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底氣
字數:5239 加入書籤
陰雨過後,是久違的連續三日豔陽天。隨軍的工匠們抓緊時間修補破碎的鐵甲,收束鬆弛的弓弦,士兵們給軍馬喂飽了豆子,將矛尖打磨光亮。
到了第四日,兩軍在邵陽城東二十裏的空地上擺開了陣勢。
漢軍主動給邵陽城解了圍,清軍卻沒有合兵西去,而是選擇了就地決戰。
原因很簡單,糧食不夠了。
昆明城繳獲的糧食雖然堆積如山,卻也耐不住千裏轉運,貴陽軍亂,一部分糧食被燒毀,剩下的已經不多了。
貴州那塊爛地就不要指望能征糧了,而秦國的糧食一時半會也過不來。
想要維持住這數萬大軍,湘西南幾百萬畝的水田必須得拿下。
雖然有秦國這麽個退路,多尼等人卻不打算就這麽做個守戶之犬。
這麽一來,他們就隻能倚仗秦國的資源支持來勉力維持下去。
這等仰人鼻息的活法,可不是八旗貴族該有的心氣。
他們可不想就這麽窩在貴州的山溝溝裏。
若是有可能,為什麽不效仿太祖爺,以數萬滿蒙八旗兵為核心,收湘南,定廣西,平南粵,破雲南,在西南之地自成一國,豈不比寄人籬下,看人臉色舒服?
對麵的漢軍同樣有決戰的打算。
湖廣物產豐饒是不假,但是為了支持滿清的南征軍團,地皮都被刮了三尺。
漢國三十多萬大軍再一折騰,老百姓的腰都快被勒斷了。
眼下又正是早稻收獲前夕,家家戶戶的糧食早就被吃了個幹淨,大家夥都去挖野菜采樹葉,根本榨不出油水了,霍去病所部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補給,軍中已經快斷糧了。
再者,自打葡萄牙炮隊到位後,驃騎將軍更是信心爆棚,早就想掂量下敵軍的斤兩了。雙方一拍即合,決戰順利展開。
清軍一方,全軍約莫四萬五千人。
南征軍團中,滿蒙漢八旗共計五萬人,再加上征調的蒙古附庸軍,將近七萬。
因為進展順利,且有關寧和綠營做前鋒,一年多的征戰下來,損失並不大,戰死的將士還沒有因為水土不服病死的多。
但是貴州之變,八旗漢軍大半投了秦國,紛亂間,滿蒙兵也損失了些,還有衡陽、郴州等地失陷的少量八旗兵,再去除留守黔地的兵馬,多尼手上能調動的機動兵力,全都在這裏了。
好在漢軍的兵馬也多不到哪裏去,不過六七萬人的模樣。
此次武皇帝傾其所有,拉出一支超過三十萬人的大軍,看著倒是挺多,但是到處撒一點也沒剩下什麽機動兵力了。
新占領區一個縣分個三四百人不過分吧?當年李自成鯨吞北方嚐試建立基層政權的時候一個縣就派了三百人給大順朝廷的縣令站台,漢軍與當地人語言不通、習俗不同,治理方式更是迥異,想要壓服地方勢力,每個縣的駐軍怎麽也不能少於這個數吧?這就是好幾萬人撒出去了。
北邊的光州一帶是仙人劃定的爭奪區,為了給湖北腹地一個安穩的環境,派個兩三萬人跟宋國爭一爭這一塊地是必須的吧?
西邊的重慶也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大頭還是得看南邊。
仙人劃定了保護區,明漢兩國鄂、皖、湘、贛諸省數千裏的國界線上一片寧靜,爭奪區廣東邊界卻是一派戰亂景象。
大明魏國公徐達率師近二十萬,猛攻韶關,另外還有兩路偏師,一路自福建攻潮州,一路乘坐鄭成功的大海船直撲珠江口。
為了應對明國大軍,漢國也是傾其所有,大將軍衛青領兵十餘萬南下,接手韶州防務,又分出一部偏師協防潮汕,至於廣州一帶,便主要由尚可喜的藩兵防守。
這麽一圈下來,三十餘萬大軍也分出去了七七八八,剩下留給驃騎將軍的也就隻有幾萬人了。
實際上,真要擠一擠,未必不能再抽個兩三萬人出來,但是糟糕的後勤已經不允許更多的士兵參戰了。
不過無妨,霍去病對於此戰的勝利毫不懷疑。七萬人,足夠打垮對麵的所謂八旗天兵了。
5月中旬的一個大晴天,早上,兩軍大營前,斥候們正在竭力廝殺著。
大戰將起,斥候戰的烈度陡然上升。
水田裏到處都是一股股的騎兵,不斷試圖擠壓對方的前出探馬,偵查敵方陣型的兵力配備,為己方布陣爭取時間、空間和隱蔽性。
不少騎卒因為馬失前蹄摔倒於地上後,幹脆便不再上馬,直接變成了步塘。
雙方戰士都是北地兒郎,都是擅長騎兵的,讓他們在湘南水田這種爛泥地裏打滾,實在是有些為難了。
