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舌戰大儒(求追讀)
字數:4145 加入書籤
諸葛瑾帶著駱統和張溫二人,受吳王孫權之命,再次前來與商議結盟之事。
薑陽迎向諸葛瑾,笑著道:“師伯,您來了。就如小侄所說,大漢拿下夷陵城就在須臾之間。師伯要是早信我,帶著吳王手諭直去夷陵城,讓他們主動把城讓給大漢,吳軍便可少損兩千士卒。”
諸葛瑾聞言,麵色一沉,前幾日他前腳剛回到江陵,後腳就傳來蜀軍打下夷陵城的消息,簡直是打他的臉。
駱統和張溫兩人,也在心中暗驚薑陽謀算之才和大漢兵戈之利。
為了挽回局麵,張溫不理薑陽,走了出來。
他整了整衣冠,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陛下,吾知您乃仁德之君,漢亦獨尊儒術,今日吾以儒家‘五常’之道,與陛下共議天下大事。”
張溫,字惠恕,乃是江東名儒,飽讀詩書,精通儒家經典善於以古鑒今,以理服人。
他頓了一頓,繼續道:“仁者,愛人如己。如今曹賊篡漢,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陛下當以天下蒼生為念,更以仁愛之心,聯手東吳抗曹,拯救蒼生。”
劉備點點頭。
接著,張溫又道:“義者,行事合宜。如今,我東吳與蜀漢雖有小隙,但在大是大非麵前,當以大義為重,摒棄前嫌,共謀大業。隻有如此,方能彰顯英雄本色,不負天下百姓之望。”
見蜀漢眾人不回應,他自顧自道:“禮乃社會秩序之基。曹賊不遵禮法,肆意妄為,實乃大不敬。陛下若能與東吳聯手,以禮法為綱,則可維護天下秩序。”
“智者,明辨是非。曹賊雖勢大,但非正義之師。陛下與至尊皆為英明之主,當以智謀取勝,而非匹夫之勇。陛下應知,隻有聯合抗曹,方能得最終取勝。”
大殿上的蜀漢戰將,覺得這老兒說得好有道理。
最後,張溫自信一笑:“信者,言出必行。陛下昔日與至尊曾有約定,共同抵抗外敵。如今,曹賊篡漢,正是履行約定之時。我東吳願與蜀漢信守承諾,共同出兵抗曹。”
這話一出,蜀漢眾將皆有怒色,隻不過他們舞刀弄槍可以,跟儒生辯論,可沒什麽辦法。
薑陽其實水平也不是很高,以前學的都還給老師了。
不過其他人都不說話,他不得不站出來。
“先生說的有些道理。不過,當年陛下與曹賊血戰漢中之時,東吳背後偷襲,奪我荊州,殺我關將軍,與‘信’‘義’二字不沾邊吧。”
“軍師,陳年舊事,你我各有說辭,何必執著。如今,隻有吳漢攜手,方可匡扶漢室。”
薑陽也不得不承認,這家夥是有些水平的,每句話都能說到人的心坎裏。
隻是這樣一來,整個談判的主動就重新被東吳拿了回去。
薑陽思來想去,突然靈光一閃。
有了。
他緩緩道:“先生所言極是,‘五常’之道乃我儒家之根本,千百年來,為世人所推崇。
那曹丕也是熟讀儒家經典,時常將‘仁義禮智信’掛在嘴邊,可他卻行大不韙之舉。
敢問先生,此是為何?”
“曹丕狼子野心,心懷異誌,故而篡漢。”
“在下另有看法,且與先生探討。”
“不知先生認為,曹丕忠否?”
“他身為漢室之臣,卻篡奪皇位,自然不忠。”
“不知先生認為,曹丕孝否?”
“曹丕篡漢自立後,竟將曹操的妃子納為己有,此等行徑,實乃大不孝。”
“先生言之有理。曹丕雖熟讀儒家經典,把‘五常’掛在嘴邊,可他不忠不孝,故行不義之舉。
身處今日之亂世,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我認為‘忠孝’二字,更應置於五常之前。
以忠孝為基礎,方能立國之本。”
劉備聽聞此言,麵露大喜之色:如果‘忠孝’二字的地位確立,就更加夯實了蜀漢的正統地位。
他看著薑陽,心中的喜愛又多了一分,當下心中做了決定。
“仲賢所言甚是,雖年幼,已不愧為大儒。”
劉備要把薑陽立為儒家的一杆旗,大力推廣忠孝之道。
薑陽連忙道謝,然後轉身對張溫說:“不知吳王,可是忠孝之人?”
這話一下子把張溫給問住了。
說不是吧,吳王不忠不孝,不太好。
說是吧,薑陽一定有後招等著他。
可他別無選擇,隻能點頭。
“至尊自然是盡忠盡孝之人。”
“既然吳王是忠孝兩全之人,為何向曹魏稱臣?
今大漢天子在此,何不棄暗投明,行臣子之禮。
若如此,大漢自然與吳共進退。”
薑陽的話,把張溫將在那裏。
進也不得,退也不得。
他哪裏想到,隻不過是引經據典勸一下劉備,最後竟把自己逼到這步田地。
若是至尊最後不答應,豈不是坐實了不忠不孝。
最後,還是駱統站了出來:“待我等返回自然,向至尊稟明此事,一切由至尊定奪。”
“善!棄暗投明,方是正途!”
劉備一錘定音。
雙方隨後就結盟之事展開討論。
薑陽毫不含糊,直截了當地提出要求:“為表善意,大漢可後退一步。隻要江陵城、南郡和湘西之地。不過一百艘戰船,缺一不可。”
“軍師,為何一定要戰船?”
“駱將軍,你我心知肚明。沒有戰船,在荊州便守不住城池,便是一百座城有何用?
將軍,願意贈予戰船,這是吳軍誠意的體現。
也是我大漢願意跟東吳合作的底線。”
駱統聞言,眉頭緊鎖,顯然他不願輕易答應,他也不敢答應。
薑陽卻是不急不躁,他深知,時間站在他的這邊。
如今,最希望結盟的,絕對是東吳,而不是他。
而且,他手裏有很多的籌碼,一張一張打,就夠東吳吃一壺的。
薑陽看了為難的諸葛瑾等幾人一眼,主動為他們解圍。
“師伯,事關重大。要不,你們先回驛館歇息,我們明日再談。”
諸葛瑾等幾人自然點頭稱是。
他們不知道的是。
薑陽已經準備了一份大禮,正等著他們。
(感謝大家,求追讀,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