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嶄新的時代

字數:5207   加入書籤

A+A-




    “此外,二十年大建設完成不意味著接下來的發展就將停滯下來,在二十年大建設的基礎上,我們還將有第二個二十年,第三個二十年……”

    “在航天領域,空天近地平台和駐月麵基地已經取得卓越的成就,但距離我們的最終願望還相差很遠。”

    “在工業化農業領域,立體農場,海水淡化工廠,蛋白質及澱粉工業化生產工廠同樣取得階段性成果,距離我們完全脫離看天吃飯的期望依舊有一定差距。”

    “……在很多領域,可控核聚變技術帶來的能源富裕,解放了生產力,讓過去二十年,我們生存的環境,我們本身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目前的生產力水平,距離我們想要達到的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也有很遙遠的距離。”

    “甚至,帶來這一切的可控核聚變技術,也還未到一勞永逸的時候,在發展過程中,在或許遙遠,或許近一些的未來,我們對能源的需求也將更加龐大和迫切。我們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在現有的基礎上,也依舊有繼續往前的巨大空間。我們也需要繼續,也將繼續支持可控核聚變這一新時代基礎和動力源泉技術的研發。”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四十年,我們需要解放我們的創造力,在諸如高度智能化等領域,實現更高的生產力。”

    在宣布二十年大建設圓滿完成過後,

    這次電視講話並沒有直接結束。

    在這兒整個華國範圍內,大多數地方都響徹起歡呼聲的時候,

    老領導後麵這段話,同樣讓人關心。

    在這兒二十年大建設完成,一片喜悅之際,

    對於不少人來說,喜悅之下,還是有些隱憂的。

    過去二十年大建設,各大超級項目,從產業鏈的上下遊提供了大量的就業,

    此刻華國範圍內已經很高,還在攀升的就業率和這也有著相當程度的關係。

    此刻,二十年大建設完成自然是好事,值得喜悅的事情,

    但也有人擔心,未來這些大建設的項目減少,就業的機會重新減少。

    也擔心過去二十年的高速發展過後,這一年就是發展增速的巔峰。

    這種想法對於華國之外的,看著此刻華國龐大到誇張的體量都心驚膽戰的各方來說似乎有些過分,

    但對於一些華國的人們來說,的確有這種擔心。

    此刻,這位老領導的話,算是化解了這些人的擔憂。

    二十年大建設完成了,

    但發展的最終目標還遠遠沒有實現,發展還將繼續下去。

    “……莫院士,在這個高興的時候,您也和大家說兩句話吧。”

    講完了話過後的這位老領導,也沒有避諱正在進行的直播,

    轉過頭來,笑著同莫道說了句。

    莫道看著這位老領導,笑了笑,想了想過後,

    對著攝像頭的方向,也沒有多說其他話,隻是簡短說道,

    “對於過去,這是一個嶄新的,繁榮的時代。”

    “對於未來,我希望那是個更加繁榮的時代。”

    這次電視講話,就以莫道這句話作為了結束。

    ……

    之後,時間正式進入到了次年。

    二十年大建設最後一年的激動,歡慶結束過後,

    接下來的日子似乎再平淡了許多。

    整個社會,並不會因為二十年大建設的結束,而突兀地產生什麽變化。

    各大超級項目依舊在進一步拓展,一些更有創造力的想法也依舊在被提出。

    人們也依舊從事著自己的工作,過著各自的生活。

    從宏觀的角度,絕大多數的生活也依舊在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繼續變得更好。

    不過,感受到的平淡,隻是沒有如同那宏大慶典那樣舉國沸騰,那樣讓大多數人都感覺到曆史的脈絡和心跳近在咫尺。

    但並沒有意味著就沒有事情發生。

    大多數時候,曆史都是在沉默中走過。

    ……

    50年,這一年,莫道56歲。

    這一世,莫道做得其實就一件事情,對可控核聚變的研究。

    在上麵反複提及之下,莫道還是同意了上麵想要再從頭建造一個二代聚變實驗堆的想法。

    聽起來,似乎有些倒反天罡,莫道不想要經費,上麵硬給。

    實際上是,莫道判斷建造一個二代聚變實驗堆, 以類似當初長夜堆的方法,一邊建造一邊研究一邊試驗,

    在現階段來說,或許有作用,但作用不大。

    而上麵的想法是,隻要莫道覺得有點作用就行。

    現在華國浪費的起這個錢。

    別說是一個,但凡是莫道說造十個實驗堆能夠起更多一點作用,

    上麵眼睛也不會眨一下給莫道直接撥款。

    不過,

    就的確如同莫道判斷的那樣。

    即便是以建造二代聚變實驗堆的方式加大投入,推動研究。

    在二代聚變技術研究上的進展依舊不太樂觀。

    事實上,

    在過去十多年,在氘氚聚變中最後的氚增殖問題得到解決過後,

    莫道領著當初的示範堆核心理論團隊,

    就一直在二代聚變技術,也就是氦3聚變的問題上深耕。

    而進展,其實也和現在一樣。

    有一些,但是距離最終實現氦3聚變卻依舊遙遙無期。

    從沒有可控核聚變到實現可控核聚變商業化,這是一步巨大的跨越。

    從氘氚聚變到氦3聚變,同樣是巨大的跨越。

    雖然從原理上一樣,而落實到具體的設計乃至工程層麵,卻完全是兩種東西,兩種難度。

    氦3聚變它是二代聚變技術,不是二代氘氚聚變技術。

    當初憑借著莫道的湍流理論和模型,在氘氚聚變上繞過去的問題,

    在氦3聚變上又再繞了回來。

    氦3聚變的實現上,需要跨越的是材料問題。

    ……

    不同於當初氘氚聚變時,莫道還能夠自己持續思考,花一世時間找到一個問題的答案。

    氦3聚變的問題上,莫道都不能夠保證什麽時候能夠實現。

    如果死磕下去,可能第二天,也可能過好幾世時間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以現有的材料水平,硬製造出一個氦3聚變的聚變堆,也不是完全不行。

    依靠著莫道在湍流理論上的理解,是能夠通過七繞八繞,取巧的方式實現這種可能的。

    隻是,這同樣讓氦3聚變技術的實現變得很麻煩。

    大概情況就是,

    如果有能夠滿足莫道需求的材料存在,

    莫道對某個係統和部分給出一個具體的要求,負責這部分的理論團隊就能夠依賴這個材料,直接完成這部分的理論設計。

    而現在沒有,

    就需要一個更加複雜的設計,來取代這個理論材料本身能夠實現的功能。

    而這個更複雜的設計想要得以實現,其中可能又涉及同樣無法解決的,需要尋找解決方案或者替代方案的部分,這樣一直延伸下去。

    最終整個氦3聚變反應堆的整個係統,就這麽被堆得愈加龐大而複雜,

    可以說千頭萬緒,每個點延伸出去,都是無數問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