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戚繼光,雍正
字數:4568 加入書籤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荒唐,謬論,刪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吳廣?哼,紅巾妖人一般的人物!這等虎狼之詞怎可寫到史書中,刪掉! ”
“古羅馬元老院,共和?蠻夷之輩,不知君王之儀,刪掉!”
“光榮革命?什麽事情都需要議會認可,這國家是議會的還是國王的,毫無上下尊卑可言,刪掉!”
大明應天府宮室中,老朱同誌一邊翻閱著簡明世界史,一邊時不時拿起朱砂筆在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地方劃上大大的紅叉。
身為一個皇帝,屁股一定要坐正,絕對不能把自己代入一個農夫、一個乞丐的角色,那是忘本的行為,萬萬要不得。
“大航海時代,三寶太監鄭和,老四的人嗎,回頭把這不成器的混賬喊過來問問。”
正在津津有味地讀史,內侍前來通報,武毅侯戚繼光求見。
擺了擺手,示意內侍把來人領入,老朱放下手上的大部頭,正襟危坐,一副威嚴模樣。
少頃,一身大紅蟒袍的戚繼光入內,在侍從的帶領下,小步挪到近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
“平身吧!”南向端坐的老朱抬手道“這裏非是大殿,現下也不是朝議,無需這般鄭重。隨意些即可。”
“來人,賜座!”朱洪武一招手,待命的宮人連忙搬來椅子。
戚繼光謝過皇恩,小心翼翼地起身坐好,卻隻敢把半邊屁股擱在凳子上。
朱元璋看著這位新晉侯爺腿部僵直戰戰兢兢的小心模樣,滿意地點了點頭,小夥子不錯,知道敬畏皇權,比當年跟老子打天下那幫子混球強多了。
“戚繼光,朕聽說你在兵事上頗有建樹,乃是難得一見的兵法大家。尤其那鴛鴦陣,可以一敵百,曾殺敵數百而損傷不過人。這陣法,果真神奇如此否?”
戚繼光略微欠了欠身,本來就隻有後半部分挨著凳子的屁股又再往前挪了挪“臣於兵事上微末建樹,然較之魏、鄂諸位公侯,遠不如也。何德何能竟入陛下之眼。臣愧甚。”
“所謂戰敗而亡三人之戰績,的確屬實,但卻非因為鴛鴦陣如何了得,其中自有其緣由,且聽臣細細道來。”
“臣初創鴛鴦陣,所敵對者,乃東南之海賊。其勢大者,多收買倭國浪人為死士,是以百姓稱為倭寇。”
“倭寇橫行之浙、閩地界,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狹窄,不利大陣。倭人武士多自恃勇悍,散亂而無陣。”
“臣創立此法,十數人為一隊,以疏陣對敵,無論何處地形皆可結成陣勢。長短兵互相配合,專克好勇鬥狠之散漫敵軍,是以能殺敵過百而損傷微乎其微。”
“然陣法之道,不可以不變應萬變。地形變化,敵軍不同,陣法亦當有所改動。”
“微臣出鎮薊州後,北地開闊,而蒙韃多騎兵,臣據此對此陣法多加改進,增設偏廂車,輔之以大炮鳥銃。”
“而若是再換一個對手,如宋,如漢,也自當因敵而動。”
朱元璋笑道“你倒是個實誠人。能有此見識,也當得起兵法大家的名頭了。若是隻會自吹自擂之輩,朕反倒不敢放心大用了。”
戚繼光連忙自謙道“陛下過譽了。陛下當麵誰敢稱兵家?以陛下曆次征戰之偉績,遍觀史冊,也隻有那唐太宗可比!”
朱元璋樂了“你這後輩,倒是會說話的。既如此,那我這個兵法大家便考考你。我大明欲與漢國爭鋒,該當如何著手?”
這個問題老戚倒是早有準備“欲圖漢國,必取武昌。欲下武昌,關鍵在於水師。若水師能突破漢軍封鎖,則大事濟矣,若不能,想要靠陸軍一路跋山涉水,絕難成功。”
“隻是再要往細裏說,卻非臣所能及了。微臣畢竟不是行船的行家,不敢擅言水戰。聽說延平侯精通於此道,陛下或可召來問對。”
朱元璋點點頭“這是說到了點子上,欲溯長江而圖劉漢,水師確是重中之重。鄭延平嘛,他擅長的是海戰,跟內河水戰還是區別頗大。不過無妨,朕當年跟陳友諒那廝也是在水上掰扯過幾次的,曉得其中關節。”
“罷了,這方麵我就不為難你了。你且說說看,我皇明空有數十萬大軍,卻南不能攻取韶關,北麵還為宋國所乘,軍士孱弱至此,寡人深以為慮。戚卿家可有什麽好辦法?”
