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軍國

字數:4491   加入書籤

A+A-


    回到館舍,雍正毫無形象地躺到了椅子上,閉著眼睛,回想著今日藍田采風時鄉人之言。
    副使張廷玉坐在側方陪著小心。
    待到捋清思路,四阿哥睜開眼睛問道“衡臣,你說,這秦國製度怎麽就能施行下去的?那些百姓為什麽不造反呢?”
    張廷玉答道“這個,太子殿下,秦國之法雖酷烈,小民多苦,然若得爵則富貴榮華盡有之。是以隻要有足夠的土地,民自樂戰而無有動蕩之憂。”
    “樂戰,樂戰,樂戰。。。”雍正仰著頭,目光呆滯喃喃道。
    尋思了一會後,四爺稍稍坐起,身子往張廷玉的方向探了探:“衡臣,你覺得,我大清可行此法否?”
    還沒等震驚的張廷玉回答,卻又意興闌珊地坐回去,深深歎了口氣“罷了,此法,非我國能行。”
    張廷玉看著四爺憂慮的模樣,也隻得小心開口道“凡一國之製,皆長久變化而來,非一朝一夕便能更改。縱然以太子殿下之貴,也不可輕言變法啊。”
    您老人家提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已經把全天下的官吏士紳都給得罪了,現在那些個文人已經寫了各種段子來編排您,其中還有不少平頭百姓喜聞樂見的葷菜。
    堂堂大清國太子在民間都快成笑柄了。但是跟您剛才那想法一比,這點改革算個屁啊。
    不行,我得離您遠點,萬一您老人家中二病犯了,在朝堂上大放厥詞,我可沒那個本事兜住。。。
    您是太子,了不起被訓斥一番;再頭鐵繼續折騰,最多就是個廢位圈禁唄。
    我什麽檔次,還不是第一波衝突就被噶了?
    “張廷玉,你來算算,”被拉回現實的四爺招呼著有些走神的下屬“這大秦一年可收得多少錢糧,其中用於養兵者幾何?”
    張廷玉掐著手指大致估了下“田租和人頭稅合計兩成不止,再加上徭役亦需自備些幹糧,便算他兩成半好了。”
    “依爵位高低,可減免賦稅。我觀此間得爵者眾,實際征收到的錢糧應當為農人產出的一成半,至多不過一成七八。”
    “依我朝官吏俸祿、政務開支占歲入兩成計,可用於軍者,大致便是一成四五的模樣。”
    雍正搖了搖頭“不止,這些不過是收上去的錢糧。秦與我大清不同,募兵極少,成年男丁皆需服兵役。農忙耕作,農閑合練。”
    “以三千萬人口,五百萬丁計,除去體弱多病、采礦經商之輩,總也有三四百萬可用。”
    “一丁日食二斤,農忙或是操練,則需三斤,一年需糧六石。三百多萬丁一年就吃掉兩千萬石糧食。光這些,就比我大清一年的軍費還要高。”
    頓了頓,又看向張廷玉問道“秦國有田畝幾何?”
    “秦代南方多瘴癘,總田畝遠少於我國,許有五六億畝的光景。”張廷玉估計了下回答道。
    “就算他五億畝,其中四億在北,種粟麥,兩年三熟,年產一石半;一億在南,種水稻,一年兩熟,年產三石。再除去休耕的田畝,一年總有七八億石。”雍正很快得出了數字“按一成半計歲入可一億兩千萬石!”
    說完,卻是突然起身,兩手背於身後拍打著折扇,於廳中來回踱步。
    許久後,慢慢停下來,垂下頭,低聲問道“大清國歲入又有幾何?”
    雖是問詢,卻更像是自語。
    那邊張廷玉忍不住答道“太子殿下,我大清朝廷歲入,大致是三千萬多萬銀兩,外加幾百萬石糧食。”
    雍正這才抬起頭來,再看其眼眸,卻是有些血色。
    “我大清九億畝良田,能入國庫的卻隻有這麽點。”
    “這些年糧價頗穩,大抵是一兩銀一石糧。以糧食計,便是四千萬石出頭了,隻有秦國三分之一。”胤禛的聲音有些低沉“大清國政務開支一千萬二三百萬兩,秦國就算他兩千萬石,能用於軍務的幾近億石。”
