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河北府兵
字數:7910 加入書籤
“這明清的皇城也太小家子氣了些,既小且矮,廳殿也不亮堂,著實讓人失望!”
老李參觀了故宮之後,對這個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的大型建築群,評價頗低。
也怪不得老李作此評價,貞觀年興建的大明宮麵積是紫禁城的四倍多,氣勢磅礴,莊重大方,相比之下明清皇宮就要拘謹許多。
這倒不是因為幾百上千年後建築技術倒退,而是中國主流木製結構建築的特點所決定的。
建築的體型,受製於主架構能采用的木材的尺寸限製,而樹齡超過千年,材質能夠用作建築主梁的木材,是不可再生資源,砍一棵少一棵。
秦漢時期,遍地大木,亭台樓閣自然修的氣勢磅礴;隋唐時期的木材資源少了不少,但在深山老林裏找一找,總也有些收獲;到了明清時期,嘿,神農架裏的野人出門撒泡尿都能碰上幾個進山開荒的,上哪給你找建宮殿用的大原木去。
所以在明清兩朝,每次宮殿失火,匠人們都要犯愁。
太和殿每次重建,都要縮水,先是主梁由一根改成多根拚湊,再是兩側追加小開間,搗鼓來搗鼓去,麵積縮了一小半,也是無可奈何。
跟在李二後麵的尉遲敬德扯開了大嗓門“誰說不是呢,這一間間房屋蓋得,又矮又醜,一點都不敞亮。趕明某給陛下當監工,在這邊搞個氣派的行宮,也讓那些個辮子奴開開眼,見識見識大唐氣象。”
“這可就難了。從雲州過來大家夥可都瞧見了,那山上的樹稀疏得很,拿來燒炭都嫌細,更莫提蓋房子了。”接話的是程咬金。
在見識了千年後的風景後,這位老將軍也是感慨萬千。
唐初時節,氣候溫暖,適宜植物生長,人地矛盾也遠沒有後世突出,從黃土高原到燕山山脈,俱是鬱鬱蔥蔥。
在經曆了宋明人口爆炸式增長後,在馬爾薩斯陷阱中苦苦掙紮的中國百姓拚命收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無論是糧食、布帛還是柴薪。
一切能耕種的土地都被開發出來,崎嶇的梯田、貧瘠的山地甚至鹽堿地、沼澤地,但凡能有些收成的,都絕不放過。
山裏的木材資源也是如此。小樹還未長成,便被砍伐殆盡。
這種窮盡一切自然資源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規模引入化石燃料之後才被終止。
在這之前,各地的山陵坡地都是整齊一致的禿字當頭。
莫說樹了,草都找不見幾棵,早被人連根拔起拿去喂牲口了。
天還沒亮的時候,人就得起床,幹嘛呢,撿牛糞,去晚了,這種戰略性資源就撿不到了。就是這麽卷。
“營造公室的事情先不著急,此次征戰立功將士們的勳田如何規劃,還有這新入二省之地如何施政,還需陛下及早拿個主意。”兩個武夫可以優哉遊哉地討論房子的事,中書省的最高長官褚遂良可著急等著李二定下方略呢。
昌平血戰,唐軍付出重大代價後取勝。一應撫恤還有賞賜錢糧事宜讓這位兢兢業業的中書令焦頭爛額。
好在繳獲頗豐,而府兵們的獎賞主要以勳田為主,對於錢財要求不高,倒也不虞將士們因為獎金撥付不及時心懷怨憤。
但現下的實物獎賞好說,大把的勳田如何著落卻是個問題。
正領著一群人在紫禁城穿梭的李世民回過頭來一笑“登善莫憂,不過些勳田嘛,隻管撥付便是。”
褚遂良臉一黑“陛下,京畿附近的狹鄉已經沒有什麽田地可以分出去了。就是一股腦全拿出來,也隻夠這一次獎賞了。便是其他的寬鄉,此等大戰再來個一二次,也難以保證授田畝數了。”
唐初,人少地多,中央政府手中握有大量的土地。三十餘年來,政局平穩,人民安居樂業,丁口滋生,大批田地分發出去,再加上曆次征戰獎賞給將士們的,致使國有土地大量減少。
到了高宗時,拖欠有功將士的勳田就開始成為常態,到了女帝那會就更嚴重了,唐軍戰力也免不了開始下降。
被現實所困的唐政府,最終選擇了節度使製度來保持對四方覬覦目光的威懾。確實有效鞏固了戰力,但也為內亂創造了條件。
“這倒是個麻煩事。朕還想讓兒郎們歇息幾日,再東出山海關試試那什麽康熙皇帝的斤兩呢。要是將士們沒有及時得到賞賜,那可就要影響士氣了。”李世民口中喊著麻煩,臉上卻絲毫不見苦惱神色,似乎胸中早有定計。
“這樣吧,這次便傾盡所有,一定要給兒郎們喂飽了。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打了勝仗,一定要第一時間放賞。要是像驢車戰神一樣,滅了北漢,還沒給賞錢便要去打燕雲十六州,那小卒們怨憤之下放水摸魚就在所難免了。
褚遂良還要再說什麽,太宗卻是擺擺手,直接堵住了話頭“還有那新占二省如何施政,倒是個頭疼事,卻不知諸位可有什麽想法?”
