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黃年米果
字數:3442 加入書籤
像林晨那樣優秀的人!
黃敬問“林哥,你當過兵?你的行李怎麽都是軍品啊?”“是的,我17年大二結束去當兵的,去年9月退伍,在家休息了一年,今年回學校複課。”林晨笑著說。
林晨把床鋪整理好,把筆記本拿出連接上室內網絡,把室友的聯係方式加上,登錄校內網,看自己的兩個專業的課程安排。
因為選修專業幾門基礎課自己以前沒有學過,今天他要知道課程安排,自己要抽時間考試通過,才能跟上進度,所以他需要更合理安排時間才行。
“林晨?我知道你是誰了。”李強想起前幾天看過《城市熱點》裏采訪的一個大學生士兵救人的事跡。
“林哥,你身體好了?才出院吧?”李強問道。
然後又向黃敬和秦衛平介紹林晨的故事,說他在網絡上看到了林晨的相關新聞,沒想到那麽有緣,大家可以做室友,非常高興。
林晨把課程表從網上下好,瀏覽了學校新聞,看到了對自己事件的報道,也有兩次新聞和《城市熱點》的鏈接。
一時間也有點不知所措,好在自己回歸學校了,實在不行,鑽進圖書館!剛好把新修專業的課給補回來,不出校門,應該問題不大。
整理好自己的事務,下午五點,就和三位室友往校內食堂二樓的自助餐廳走去,那個餐廳幾年前林晨就去過多次。
因為是校內,物價不貴,衛生也有嚴格管理,再加上是麵向在校生,沒有那麽多酒後鬧事什麽的。
室友們也一致認同,今天他們室友聚餐就選擇在食堂自助餐廳。大家就拿了四罐啤酒,每人一罐在一起吃了起來。
“黃敬,你是江右南安人,我太奶就是南安人,她喜歡做你們那的狀元菜—荷包胙!”林晨對黃敬說。
“是嗎?你還吃過荷包胙?我都還是寒假過年才吃過,好久沒吃了!我們那還有燙皮,黃年米果,油炸果子,你試過嗎?”
“吃過,我還打過黃年米果,就是先用飯甑蒸熟大禾米飯,攤涼用灰水浸泡,再上飯甑二次蒸熟,然後趁熱倒在石臼裏用木錘砸。”
“一個人蹲在石臼旁用冷水濕手給大禾米翻麵,兩個人輪流砸!”
“特別好玩,把大禾米搗爛,再做成湯盆大小陰幹,放水裏養著,可以一直保留整個正月,可以炒著吃,蒸熟蘸白糖吃。很好吃。”
“其實,黃年米果和西南那邊的糍粑很像,主要我們南安黃年米果是需要用一種叫黃年柴的小灌木燒灰。然後灰水澄清後浸泡大禾米一夜,再上飯甑蒸熟。”
“再用木錘砸,搗爛米飯做得,米果黃顏色,帶著自然的黃年柴香,很有特色的地方小吃。還有我們那的燙皮,已經成產業了,有專門做燙皮的早餐店,做炒燙皮的食品廠!已經發展成一個大產業了。”
“真好!”林晨說。
“林哥,你在部隊兩年,好玩嗎?”秦衛平問。
“我們是邊防部隊,不好玩。那裏很偏遠,基本上我們士兵就是訓練,巡邏,站崗!
去一趟縣城都要開車三四個小時,全是山路。大部分雖然是柏油路麵,人煙稀少。周圍沒有村鎮,所以比較單調枯燥。
我當兵兩年,就進過一次縣城,其他時間基本就是在哨所和巡邏線上度過的。”
“你當兵遇到過什麽險情嗎,比如抓個偷越國境,毒販啊什麽的?”李強問。
“沒有,就幫老百姓找過一回走失的牲畜,而且還是牲畜處於發情期自己跑出來找女朋友,沒往國境線去,是跑到另一家牧場去了的。”
“那不是很無聊?”秦衛平說。
“有一點,哨所就那些戰友,大家天天在一起,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是真實的。”
“不過我們還有很多辦法應對無聊和寂寞。我們會組織各種比賽,各種學習,各種興趣愛好培訓。尤其是給界碑描紅,在國界上麵對紅旗宣誓。我覺得特別自豪!”
“說說你們自己情況吧,大家都是一個寢室的兄弟。”林晨說。
“我說是東海市的,但是往上三代太爺爺是江東省,江北的。
我太爺因為家裏窮,弟兄姊妹多,逃荒跑出來的,剛到東海就在碼頭上扛大包,幫洋人卸貨討生活。
後來日本人轟炸,就就又跑到鄉下躲了起來,在無人的村莊裏找了間破房子棲身,為了吃飯,耕種了幾畝荒地。
後來日本投降,房子的主人回來,看我太爺還是蠻勤快,就把我太爺招了做女婿,我太爺爺算成了家。
我爺爺長大後招工進了東海鋼鐵廠做了工人,後來在城裏結婚。
我爸媽出生時國家開始鼓勵隻生一個,所以他們兩都是獨生子女,我爸爸是東海經濟貿易學校畢業的大專生,進了外貿公司工作,現在是一家國有進出口公司的經理。
媽媽上的是財會學校,分在我爸單位做財務,他們就是那個時候認識戀愛的,現在媽媽在區商業局上班,是會計師。
我家也隻我一個孩子。現在我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四位老人唯一的孫子,所以我每個禮拜,周六周日都要回家去看看。兩邊都要去。
我能考到這個大學在東海人看來是蠻厲害,跟你們這些學霸一比,那就差太多了。慚愧!李強說道。
“我們家比較簡單,我們家一直住在江東安縣,我們那裏離六朝古都石城比較近,所以一直以來經濟人文都旺盛。
我們那裏人讀書很厲害,縣裏每年都有考上京大,青木的,我爺爺奶奶務農。
我家伯伯就是京大的,我爸爸當年考的師範,大學畢業後,就回縣裏教書,現在是縣中老師,教高中語文。
媽媽原來也是老師,後來改行到了政府,現在是街道副主任。
我家也隻有我一個。我高考一般,650幾。縣裏理科第八,沒敢報青木,就來了這裏。”秦衛平說。
“我來自江右南安,我家都是農村的,爺爺奶奶種田,養魚,養鴨。
爸爸媽媽年輕時在沿海打工,後來回家種橘子,目前家裏還是以橘子種植為主,養鴨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