北地的原野上,馬蹄飛馳而過,總是會掀起陣陣煙塵,迷得人眼鼻不適,可是交戰的雙方斥候倒寧願在北地吃灰,也不想深一腳淺一腳地擔驚受怕。
在經過多日的騎兵對衝後,有些斥候已經開始選擇下馬步戰。
反正大營就在不遠處,周圍又有大把的友軍可以倚仗,便是輸了陣仗也不必擔心沒了退路。
兩邊人馬對此倒也頗為適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清軍就不說了,所謂騎射無雙那是對明軍步卒而言,比騎射,半路出家的女真人還真沒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人玩的溜,女真最拿手的還是堅韌耐戰的重步兵。
漢軍也不差,擅騎兵那也是被匈奴這滑不溜手的老對手給逼出來的,但是步兵的家夥事也沒有完全落下。大漢帝國的材官可也不是吃素的。
就在雙方的偵察兵捉對廝殺的時候,大營內的鼓聲也愈加急促,雙方逾十萬士卒在軍官們的帶領下,陸續出營擺開陣勢。
如何在敵軍的壓迫之下,有條不紊地排兵布陣可是門大學問,也是非常考驗士卒精銳程度的戰術動作。
換做崇禎年間大部分的明軍營頭,餓極了的士卒們平日裏幾乎都不曾訓練過,僅有的一點親兵也難以阻擋大股的敵人,當然不可能在滿洲兵的遠程火力壓製和騎兵衝鋒恐嚇下完成這種的基本戰術動作。
連布陣的機會都沒有,就更別提打贏了。
此時在場的兩軍毫無疑問都在基準線之上,所以很快,兩邊便完成了開戰的首要步驟。
兩邊都選擇了最簡單也最常用的陣型方陣。
中間是橫截麵長達數裏的步卒,從最前麵望去,是一排小方陣,後方層層疊疊,不知配備了多少預備隊。
兩邊則是大股的騎兵壓陣。騎兵營中還不時分出小隊向兩邊延伸,阻擋敵軍試圖繞後的小股人馬,同時,也不斷尋找著對方的破綻,一旦覷見,便大隊壓上,看看能不能占些便宜,等到敵軍來援,再撤回來。
打仗就是這麽無趣,三國演義中一拍腦袋便定下什麽計謀,稍加引誘便能埋伏對手,大多不過是文人的臆想罷了。
對於擁有基本戰術素養的軍隊來說,什麽伏兵、夜襲、水淹火攻之類的非常規作戰方式都是很難奏效的。
人家紮營都會選擇有利的地勢,你水能淹得到?平日裏斥候探查數十裏甚至一二百裏,你想埋伏,玩呢?知不知道正規軍都有相關條例,晚上遇到夜襲該怎麽做都排練過,想引發營嘯,做夢呢。
對付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非得對方輕敵到一定程度,或者到了陌生地界,不熟山水形勢,又或是連月鏖戰,疲憊已極,各種計策才有那麽點可能成功。
所謂經典戰例之所以經典,便是取勝的將軍們在紛亂的信息中,把握住了這其中的一絲機會,給後世留下了這些神來之筆。
但是大多數的戰鬥,沒有什麽花裏胡哨,就是靠硬實力碾壓。
今日戰場上的兩位年輕主帥就有著這方麵的覺悟。
對於多尼來說,不利的因素很多。炮隊被大秦給黑了;戰士們從前年開始跋涉奔波,這兩個多月更是沿著崎嶇的山路冒著淅淅瀝瀝的春雨,一口氣走了兩千多裏路,縱然前些天修整了幾日,但身體和精神上的疲憊也不是這麽輕易能消除的;武器盔甲因為潮濕的天氣,鋒利程度和防護力都大打折扣;再加上這幾個月的一係列變故,士氣也著實低落了些。
不過好在八旗兵的硬實力還是在線的,入關時日尚淺,尚未深度腐化,戰技稱得上精良,麵對未知的敵人也願意傾力死戰。
那些個漢人對於八旗兵可是恨之入骨,但凡抓到了沒有不折磨至死的,軍中的老少爺們兒們想來也不敢不拚命。
再就是裝備上明顯占優。即便因為天氣原因,武器盔甲保養不到位,但是麵對剛剛步入鐵器時代的漢軍,還是具備相當優勢的。對麵的防具大多隻護住了軀幹,四肢皆是放空,即便是防護的部位,初代鐵紮甲的技術水平也達不到後世的標準。
還有那鋼刀也沒有什麽弧度,不如清軍的雁翎刀好使。漢弓較之清軍工藝完善的複合弓更是差了不少。
看看前些時日漢軍精銳斥候的裝備就知道了,大都是棉甲,還有少量的全身紮甲,估計是從荊州、衡陽、郴州等地八旗和各地綠營繳獲來的好玩意。
這等裝備也決計不會太多,荊州等地八旗才幾個人,湖廣綠營也隻有中高級軍官才有些質量不錯的鎧甲,普通小卒穿的還未必比得上漢軍。
裝備上的優勢才是多尼麵對優勢數量敵軍的最大底氣。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