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十年時間

字數:6015   加入書籤

A+A-




    38年。

    這一年,莫道四十四歲。

    當初從可控核聚變在燧人示範堆上實現開始,就開始帶的那位學生,

    總算是‘學成’了。

    事實上,過去十年裏,莫道也不隻是帶了這一個學生。

    陸續又再示範堆核心理論團隊中,挑了兩個還算是‘年輕’的教授帶著。

    隻是,知識的難度還是讓後發先至的事情發生。

    這依舊是從莫道這兒畢業的第一個學生。

    從莫道這裏‘畢業’,顯然也沒有學位證頒發。

    能夠從莫道這裏拿走的,就隻有莫道教導的關於可控核聚變的整體設計技術,

    以及依舊超出這個時代許多的湍流理論。

    此外,可能就是被打上,莫道學生的標簽。

    “老師,有時候不少地方,我都依舊感覺還是稀裏糊塗的。”

    “之後還有問題,可以再來找我問。”

    此刻莫道這一世這第一位學生,都已經快五十歲。

    在他從莫道這裏‘畢業’的同時,國內商業堆的建造工作,也將更多的交到他手裏。

    他將獨立解決目前氘氚聚變商業堆建造中的大部分特殊問題,乃至負責因地製宜,對目前氘氚聚變商業堆的整體設計進行改進研究。

    在氘氚聚變商業堆上,還是有一些潛力可以繼續壓榨的。

    而莫道帶領著的示範堆團隊,是主要攻關下一代氦3聚變的研究。

    經過這十年的學習,

    莫道這位學生,已經基本沒有什麽當初那種受打擊的感覺了。

    雖然感覺這樣不對,但對莫道這位老師還是有些盲目了。

    即便是現在,他依舊感覺沒有趕上莫道在可控核聚變技術領域和湍流領域的腳步。

    他這十年,隻是跟著莫道的教導,走完了從現有湍流理論,到莫道給出的那個湍流模型的這條道路,

    而他還隻是學習。

    大多數時候,淺淺想想,從一片黑暗中摸索出這條道路的難度,就足夠讓人頭皮發麻。

    “謝謝老師。”

    這位學生再朝著莫道感謝道。

    這一世,

    雖然莫道依舊有著教授職稱。

    但受限於他的湍流理論和最終那個湍流模型,和可控核聚變直接相關,

    估計一輩子下來,也很難有幾個學生。

    ……

    38年,還有些其他事情。

    基本或多或少,都和莫道有些關係。

    因為可控核聚變技術事實上就是這個時代變化的基礎和源泉。

    那個紮根大西北的立體農場計劃,

    在37年首次對市場銷售出了一批蔬菜過後,

    38年,再對外銷售了更大批量的蔬菜。

    建設麵積五萬平米,大概七十五畝地。

    目前已經在使用的,超過七十層。

    實際上的種植麵積已經差不多五千畝地。

    而立體農場對土地依賴大量智能機械的設計,對土地和空間的利用率遠超尋常農業。

    一層空間是兩米。

    層內還有分層,一層可以同時種植多種作物。

    而且基本全年無歇的,源源不斷的產出。

    在有足夠能源的供給下,即便是隻有這五萬平米的占地,

    但當年,立體農場計劃,已經產出了相當數量的蔬菜。

    甚至這一年,立體農場還產出了一些諸如葡萄之類的水果。

    雖然對比整個華國的需求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

    但無異於是一個成功的階段性成果。

    負責這個項目的一位教授,在發布會上振奮的宣布,

    從明年開始,他們還將在立體農場內,加入家禽養殖。

    而受益這個階段性成果。

    更大的立體農場的建設計劃,也再次被提交了上去。

    而這份提交上來的計劃,莫道也看到了。

    雖然這份計劃和莫道這一世的工作領域差距很遠,

    但不可否認的是,莫道的此刻影響力很難隻局限於可控核聚變領域內,

    幾乎是所有能源相關的,科技發展方向相關的事情,難免征詢他的意見。

    此外,

    這一年的另一件事情就是,

    華國的航天部門,宣布將在月球,建設一個占地不小於五百平米的半永久性基地。

    計劃預期在十五年內完成。

    這個計劃的前提是,在莫道宣布完成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的那一年,

    華國就在預定計劃的時間之前,28年完成了載人登月。

    隻是當時這件事情的熱度,被可控核聚變實現這一更加重磅的消息擠壓了大半。

    再之後,從28年到38年。

    在可控核聚變商業堆抓緊建設的同時,

    也沒有放鬆對航空航天領域的投入,特別是對月球探索的投入。

    這些年,陸續已經在月麵投放了一個半永久的研究基地。

    隻是占地不大,隻是由五個封閉艙組成。

    常駐大概十人左右的航天員和載荷專家,兩波人換班的時候,偶爾能夠到十五六人。

    這一年,公布新更大的半永久性基地建設計劃,就是基於此之上的。

    這件事情,

    倒是和莫道有著直接關係。

    上麵如此重視探月和建設月球基地,

    核心原因還是對第二代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展望。

    月球上的氦3雖然富集率一般,但總量還是不錯的。

    雖然現在的氦3聚變技術還沒有什麽進展,

    但肯定是要預先做好準備的。

    同時,上月球多搞點氦3回來給莫院士搞研究也不錯。

    ……

    然後是39年。

    華國這邊相對安靜,

    華國之外,發生了一件相對較大的事情。

    由歐羅巴洲和阿美利加州某國,據說毛熊國還插了一手的可控核聚變實驗堆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多方聯合的聚變實驗堆實現了十的q值。

    而實現的基礎,當然還是因為當初華國這邊交換出去的那份q值十的技術方案。

    這個中間花費的時間,已經過去十一年。

    但對於歐羅巴洲和阿美利加州某國來說,已經不算慢。

    當初雙方決定合作的選擇,無疑是走了步臭棋。

    合則兩利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由於雙方利益並不完全統一,在這個基於華國給出那份技術方案建造的合作實驗堆的建造過程中,

    雙安扯皮時間著實不少。

    而本身從頭到尾,建設一個實驗堆也需要時間,不可能指望歐羅巴洲和阿美利加州某國目前的工業情況,

    也像是長夜堆當初建造時那樣有效率。

    同時吃透這份技術方案也需要時間,統一意見也需要時間。

    最後,

    能夠在這個時間點完成這個實驗堆,

    很大程度上,已經是歐羅巴洲和阿美利加州這兩方感受到華國這邊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壓力,

    摒棄了許多前嫌,不斷在可控核聚變的研究領域,加大的投資,拉快了效率。

    而正常情況下,這兩方自己該有的,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的一些進展,

    也很大受到了這份q值十的技術方案的影響。

    在跟著這份技術方案走的成為了主流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擠壓了這兩方可控核聚變其他方向研究者的資源。

    這和這兩方蠢不蠢沒有關係,

    除非這兩方能夠放棄這份q值十的技術方案,

    試試自己摸索,花幾十年能不能摸到這裏,

    不然這件事情的發生就是必然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