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大同
字數:6267 加入書籤
順治十六年農曆正月底,山西大同城。
方圓數十裏,春寒料峭中,本來人煙稀少的僻靜地方到處人喧馬嘶,十數萬大軍集結於此,等待著主將發號施令。
這座氣勢恢宏的千年古城,作為農耕和遊牧民族爭鬥的最前線,屢次易主,給附近的百姓帶來無盡的傷痛。
十年前薑鑲反正,清軍紅衣重炮轟擊九個月而不克,足見其堅。
糧盡之日,十萬軍民被屠,城牆削掉五尺,大同成為一片鬼蜮。曆經數年的移民,才稍稍恢複些人氣。
唐軍破城並未費什麽力氣。
本就經過大亂不久,城池不固,守軍懈怠間突遭敵襲,一鼓而下不過尋常。
此刻,太宗皇帝並未駐蹕城中,而是與糾糾武夫們一起住在城外的營帳。
倒不是忌諱十年前埋骨於此的冤魂都是沙場裏打滾見慣了生死的爺們,誰還怕個孤魂野鬼來著?
十幾萬人的旺盛陽氣,鬼王來了也得繞著走隻是大軍隨時可能開拔,露於野外方便起行。
在知曉曆史之後,李世民隻覺得一股邪火往上湧,恨不得馬上回去把李治那廝狠狠修理一頓。
不孝的逆子,阿爺我病重的時候,你小子竟然跟負責鋪床疊被的武才人勾搭。
老李家是有鮮卑血統不假,可你再怎麽樣也是漢家天子,竟然學人家草原大汗,繼承父親姬妾,還要不要臉了?
但是再生氣又能如何,就剩下這麽一個嫡子,還是自己從小親自帶大的,疼愛程度自不消說。
就算光看在心愛的長孫皇後的麵子上,李世民也隻得咽下這口氣。
還有那武氏,大逆不道,竟敢代唐自立,若非規則限製,非得滅其族方能出心頭惡氣。
算了,戰事要緊,老李也隻得這麽安慰自己。
緊緊盯著桌上的地圖,太宗皇帝思索著下一步的戰事。
仙子給出的唐國必占地盤是山西和包括北京、天津在內的河北兩省。
兩省的區劃與清國的晉、直兩地有相近之處,卻也有些差異。但是這些都不要緊,自己隻需要摸清楚這一區域的敵軍力量就行了。
八旗在山西沒有什麽軍事存在,僅僅設了個太原城守尉,二三百人的小菜。
綠營兵也不過兩萬人,根本沒有重視的必要。
派遣一支偏師,用不了多久,便可全取晉地。
目光向東,直隸,作為滿清的畿輔重地,當然要駐紮重兵。
京南諸州縣,撒了近三千人,分散在九個地方;熱河駐軍,約莫五六千;密雲千餘,山海關數百;張家口兩千多,合計萬餘八旗兵,加上京師八旗主力五萬人,共計六萬多人。
當然,身處戰爭迷霧中的太宗皇帝不知道具體數字,隻是從被俘的大同綠營總兵口中得出個大概分布。
但八旗人丁單薄人盡皆知,京師左近的清軍核心力量想來也就是這個數目了。
再考慮到南征軍團帶走了相當一批野戰力量,北京城附近能有個三萬多八旗頂天了。
再加上保定直隸總督提督標營七八千人,馬蘭、泰寧、宣化等鎮的營兵一兩萬人,合計不到三萬人的綠營兵,這便是京師加上直隸地界的全部武裝力量了。
關鍵時刻還可以從附近的蒙古附庸那裏抽些人手過來,不過那邊還得應對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開過來的元國大軍,自身都難保,估計也很難什麽支援。
綜合考量來說,大軍東征,所要麵對的抵抗力量便是不到三萬的八旗和隻有兩萬來人的直隸綠營兵。
當然,料敵當從寬。但最大化考慮,敵人也最多隻能動員起七八萬人,其中八旗不到半數。
