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九鼎聚立人王

字數:3724   加入書籤

A+A-




    敖順匆匆來到普陀島,想向觀音求援,但來晚一步,觀音剛剛離開,前往西天。
    人定勝天。
    唐謙喊出的這四個字,聲傳三界。
    下界,不止大唐,四大部洲的生靈都聽到了,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心理。
    張角、盧植、典韋、呂布等大唐強者,聽出了那是唐謙的聲音,感受到了鼓舞和振奮,還有人則感到了恐懼,感覺如此逆天,必然會遭受天譴。
    觀音大士修為通天,自然也聽到了,平靜的心湖竟然如同刮起大風,風波不止,掐指一算,吉凶未料,隻好前往西天,向如來佛祖求教,恰好與敖順錯過。
    來到西天,隻見不少菩薩、尊者都到了,都是因為同樣一件事,參拜如來。
    如來佛祖麵帶微笑,一副盡在掌握的模樣,看著門下眾弟子道:“不過是又出了一個不懂事的猴子罷了,諸位不必心焦。”
    眾菩薩、尊者頓時想到兩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看似不可一世,結果被如來以大法力隻手鎮壓,都鬆了口氣。
    同時,淩霄寶殿上,玉帝臉色就沒那麽好看了,唐謙所作所為,不論是煉化了他的法旨,還是喊出的那句人定勝天,都是極其的大逆不道。
    轉頭看向負責監視下界的千裏眼和順風耳道:“剛剛可是那大魔唐謙?真武不是下界了嗎?為何還沒將他擒來?”
    千裏眼和順風耳連忙匯報:“真武大帝一下界便遇到了鯤鵬,與之大戰,尚未得勝,故沒來得及對付大魔。”
    托塔天王李靖站了出來:“臣願領天兵下界,收服唐謙。”
    雖然他和哪吒的關係不咋好,隨時托著塔就是為了防備哪吒,但哪吒畢竟是他的兒子,被別人殺了,他若是沒有表示的話,說不過去。
    玉帝剛要答應,一股莫大的氣運直衝雲霄,值守北天門的天將匆匆前來道:“啟稟大天尊,不好了,唐謙成就人王位。”
    下界,北海上。
    唐謙擊破天罰雷霆之後,九鼎齊至。
    鎮壓在西海的兩尊鼎同樣沒能壓住,九鼎發出柔和的光芒,將唐謙和赤血旗托舉住。
    澎湃的人道之力在北海上方交相輝映,唐謙身上的傷勢也肉眼可見的恢複起來。
    破破爛爛的赤血旗同樣得到修複,上麵一刀一劍的標誌越發像個人字,而且變成了金黃色,熠熠生輝。
    掌九鼎,唐謙登臨人王之位。
    人王非人間帝王,而是掌控人道的王。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道本是與天地二道並列的。
    以前人道氣運被瓜分,唐謙也不夠強,故很久沒有人王了,如今人道恢複部分,可承負起一位王。
    唐謙成魔時,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但現在成為人王,就不好對付了。
    玉帝執掌天庭,管理三界,人王相當於天庭手下的封疆大臣,沒有合適的理由,就不好出動天兵天將來討伐他。
    太白金星出班奏道:“唐謙迷途知返,乃是喜事,下界萬民之幸,聽聞西天佛祖欲提前將佛法東傳,此時人間不宜再起爭端?”
    玉帝聞言,略一思索,微笑點頭道:“卿言深合吾意。”
    天庭四大天尊,除了玉帝,剩下的都來自道門,這難免讓玉帝心中有些小九九,所以需要再培養一個大天尊來牽製三清,佛祖就是最好的人選。
    佛祖的境界在天尊巔峰,隻差一步;另外佛門有諸多大能在天庭任職,比如四大天王什麽的,隻要佛祖進階大天尊,便有資格牽製三清。
    三清明知道這個,也沒有阻止,天庭也需要平衡,一家獨大並非什麽好事,所以坐看佛門策劃西遊。
    西遊就是為佛祖奪那人道氣運,助他突破大天尊。
    人道氣運越強,佛祖奪的越多,就越容易突破,另外佛門也就越強,可在天庭中與道門形成鼎足之勢。
    平衡才能穩定。
    玉帝不再理會唐謙人間之事,賜下禦酒仙丹,令翊聖真君送往西天,給佛祖送去。
    正好眾菩薩、尊者都在,他們道場遍布各地,因唐謙一個人定勝天,難得的聚在了一起,佛祖便給他們講起了佛法,故都沒有離去。
    見玉帝送來賞賜,開心之餘也有些不解,問那送來的翊聖真君,翊聖真君隻說這些都是佛祖幫忙壓製孫悟空的賞賜
    大鬧天宮之事地上已過了兩百多年,天上也已過去大半年了,現在才賞?
    佛祖拈花微笑道:“大天尊之意,我已知曉,真君請回吧。”
    翊聖真君拜別佛祖,返回天庭。
    眾菩薩、尊者齊向佛祖問道:“玉帝此舉何解?”
    “無他,解決另一隻猴子而已。”
    觀音袖中掐指一算,已明其故,問詢道;“唐謙已為人王,我佛門恐也不好動手。”
    佛祖點頭道:“此子不像猴子那般胡為,不可強來,需徐徐圖之,文殊、普賢,你二人各領弟子,去南瞻部洲建立道場,弘揚佛法,為西遊造勢。”
    “弟子遵命。”
    文殊、普賢二人領命,各帶門中弟子前往南瞻部洲,分別在五台山和峨眉山建立道場。
    峨眉山在益州,現已是歸入大仲。
    袁術唐謙先後建國稱帝時,就隻剩下幾路諸侯了。唐謙在與北俱蘆洲凶獸作戰的時候,袁術也趁機平定了南方各路諸侯。
    北麵的韓遂馬騰,歸降了大唐,還剩下南麵的益州劉璋,袁術最初也是派人前往成都勸降,但劉璋打著恢複漢室的旗號,也想稱帝,自然是不願歸降。
    袁術大怒,派張勳、劉勳等大將攻打益州。
    成都天府之國,中原混戰之時,劉焉父子在這坐山觀虎鬥,囤積了大把的糧食和財富。
    而且劉璋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有張任、嚴顏等名將,又有險要地形,袁術的進攻其實並不太順利。
    直到揚州鼎出世,並歸了袁術。
    又有傳國玉璽,又有九鼎之一,直接瓦解了大部分益州將士們的心理防線,劉璋隻好承認大漢氣數已盡,投降了袁術。
    如今原大漢十三州之地,隻有唐謙的唐國和袁術的大仲。
    文殊和普賢兩位菩薩選擇的道場,也正好在這兩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