可不是嘛,清初和唐初的政治生態完全就是兩回事,根本就是不兼容的兩個係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清兵入關,軍事上八旗為主、綠營為輔,政治上則完全承接了明朝的那一套係統。
但是他滿清本就是從明國係統裏麵成長出來的,太祖努爾哈赤根本就是大明龍虎將軍,這麽個情況承接明製自然毫無壓力。
而大唐的官製,迥異於明,雖然看上去同樣實行了科舉製度,但深究起來,與宋明平民化的科舉可謂天差地別。
唐代的科舉不僅錄取數目遠遠低於後世,而且試卷是不糊名的,大部分情況下錄取的仍然是世家子弟。
而且對於唐人來說,科舉也不是做官的唯一途徑,甚至稱不上主要途徑。
其他還有門蔭(拚爹)入仕、軍功入仕、吏員入仕等。
考科舉,對於普通人來說,實際上遠不如掙軍功劃算。
每年就錄取那麽幾個人,你能考得過那些大家族有身份有背景的學霸嗎?
黃巢都不行,你以為你是誰?
費這麽大勁,不如去做個廝殺漢,掙夠了軍功,搞個職事官也未嚐不可。
到了明末清初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批量錄取,機會大增。
就算考不上進士,有個舉人身份,那也了不得啊,跺跺腳方圓數十裏都要震三震。
再不濟,有個秀才功名傍身,每年也能領些補貼,享受些榮譽待遇,還能開個私塾掙個溫飽。
再看看綠營那些個武夫,每個月的餉銀僅夠糊口,拿命去搏,運氣差,要麽裹個席子埋了要麽落下殘疾苦一輩子,運氣好,升個基層小官也就是那麽丁點待遇,尚比不了一家富農。
瞅瞅,還是讀書好,多劃算的買賣,既有榮譽,又有裏子,不好好讀書,難道去當丘八嗎?
一群人都是人傑,兩朝的差異幾天的功夫便摸了個大概。
這會聽到太宗皇帝問詢,大舅哥長孫無忌當即說道“陛下若想要兩省之地速定,便需要在新納之土行明清舊法,一眾士紳鄉賢自然拍手稱讚,千裏疆土瞬息可平。”
李二反問道“朕要是不用明清舊製呢?”
長孫無忌一籠手,麵色平靜言道“那陛下就會從史書中的聖君賢主變成如二世、煬帝一般的昏庸之主、暴虐之君。”
聽得長孫所言,李世民放聲大笑“朕豈是貪圖虛名之人。來來來,好好與朕說說,下一步,該當如何做,才能讓此二省數千萬畝土地、數百萬人口為朕所用。”
想要短時間內平定晉冀之地,無非就是像滿清那樣承認當地士紳的既得利益罷了。
要是李世民再大發慈悲,把八旗貴胄圈占的良田分出去,那定然到處是一片歌功頌德之聲。
可是這麽做,他李二能得到什麽?就每年收那麽點稅?指望這麽點收入在群狼環伺間爭霸天下?李世民可沒這麽傻。
長孫無忌道“陛下,臣請於新定兩省之地廣置折衝府,遷大唐關內、河東兩道之民善戰者,人分田百畝,以為根基。”
另起爐灶麵臨的反撲是可以想見的,各地的士紳一定會煽風點火,動亂不休。
這個時候就需要足夠的兵力去鎮壓叛亂。光靠現下的十多萬人可不是長久之計。
藍田的時空門簡直開到了始皇帝的心坎上,祖龍可以非常方便地大肆從秦國統治核心移民分田,實現對新占領地區的嚴密控製;湖北的時空門對於大漢帝國來說著實有些偏遠,但在劉徹下了血本之後,三十幾萬大軍也有不少人選擇了留在當地體驗下大米的口感;相比較而言,大唐府兵的數目就少了些,本身就隻有十幾萬人,其中一小半還是唐協軍,真正的大唐子民也就十萬出頭。
而且府兵嘛,又是出了名的戀家。沒辦法,先分田後幹活就是這樣,田分到哪,心就牽掛在哪,在外征戰久了,總是思念故鄉。
想把這些人留在當地可是頗不容易。
從當地招募也不現實,這裏根本就沒有什麽尚武的風氣。
貧苦人家窮得吃土,沒什麽力氣,也談不上練就啥武藝;家裏有點產業的,都逼著孩子讀書,一個個手無縛雞之力,根本當不得兵。
所以長孫無忌便另辟蹊徑,從大唐拉人頭來填這個大窟窿。
但是為什麽非要從關內、河東搖人,那自然是有些小心思在裏頭了。
身為關隴世家的代表人物,新打下來兩道富庶之地,是不是該為沾親帶故的各大關西世家們謀取點利益。