    “不對,還不止。成丁日常的吃食、衣物實際上也是隱形的軍費。實際上這秦國軍事上的開銷甚至可達一億三四千萬石,是我大清的四五倍之多。”四爺拿扇子敲著光溜溜的頭皮,似乎是被這煩人的數字震的腦瓜疼。
    張廷玉寬慰道“太子殿下,這賬不是這麽算的。秦國雖有近三千萬人,五百多萬丁,但其中大部分都屬六國故地,老秦人不過千萬。”
    “六國人素不服秦,秦國政令也無法通達六國,這關東之地,秦人能維持個不贏不輸的局麵便是大不易,又如何從中得利?”
    “所以吾以為,這大秦國現下能依靠的,不過是千二百萬人口,兩億畝田地而已。”
    “且其耕作之法遠不如我大清,又怎可以大清之畝產去衡量收入?”
    “再則,便是有許多糧食,其冶鐵鍛造之術也還差得遠,銃炮之威更是難比,又如何及得上我大清?”
    雍正歎了口氣:“衡臣不必寬慰於我。我自心中有數。你所言確有道理。眼下的秦國遠不如我大清。但即便隻算兩處關西地界,這秦國所能征調的力量便已足夠駭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待二三十年後,六國平靖,秦軍棄銅戈而持鋼刀,配上火銃大炮,開關東出,又該是何種光景?”
    張廷玉沉默不語,胤禛接著說道“還記得我二人經過唐國時候的想法嗎?”
    “自然不敢忘。”張廷玉肅然道“當時殿下亦時常於途中尋得機會,深入農家探察,發現這李唐厚待府兵,重獎軍功,士卒戰力超群。回去後,殿下深以為憂,與吾合計,匯清、宋、秦三家之力,製約李唐。”
    “不錯,”雍正點頭道“然唐國雖強,亦不是沒有弱點。租庸調稅率太低,國中勳貴極多,客稅戶太少,國入不足,若是打大仗、打久仗,便難以支持。”
    “府兵戶需要田產來維持戰力,若人丁滋生,田地分完,士卒便沒了動力。”
    “且府兵田有永業、口分之別,縱然身死,兒孫亦可得享部分田產。長久下來,定然有田畝不足之虞。”
    “而秦國,”雍正歎了口氣“這些弊端都不存在。上下一心,唯戰而已。”
    張廷玉亦是神色凝重道“殿下一語中的。這秦國,真乃是軍人之國,所有製度,均是圍繞打仗來設計。”
    “如果說有什麽弊端的話,那便是要有足夠豐厚的戰利品。否則,整個國家便會轟然崩塌。也怪不得戰國一統後二世而亡。”
    夏日的天氣有些多變,剛才還晴空萬裏,轉眼間便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伴隨著低沉的雷鳴聲,讓人心緒難平。
    胤禛背著手站在廳堂邊上,看著雨水從琉璃瓦上匯聚成線灑落下來,撞擊到硬實的地麵又化成水珠四散開去。
    終於,雍正轉過身來問了一句“衡臣,你說,這聯秦抗唐之策是不是錯了。”
    張廷玉堅定道“殿下莫要多想。這秦國再強,那也是許久之後的事情,但這李唐的威脅可是就在近前。”
    雍正點點頭,心情沉重地踱步到廳內,重新坐到椅子上,重重舒了口氣,緩緩閉上眼睛,嘴裏不時說些什麽。
    “三策施行後,大清歲入可增兩成。不夠,遠遠不夠。。。”
    慢慢地聲音越來越小,張廷玉側著耳朵,卻隻能聽到“變法”之類的模糊低語。
    片刻後,便再無聲息。
    抬眼看去,這太子竟已是沉沉睡去。
    張廷玉輕聲喊來侍女小心伺候主子,隨即便小心退出大堂。
    臨出門前忍不住回頭張望一眼,歎了口氣,心中自語道“四爺啊四爺,變法豈是兒戲?這大清國正是連勝元唐如日中天的時候,這般不開眼地去更改製度,必然會被群起而攻之。”
    “您這份心氣我老張佩服,但是我身子骨弱,可不敢陪著您一塊折騰。。。”
    喜歡新戰國七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新戰國七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