目前來看,唐軍至少在數量上占據了絕對上風。但李世民還想借助仙門降世的突然性,再進一步擴大己方的優勢。
大同城外,唐軍大營,太宗皇帝正與趙、衛、英等諸位國公一起商議軍情。
“如今形勢已明,諸公以為,下一步當用兵何處?”李世民問道。
仙門竟然通往千年後世是太宗皇帝始料未及的。
好在唐代官話雖然與明代山西方言相去甚遠,仔細辨認之下,也有識別的可能性,再有文字交流補充之下,唐軍還是很快弄清楚了當下的境況,尤其是對敵軍具體實力有了大致的了解。
畢竟這次突襲還是俘獲了不少清軍高級將領,甚至還有個貪生怕死的總兵,雖然隻是清國二流軍事力量的綠營將官,但還是獲得了不少有用的信息。
淩煙閣功臣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看向了軍神李靖,這位李世民的大舅哥雖然位次高,但與蕭何一般,是後勤大總管,打仗這事還得看那些將軍們。
衛國公也早就有了主意“陛下,如今敵情大致明了。山西不過二三萬綠營兵,無需費心,一偏師足矣。我軍主力自當東進,直取北京。中樞既破,兩省自定。”
“懋功,你怎麽看?”李靖發表意見之後,太宗皇帝又看向了李積。
李世積斟酌答道“吾讚同衛公之言。隻是直隸敵軍不在少數,需得伺機削弱一番才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依目前情報推測,直隸境內八旗兵和綠營兵有七八萬人。
真要是讓這麽多敵軍順利集結起來,野戰也就罷了,躲在北京堅城裏,再在城頭架起大炮,隻要城中糧食足夠,那唐軍可真就隻能像東征高句麗一般,望城興歎了。
“確實如此。”李世民點點頭“此次東征,須求一個速字。當利用我軍突然降臨,敵軍尚未醒悟之機,不惜馬力,全力奔馳,在敵軍集結之前,將清國京師附近駐軍分而殲之,而後大軍跟進,以泰山壓頂之勢直下北京!”
馬匹是個很精貴的東西,尤其是軍馬,養護費用高,還很容易磨損。一旦短時間內長途奔襲,即便中間換馬,也少不了要累死一大批。
畢竟馬的耐力遠不如人類。如果是訓練有素的精銳步卒,長途行軍速度超過騎兵再正常不過。
騎兵的強大在於短時間內的爆發力,可以快速進入戰場形成局部兵力優勢和利用強大機動性拉扯騷擾敵軍,再就是跑路的時候讓步兵吃灰。
但是正麵交戰,優秀的步兵從來不怕騎兵。哪怕是武裝到牙齒的鐵浮圖,硬衝同樣裝備精良的重步兵,也一定是一場不劃算的交易。
為了兼顧騎兵的短期機動性和步兵的強大戰力,便有了騎馬步兵。唐軍便是這方麵的老手。
大唐重視養馬,不比馬政一塌糊塗越養數量越少質量越差的大宋,唐朝國家牧場馬匹存欄一度達到七十萬匹,民間也盛行養馬,馬匹價格低廉。
騎兵一人雙馬甚至三馬,步兵也不缺馬。
李世民的策略很明確,就是利用仙門突降帶來的戰爭迷霧優勢,以損耗大批戰馬為代價,將軍事力量快速投送到敵軍重地,先消滅掉一部分尚未來得及集結的八旗綠營,擴大雙方實力差距,最後獅子搏兔,致敵於死地。
“雲州、蔚州、媯州、易州、幽州,”定下作戰基調後,李世民在地圖上圈出一個個地名,雖然上麵標注的是大同、宣府等地,但太宗皇帝還是習慣性地說出了唐代行政區劃的名字“李卿以為,我軍當從何處進軍為佳?”