所謂萬事以人為本,關內道幾十萬人口遷移過去,少不了大把的官吏派去管理,以目前的情形看,日後國家政治中心也會放於此處,到時候各大家族甚至可以開枝散葉,在新占領地開個分店。
這其中好處自不待言。不然宰相在此,輪得到他一個司空出這個頭提起這等事。
李世民微笑著看著自家大舅哥“司空計慮長遠,孤甚為欣慰。隻是河內折衝府眾多,健兒已盡入其中,再難選拔勇武之士。且此地離京畿之地甚遠,遷徙多有不便。以寡人看來,當多發河北百姓為佳。”
大舅哥的這點小心思當然瞞不過李二鳳。作為關隴集團的大頭目,李二同誌也樂意為自家的基本盤帶來更多的收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但現實情況就是,出於強幹弱枝的考慮,大唐軍府,半集於京畿附近,有點本事的早就被納入進去,剩下的歪瓜裂棗戰力肯定是有差距的。
而且攻克北京城後,仙人又於此開了扇時空門,直通唐之幽州。
如此,自河北移民極為方便。且可以在唐之河北也增設些軍府,日後開戰,可於近地征兵,後勤壓力更小。
府兵們無需遠征,也不會多有怨言。
再則,河北是大唐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武風也很不錯,當年竇賊餘孽叛亂,把大唐中央軍都打的灰頭土臉。
也正因為如此,關西出身的李唐政權對於河東充滿忌憚,這麽大個道,基本沒設折衝府,防止這塊寶地再出個高歡之類的豪傑威脅大唐國運。
但如今的形式卻又不同,大唐定都西安,自然得把關內道作為自己的大本營,可既然穿越仙門,欲求爭霸天下,那恐怕少不了從太原、北京二地擇其一作為陪都甚至新都,由李二爺親自坐鎮。
這樣一來,李世民能依靠的最近最方便的力量自然就是之前多加防備的河東諸州豪傑了。
這事,老李看得清楚著呢。
李二也不擔心關東人的忠誠度問題,誠然,作為關隴集團代表,老李肯定是更親近,但是其麾下也有不少關東豪傑。
隻要給那些河東道的勇士分了田,不愁他們不為自己效力。
兩省幾千萬,甚至過億畝地,拿個三千萬出來也足夠招募三十萬健兒了,再拿些出來獎勵戰功、留作職田,剩下的便統統收歸國有,租給百姓收取賦稅,嗯,皆大歡喜,完美。
這其中誰受了損失呢?噢,除了部分自耕農外,最大的冤大頭肯定是大清的士紳了。
不過沒關係,我老李不需要他們代天牧民。
若是老實便罷了,敢動歪心思,三十萬府兵想來會很樂意幫助官府鏟除這些反動分子。
嗯,既然要多加借助河北民力,那便少不了要拉攏當地士人了。
唐朝開國百多年,關隴集團對於河北集團的打壓是顯而易見的。
關西的世家子盡可以得些好差事,錢多事少離家近,最可氣的是,升遷還賊快。河北那邊就隻能做些“濁流官”。
一直到安史之亂,河北造反了,這一塊的士民才活出了統戰價值。
河北的世家子終於可以入朝為相了。
現在的局麵下,這一幕似乎要提前百年上演了。
噢,也不對,當現在是在十七世紀來著。
長孫無忌還想再說些什麽,李世民擺擺手“內兄無需多言。這些個政事,便留待明日朝堂細細商討。今日我們便好好遊覽下這紫禁城。”
大爭之世,啥好處都讓你吃幹抹淨,我老李還怎麽吸引人才效力。
關隴士人、河北士人,再加上直隸、山西兩地的清國降人,三者互相製衡,共同為我大唐效力才是正道。
你長孫無忌就消停會吧。
再說了,勞資事情多著呢,李治那個不孝子和武則天那蕩婦之事都還不知道怎麽收場,少拿這些事來煩我。
大boss發話,內兄這樣的私人稱謂都出來了,長孫無忌還能怎麽辦,隻能老老實實封住嘴巴,跟著妹夫看風景。
基本國策的總基調定下之後,大唐的官僚係統很快高速運轉起來。
不過這些具體俗務老李就不再管了。
在兩省綠營望風而降之後,河南、陝西、內蒙交界因為仙人明確劃定不準過界暫時沒有防務壓力的情況下,再沒有什麽後顧之憂的唐軍修整了幾日後,留下幾萬人分散到州縣維持秩序,全軍東向,越薊州,過盧龍,出山海關,直撲寧遠。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