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思路很重要
字數:3387 加入書籤
像林晨那樣優秀的人!
季夢桃和吳姐姐在三樓臥室換衣洗漱,林晨也進三樓公衛簡單洗漱了一下,和季夢桃和吳姐姐告辭。
林晨和劉承榮要去外公外婆和舅舅家。等下他們會過來,就不帶你們過去了,你們把自己弄得漂漂亮亮就行。
方方圓圓賴在三樓不肯走,四個大小美女滾做一團。
兩表兄弟攜手開車離開大伯家。林晨還拿上三盒桃兒月餅和給外公外婆買的毛衫等小禮物,背上林晨的背包。
在外公家林晨和外公外婆隻坐了一會,林晨就拿出桃兒親自製作的月餅和林晨給他們買的毛衫給兩位老人,並和外公外婆約好晚上一起到大伯家和爺爺奶奶們一起吃飯,就和劉承榮驅車去大舅劉繼輝的茶葉公司了。
明天吳姐姐的參觀日程主要就是圍繞茶旅融合這個主題進行,當然要舅舅這個茶業種植加工行家來把握航向。
林晨和爸爸林國棟一樣十分敬佩舅舅的產業情懷。
一路上劉承榮對吳姐姐十分好奇,問了好多關於吳姐姐的問題。當劉承榮知道吳姐姐的光榮經曆以後十分羨慕,怎麽可以那麽優秀,當知道吳曉莉還沒有男朋友時,劉書記眼裏冒出火光,他想挑戰一個難度!
林晨和舅舅劉繼輝無論相貌和脾氣都很像,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很順暢,劉繼輝自己都說,林晨父子才是他所有合作夥伴中最懂他的人。
劉承榮盡管是自己兒子,但是對於自己想法的理解和配合沒有林晨父子來得痛快。
這會劉繼輝就要林晨給他題字,說要連夜裝修一個具有岩縣茶鄉特色的品茶閣出來,硬件已經完成好久了,還需要林晨或者林國棟的墨寶加持。
林晨上次書法突破以後,自己也對茶的感覺有了新的認識,這會在岩茶公司潑墨揮毫。
舅舅送林晨兩方精品石印,一方是篆書林晨之印四字名章,一方是隸書款林晨章。
還從西子湖收集到一枚極品印石,送給林晨,讓他自己擬字,他會約西子湖金石篆刻名家親自操刀給林晨再刻一方石印。
林晨已經是省市級書法家協會會員,完全可以用印。
這兩方成印是舅舅劉繼輝看到上次林晨微信朋友圈“一不小心成“家”了”之後委托西子湖印社金石專家給林晨度身定製打造的。
林晨寫了有十幅左右作品。他讓舅舅自己挑選合適的內容,簡單裝裱一下就能張貼使用。
把舅舅送的兩方印章,小心地收好。另一方印林晨說等他回東海仔細考慮後再通知舅舅,現階段一方四字名章和姓名章足以。
而且林晨並不以書法創作為業,商業性創作以後不會輕易嚐試。
林晨和舅舅說自己被季夢桃要求寫一幅隸書作品時,因為考慮書寫者心理狀態和精氣神,自己的書法瓶頸被突破。
然後去裝裱五幅作品時巧遇《墨寶齋》店員厚愛,答應現場現場書寫兩幅作品贈與《墨寶齋》作短期展出使用。
哪知道人家總店副總兼藝術總監現場觀看了整個過程,他們現場提出要收購那兩幅作品,估價高達五萬!
林晨經過季夢桃同意才敢交易,林晨坦言如果墨寶齋不是國有正規書畫經營企業,林晨就不會選擇交易。
以後也不會收取任何私人交易的潤筆,那樣可以把一些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
因為吳姐姐的父親,爸爸的戰友吳文華用不準林晨落款的方式提醒過林晨。
林晨和父親林國棟已經商量過應對策略,就是不進行商業創作,不進行炒作。
還講述了季夢桃姥爺何鐵柱師長一家的戰鬥故事,以及一家人都是軍職的原因,季夢桃是烈士後代,這也是林晨被季夢桃輕易拿下的主要原因。
舅媽何總監溺愛地拍著林晨,用滿帶期盼的眼神看向劉承榮,劉承榮突然感覺頭皮發麻!不好,老媽又要開始念咒語了,趕緊跑!
林晨和劉承榮,把桃兒月餅扔給劉繼輝董事長。劉承榮開著帕薩特就跑到林晨小姨的茶莊去了。
小姨劉彩鳳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是在舅舅回村整改茶園時,幫助舅舅管理茶園
在學習規範科學地種植茶葉時,和擔任舅舅茶園肥料和農藥技術顧問的農科所大學生姨父認識並結婚,
後來舅舅成功以後,小姨和姨父也承包了岩縣600多畝茶園,茶青專供岩茶公司加工。
小姨兩夫妻主營有機茶葉種植和茶園旅遊,已經建有三間造型別致的民宿和茶餐廳。擁有床位30個。是岩縣茶旅開發最早起步的那幾家茶葉專業種植基地。
林晨和劉承榮回下山村就要從他們家經過。林晨還沒有去過她們建好的民宿,今天特意替吳曉莉去打個前站。
看能否找到亮點,吳曉莉的能量林晨是一清二楚的,必須要有硬貨才能讓吳姐姐心動,一旦搭上吳姐姐的旅遊大v推廣。
劉承榮的茶鄉農旅之路就會駛向高速公路。都是追夢人,萬一夢想實現了呢?林晨和劉承榮在使勁地往前推!
劉承榮和林晨兩人在商量要如何發掘茶園作為旅遊資源?傳統茶葉種植強調種好,管好,摘好就可以了。
作為旅遊目的地,那就要求有美景,便捷安全,有長期穩定的持續可能,遊客才能來。
客人來了以後要有地方住,有地方吃,有地方玩,那麽就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今晚要把思路理出來,思路很重要。
劉承榮聽林晨說到思路,就想起中午在高速上林晨說過的話。
關於美麗鄉村,林晨說“不是所有的傳統都不合理,也不是所有規劃就一定科學,具體的問題要具體分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劉承榮好像摸著點什麽了,他開始認真開車。
小姑劉彩鳳今年42歲,18歲高中畢業,首次參加高考差10幾分沒有考上大學。
複讀一年,又差將近10分與大學擦肩而過。不死心的她再次複讀,再一次高考慘不忍睹,離錄取線少50分,才不得不高五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