“微臣以為,當三路齊進,北路越古北口,肅清密雲敵軍,伺機殲滅熱河八旗,同時繼續東進,威脅山海關;中路走宣府一線,經居庸關,臨昌平,沿途打掉張家口駐軍;南路走飛狐陘攻保定,消滅京南諸縣八旗駐軍,招降綠營。三路大軍對北京城形成合圍之勢。”李靖快速給出了答案,顯然早有謀劃。
“分兵可是兵家大忌,李卿就不怕京師的敵軍各個擊破嗎?”李世民問道。
雖然知道滿清京畿附近抽了大批兵力南下,但戰爭迷霧之下,李二也不清楚現下北京具體兵力和分布。
萬一突襲之下沒有重創敵軍,清軍反應過來之後,集中力量各個擊破也非不可能。
“無妨,中路為主,可帶六七萬兵,先破宣府,吸引敵軍主意。南北兩路稍遠,趁清軍注意力集中在宣府一帶時,北破燕山諸要地,南襲直隸首府,盡得京畿綠營,亂敵軍心。此時中路兵臨北京城下,若敵軍兵強,則可先取守勢,待大軍匯聚再行合戰。若勢弱,一路破之又何懼?”
李靖不是個喜歡兵行險招的將領,實際上,曆史上留名的兵法大家大都是喜歡穩紮穩打的猥瑣流選手。
所以提出分兵,不過是大軍匯聚行動多有不變,兵少,會更加靈活性,速度更快,後勤壓力也小一些。
十幾萬人擠在太行山的小道上,不說糧餉供給,就是指揮上也多有不便。
而且三路軍的總指揮不用想肯定是陛下和他李藥師外加上同樣是宿將的李積,李靖對三人的軍事水平還是很自信的,他可不覺得,這等精兵強將出馬還能陰溝裏翻了船。
“我意亦如此。”太宗皇帝也不是隋煬帝那種喜歡大場麵的人,兵少點,挺好。
“隻是李卿啊,這宣府易下,北京城卻不好打啊。若要野戰,士卒驟見重炮,恐心生畏懼。若是先取守勢,待三路大軍合流,又怕虜軍畏懼,縮回內城。以紅衣大炮之威,想要破城殊為不易。遷延日久,難免多生變故。”
大同之戰,俘虜的將官,提到最多,最讓幾位大佬感到不可思議的便是這紅衣大炮了。
什麽一炮糜爛數十裏,三層重甲如同紙屑,彈如雨下、擋者必死之類的供詞讓人以為這簡直是什麽神仙手段。
真要是這麽駭人,那還打個什麽仗。兩軍對壘,把大炮拉出來一轟得了。
當然,這些誇大其詞的說法隻是沒見識之人以訛傳訛罷了。
綠營兵粗製濫造的幾十斤小炮也沒看到有什麽了不起的,霰彈射擊三十步內也破不了重甲。
後來深入審訊之下,才算是得出來一些靠譜的結論。
“火炮確實是改變戰爭規則的神兵利器。”李靖對太宗皇帝的擔憂深以為然。
不說別的,這種遠程投射武器一登場,傳統的陣型都得多加調整。
要還是傳統的密集隊形推過去,敵軍數十門大炮轟擊,就算是精銳之師,能硬頂著衝陣,但傷亡慘重士氣低落之下,又如何奢望取勝。
而要是散兵疏陣對敵,敵軍擺好隊列嚴陣以待,更是毫無辦法。
“陛下也無需太過憂慮,當年大同圍城,數十門大炮轟了幾個月,不也沒打出個什麽名堂來。那胡酋努爾哈赤沒有火槍重炮,卻屢敗明軍。縱使敵軍有此神器,我大唐府兵健兒一樣可以殲滅虜醜。”
李靖並不是為了安慰太宗皇帝方才這般說辭,作為曆史上有名的兵法大家,衛國公始終認為甲堅兵利固然重要,士卒素質才是真正決定性的因素。
而貞觀年間的府兵,無疑尚處於巔峰期,當得起這份信任。
太宗皇帝也是豪爽性子“不錯,有數萬精銳在手,何懼之有。”不就是大炮,了不起先試探一番,摸清楚具體威力再說。
“李卿便為北路軍統帥,懋功領南路,吾親帥中軍明日拔營,打他個措手不及。”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