戚繼光依然是恭敬一禮,而後答道“陛下,我大明軍雖眾,各部戰力比之宋國禁軍卻難言出彩。開戰之時,平穩有餘而犀利不足。”
“臣以為,或可擇其精銳,別立一軍,厚其餉銀,使之專心軍事,撫恤亦然,免去身後顧慮。以此部為大明之刃,或可收到奇效。”
在老戚看來,什麽軍士孱弱,說白了還是錢糧沒有給到位。
世人都隻看到戚家軍軍紀嚴明,可戚繼光心裏清楚,張閣老的全力支持下,白花花的銀子才是他能把戚家軍打造成一支鋼鐵強軍的物質根基。
但明白歸明白,他老戚可不敢開口讓朱八八把軍戶製給改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但凡軍製之確立,都是曆史延續和政治軍事需要所造就的。
明初為什麽采用軍戶製且不提,但既然已經實行了那麽久,相關利益集團早就成型了,老戚可不敢以凡人之軀去挑釁開國軍官團。
頂多就是提點建議,依仗政府的強大財力別起一軍,讓大明有一把鋒利的尖刀可用。
反正大明立國三十載,民生漸複,國用日足,用錢糧堆出一支數萬人的精銳募兵出來並非難事。
朱元璋讚賞道“戚卿所言,句句都落在了實務,真大才也。大明有戚卿家,國之幸也。來,且與我細說一番這新軍該當如何設置。。。”
大清帝國,紫禁城中,尚是清晨,太陽初升不久,夏日的暑氣還未濃厚,勤快的爺倆已經開始在殿中商議國事。
“年羹堯倒是一員將才,張廷玉也很不錯,有宰輔之能,田文鏡可為酷吏,鄂爾泰改土歸流做得很好,李衛也不錯,是個幹員。。。老四,你在位期間倒是用了幾個人才。”康熙一邊再次翻閱著兒子做皇帝的簡介,一邊點評道。
“能得父皇誇讚,兒臣不甚欣喜。看來兒沒有給父皇丟臉,大清在兒臣手上依然興盛。”雍正也沒有謙虛兩句,做些表麵功夫。
偏殿中就這父子倆,說話自可隨意些。
“確實做的不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都是長久國策。你能把這些良政推行下去,很不容易,想必也是竭盡了心力。我很欣慰。”
“可惜不知愛惜身體,太過勤政,隻十三年便隨為父而去。”老爺子康熙歎道。
胤禛倒是不甚在意“能得仙子認可,孩兒頗感榮耀,便是損些壽命亦無妨。”
“罷了,且不提這些,單說說現下該當如何?”康熙問道。
“孩兒以為,國內事不過一如先前,繼續推行諸策,使國庫充裕,乃有餘力應對唐元兩國。至於準噶爾部,等平定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之後,當以防守為主,待其內部生變而徐徐圖之。”在知曉執政期間和通泊慘敗之事後,四阿哥對於一鼓作氣拿下準部便不抱希望了。
康熙讚同到“準噶爾亦是萬裏大國,非遽然可破。便先守好青海,再讓喀爾喀諸部小心防備,我大清重心還當放到唐元身上。”
“父皇,兒臣想向您討個差事。”說到爭霸位麵,胤禛趁機說出自己的想法。
“什麽事,說來聽聽。”康熙笑道。
“仙子不是曾言,要諸國互派使節,溝通交流,兒臣想借此機會往那李唐、贏秦兩國走上一走,看看兩朝風物,觀其民、察其軍,將來或對陣,或結盟,也好心中有數。”這雍正皇帝竟打算以皇儲之身,親自出使。
康熙沉吟片刻,終究沒有攔著“也好,親自走一趟,親眼看一看,知己知彼,日後才有應對之法。隻是盛京過北京再往西安,數千裏路程,卻是件勞累活,苦了你了。”
胤禛一笑“能與兩朝諸多人傑相識,觀秦唐之風俗,此兒臣所求也,自然不會覺得疲憊。父皇且寬心,兒臣定當探得兩朝虛實,助父皇贏得比賽。。。”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