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加官進爵(四)
字數:4618 加入書籤
聽了這突如其來的吉祥話,陛下立即“嗬嗬嗬”地笑起來。大皇子也咧嘴一笑,很顯然,也沒預料到這小子會玩兒這一招。
陛下笑完又突然板起臉,故作嚴肅道:“花言巧語,找打。”
李元吉感覺一陣尷尬,便立即支支吾吾地解釋:“陛下,這,這絕不是花言巧語,這是臣,是臣的真誠祝……”
不等他說完,陛下便已出聲打斷:“好啦,不用解釋,朕明白,算你小子有心了。”不過說完話鋒再轉,“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朕還是希望你小子今後少說漂亮話,多說真話,大實話,你明白了嗎?”
李元吉立即磕頭:“臣明白了。”
“嗯。”陛下滿意了,隨即看向大皇子,“好了,宣旨吧,好讓這小子高興高興。”
大皇子抬臂拱了拱手,然後興高采烈地走過來,展開聖旨,深吸一口氣,大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臨禦天下,唯願四海承平、八荒賓服,然膠東王世子楚宗寶悖逆無道,濫殺無辜,妄啟戰端,致伊列大軍犯我西陲,烽煙蔽日;更有膠東王楚昭包藏禍心,結黨營私,構陷皇子,弑君篡逆,罪逾滔天!
當此危難之際,李元吉挺身而出,以超凡謀略、萬鈞膽識,擔起護國之任!在武威,審勢度險,巧布奇陣,率孤軍抗敵數萬,晝則堅壁清野以挫其銳,夜則銜枚突襲以擒敵首,終使伊列大軍望城而遁,西部邊疆賴以保全;在朝堂,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偵破膠東王謀反陰謀,使亂臣賊子伏法,社稷危局得挽。
朕念其勞苦功高,今特封其為‘靖西將軍’,賜金千兩。
“有功必賞,有罪必誅。”乃立國之本。李元吉雖年少,然忠勇可鑒、才略超群,實為朝臣之楷模、宗室之棟梁!望天下臣民以其為範,忠君體國,共襄太平。
欽此!
”
其實大皇子距李元吉也就兩步遠,就算是輕聲細語李元吉也聽得見。但是,他偏偏氣沉丹田,鉚足暗勁,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幾乎用盡全力,以確保聲音足夠高亢,足夠洪亮,能精準地將聖旨中的內容送進下麵每一個官員的耳朵裏。
“靖西將軍!”大皇子話音未落,除了政事堂的五位輔政大員以及各部的一把手,其他人皆驚訝的喊出聲來。有的人甚至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整個廣場瞬間熱鬧起來。
站在李大人附近的大小官員立即轉過臉來,用一種無比震驚、羨慕、討好的目光看著他,想看看他的反應,更希望可以在第一時間打個招呼。然而,李大人一直躬著身,微低著腦袋,他們看了半天,始終無法如願。
聽著下麵傳來的陣陣驚歎與吵鬧,李元吉暗暗一歎:“果然!”
見大家反應激烈,陛下立即板起臉,沉聲質問道:“怎麽?你們有異議?”
聽了這話,眾人這才閉上嘴巴,低下腦袋,躬身站好。
陛下很不高興,立即提高聲音:“說話?”
見陛下大怒,自然沒人敢有意見,於是齊齊抱拳回答:“臣,無異議。”
其實若是換一個人,別說異議了,他們絕對連半點驚訝都生不出來,因為這本就不是什麽不可思議之事。膠東王之事暫且不提,隻算粉碎伊列大軍的進攻、挽救雍州危局這一件功勞,封個將軍也是有理有據、順理成章之舉,根本沒什麽大呼小叫的。隻是,李元吉不一樣,他很年輕,才十七歲,十七歲的將軍,他們真的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李元吉是有些本事,這他們並不否認,但是,將軍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他真能勝任嗎?他們還有所懷疑。
陛下沒好氣道:“無異議就好。”說完看向大皇子,“繼續。”
大皇子轉過頭來,“嘿嘿”一笑,開口道:“別跪著了,我都念完了,就這麽多,想要別的也沒有了,快接旨吧。”
李元吉立即出聲拒絕:“殿下,臣年幼無知,將軍一職過於重大,臣不敢接受。而且武威城之役,靠的是武威守卒的拚死作戰,靠的是城中百姓的無私支持,臣並未出力,所以臣不能……”
大皇子直接蹲下來,在他的肩膀上重重一拍:“他們的功勞父皇自然不會忽略,不瞞你說,嘉獎他們的詔書已經擬好,不日便可發出。”說完搖了搖手裏的聖旨,“這一份是你的,不可推辭,推辭便是抗旨。”
李元吉還是不受,再次開口:“臣昨日便已說過,這些都是臣應該做的,臣不……”
“婆婆媽媽!”大皇子再次出聲打斷:“加官進爵,多好的事,別人燒香拜佛還求不來呢,你倒好,送上門了還不要。你小子究竟是在害怕什麽?怕自己功高震主?還是怕惹來非議嫉妒?”
