便將目光對準有一點財富,能夠長時間呆在京師的人身上。
等第一批賺錢了,他才會大力開展保障性住房,為官員,以及窮苦百姓住房,做大明最大的地主。
“現在問價格的人多不多?”朱高煜看了看報紙,便問出了一個問題。
“少爺,問價的人不少,多是商人。他們喜好新鮮事物,城外的房子,又都是用鋼筋水泥修建而成,用的還是城內還未用上的自來水,也有足夠多的沼氣池,足以讓居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
“屋子裏麵的牆也都粉刷成為白色,地麵貼了地磚。甚至外牆都是彩色的。”
趙旭一一介紹“淮安的房子跟新城的相比,相差極大,根本不是一個等級的。”
朱高煜點頭,這也十分合理。
畢竟商業跟保障性,是兩碼事。
“就是,這位客官說得是,聽說城外的房子好,小的也想抽空出去看看。”
茶樓小二送上茶點的時候補了一句。
“那你要是有錢的話,會不會考慮買一套?”
“我?我隻怕這輩子也買不起。”
小二笑笑“昨天就有客人說自己準備買套屯著。小人這樣的人,就算有錢,也摻和不起。”
“那要是日後有更多的房子,比新城的還要便宜的話,你會買嗎?”
“我買得起嗎?”
朱高煜笑道“我是工部的,正好跟你說說。城外的屋子是賣的,日後還有賣的,以及保障性住房。賣的房子更大,位置好。保障性住房小一點,位置可能也沒那麽好,但一兩個人居住沒問題。”
“一兩個人住的話,這年頭人多,隻怕住不下。就算住得下,可小的買得起?”
小二十動然拒,送完東西就下樓去了。
趙旭見說,更加沮喪。
他心知肚明房子不好賣,卻不知道皇帝是哪兒來的信心。
他不敢發問,隻能悶在心中,一臉苦澀。
朱高煜像是知道他的心思,笑笑道“放心,他不是說了嗎?商賈有錢,都像多買一點。到時候就加錢,若是別墅修出來了,還得加錢。”
朱高煜對此經驗十足,對有錢人,他是可以收割。
反正大明賺的錢,都會花在百姓身上。
無論是鐵路,還是別的,都需要錢。
這些錢正好從商賈身上弄來,也算是劫富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