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年輕電影人的新認知

字數:3786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王皓再次來到了青年電影製片廠。
    和昨天不一樣,這次他的手裏提著東西,而接待他的,則換了另一個人。
    不得不說,黃壘的電話還是很管用的。
    隻是稍稍客套了一番,在這位劉老師的引薦下,王皓就見到了青影廠現任廠長周旭光。
    “周老師好!”
    身為京影的學生,在學校裏見到年長的,喊聲老師總沒錯,也遠比喊什麽廠長、老總要來得親熱一些。
    “嗯。”
    這周旭光看上去快五十了,一張馬臉,個子高大,肩背挺直,雙手像是蒲扇一樣,骨節粗大,肩膀和袖口的衣服上還沾著灰塵,一看就是老攝影師出身,如今說不定還依舊奮鬥在第一線。
    聽到王皓的稱呼,他那帶著濃濃倦意的臉上,還是擠出了一絲笑容。
    “坐,黃老師早上和我也打過電話了,把你的情況跟我大致說了一遍,不過具體的細節他忙著去上課,卻是沒談。
    對了,喝茶嗎?”
    “謝謝周老師,”王皓雙手接過周旭光遞來的紙杯,喝了一口,“事情是這樣子的,我寫了個劇本,拉著黃老師和隔壁電影頻道的電視電影部門攢了個局。”
    “這是電影的劇本。”
    他拉開背包拉鏈,將劇本和項目策劃書一起遞給對方。
    “如今項目都談妥了,隻是電影頻道那邊說是希望這件事能夠公對公的辦。
    我一個學生不方便,所以黃老師就指點我到您這兒來了。”
    周旭光接過劇本,並未應下王皓的話,而是先細細地翻看了起來。
    他的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神情專注,有時候一頁紙都得琢磨老半天,時不時還會翻到前麵對照一下,看得格外仔細。
    王皓也沒打擾他,端起紙杯,一邊喝茶,一邊鎮定自若地觀察著四周。
    周旭光的辦公室不大,就在青影廠攝影棚的外麵,除了一張舊沙發,一個辦公桌,就是一個擺滿了各種榮譽證書、獎狀和獎杯的大書架。
    看得出來,這位老攝影師也曾獲過不少獎,對於這些榮譽十分看重,那些獎杯都擦得光潔如新,閃爍著迷人的金光。
    “故事不錯,”大致看完劇本的周旭光眉頭微皺,沉吟了片刻,盯著王皓問道:“這是你寫的?”
    似乎是說完才察覺到自己的話有些不妥,周旭光連忙找補了一句:
    “這故事很成熟,情節設計地也很是老辣,一點不像是你這個年齡段的人會寫出來的。”
    說著他還再次好奇地打量了一下王皓,讓這位劇本創作者十分汗顏。
    不愧是老技師,眼光就是毒辣。
    當然,關鍵是他可能在這青影廠待久了,見多了學生拍攝的作品,所以一眼就察覺到了劇本中的設計老辣且圓滑,滿滿的商業性。
    就好像是一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許多年,已經對生活妥協了的老手編寫出來的,一點也沒有年輕人充滿個性的表達欲。
    “時代在變化,年輕人的觀念也在改變不是。
    或許京影依舊還有不少年輕的學子沉迷於藝術、個性、批判和反思,但在我看來,商業化模式已經迎來了它的春天。”
    王皓看似對周旭光的問題進行了回答,卻又大而化之,反倒是將話題引向了另一個方向。
    周旭光也不知是察覺到了,還是沒察覺到,沿著他的話題問了一句:
    “所以你覺得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和路線是錯誤的?”
    身為一名老京影人,周旭光將一輩子的青春都奉獻給了這所校園,所以對於王皓的話也是格外在意。
    “不是錯誤,而是過時了!”
    王皓強調道:
    “或者換句話說,當今社會,大學所教授的知識,其實大部分都是具有滯後性的。
    這種知識上的脫節,一方麵是編寫教材、傳授知識的老師,長時間呆在校園這座象牙塔裏,他們的認知都具有滯後性。
    另一方麵,隨著人類進入現代化社會,知識更新的速度要遠遠大於人類學習的速度,如果課本和教材要完全與新知識同步的話,那將會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周旭光聽到這裏,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關於王皓說的這一點,他可以說是深有體會。
    不說別的,就拿他們青影廠來說。
    電影設備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可他們青影廠,卻依舊還是用著九十年代采購的老設備。
    也就是最近他軟磨硬泡,才討到了一筆撥款,能夠采購一批新玩意兒,但即便是這樣,相比於國外的那些設備,也依舊是大大的落後。
    “當然,知識的滯後性和脫節還能依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來追趕,可這意識觀念上的落後,就沒那麽好改變了。”
    王皓見對方讚同自己的看法,於是繼續說道:
    “最起碼在我看來,京影師生對於商業片的驕傲與偏見,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他們的思維模式,甚至都還停留在2000年以前。
    然而要知道,2001年華夏加入了世貿組織,借助著世界經濟體係的東風,我們國家的經濟也開始迎來了高速的發展。
    人民群眾手裏有錢了,對於精神上的娛樂追求自然也就拔高了。
    以02年張導的《英雄》上映為分界線,華夏的大片時代算是徹底拉開了序幕。
    大明星、大導演、大投資這些元素,成為了國內大片製作模式的核心要點,票房更是日益增高,過億甚至都成了屢見不鮮的一件事。
    可是在咱們京影校園裏呢?
    那些和我同齡的,甚至比我小一些的學弟學妹們,對於這一切卻依舊是視若無睹,言必談帕索裏尼、貝爾托魯奇。
    說好聽一點,他們是有藝術追求,有格調。
    說難聽一點,他們就是假清高,放不下身段。
    時代不同了,隨著華夏與世界的接軌,不僅僅是經濟,文化上也必然會迎來巨大的衝擊。
    商業片的時代即將來臨,我們也要及時的擁抱並且嚐試著去改變了。”
    “說得好啊,能夠有這種認知,我現在相信這個劇本是你寫出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