大皇子隻是隨口一說,哪知李元吉聽完卻大驚失色。他的確有很多拒絕的理由,之前說的那些就在其中。其實,除了那些還有兩個,隻是始終沒講出來過,因為有些特殊,他實在沒法開口。但是,萬萬想不到,現在卻被大皇子給猜出來了。
其實這兩點他一開始並沒有考慮到,是蕭將軍、李大人、胡大人三人想出來的,他們覺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都曾特意叮囑過他:“賞賜之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韜光養晦,低調內斂,方得長久。”
其實,這兩個理由他雖認同,但一直以來還是有些不以為意的。因為他覺得陛下、大皇子皆是有大氣量之人,應該生不出這種幼稚的想法。至於其他人,善妒善嫉者或許有,但也隻是少數,應該掀不起什麽風浪。但是,剛才聽到下麵傳來的滿場的驚訝聲時,他終於意識到,自己還是太幼稚了。他又想起了父親那晚的諄諄告誡:“陛下、大皇子或許生不出這種想法,但是有人會啊,他們一旦有了這種想法,肯定會去打小報告的,一次兩次可能還沒事,可若是說的久了、說的多了,陛下、大皇子還能堅持己見嗎?”剛才那一刻,他確實動搖了,畢竟眾口可鑠金,積毀可銷骨。
見李元吉滿臉震驚,大皇子哪還不明白,於是便故意板起臉,長長一歎:“唉,我很傷心啊。”
李元吉趕緊解釋:“殿下,臣沒,沒那個……”他想矢口否認,可實在說不出口。
見他滿臉窘迫,大皇子輕輕一笑,笑完又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好了,人之常情,我能理解。”說完話鋒一轉,“不過,我還是那句話,做自己,別怕。”
李元吉很感動,當即重重地點了下腦袋,回複道:“臣記住了。”
大皇子把聖旨往他手裏一塞:“那就趕緊拿著走人,接下來就該我登場了,快點離開,別想搶我的風頭。”
李元吉趕緊握緊聖旨,磕頭謝恩。
陛下“嗬嗬”一笑:“平身吧,記住,要好好幹。”
李元吉立即開口保證:“臣定謹記於心。”說完站起身,邁著堅定的步伐,徑直走下玉階。
自從進入廣場,蕭虎就一直按著刀柄,威風凜凜地護在陛下身側,自然親眼目睹了李元吉晉升為將軍的全過程。這讓他突然想起三年前,自己、李元吉、二壯一起立下的當將軍的約定,“哈哈,看起來也沒有多少難度嘛。”他很激動、很開心。不過,當再次看到李元吉這家夥成為全場矚目的焦點,大出風頭時,又不禁感覺有些鬱悶,於是便開始恨恨地嘀咕:“奶奶的,怎麽好事都被這家夥一個人占了,不行,這禦前親衛不幹也罷,小爺也要出去,去打仗。”
待李元吉走回隊列,重新站定,陛下這才開口講話:“朕還有一事要公布,這件事已經拖的夠久了,這麽多年來,諸位受到了影響,朕也深受其困。今天是個好日子,擇日不如撞日,朕便一起做個了結了,諸位愛卿正好做個見證。”
這話音未散,許多文武大員便長出一口氣,緊繃的身體驟然放鬆,仿佛是懸在心裏的大石頭終於落了下來。站在後麵的小官小吏則有些後知後覺,他們先露出一臉的困惑、納悶之色,之後才突然醒悟,然後又立馬興奮起來。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放鬆下來,並且都滿懷欣喜地期待著這一刻的到來。有一部分人的臉色確實變得相當難看,其中表現的最明顯的莫過於站在文官隊列首位的那兩個穿著黃色蟒袍的皇子。
這兩人不是別人,正是曾經在李元吉麵前上演過精彩表演的二皇子、六皇子。隻見他們臉色發黑,身體顫抖,看起來很是緊張,很是惶恐。二皇子的手更是死死地掐住了大腿上的嫩肉,臉龐扭曲,上麵掛滿了憤恨、懊悔、失落等種種表情,看上去相當精彩。
陛下拿起禦案上最後的那份聖旨,遞向福公公:“宣吧。”
福公公趕緊走上去接下,然後走到玉階中央,展開來確認一眼,然後才放聲高喊:“大殿下楚珺聽旨!”
“完了!”聽了這個名字,二皇子、六皇子隻感覺眼睛一黑,身體一晃,差點栽倒在地。
大皇子則氣定神閑地走上前去,一撩長袍,畢恭畢敬地跪倒在地,大聲回複:“兒臣接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