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我陸軍,你獎勵我內河炮艇幹嘛
字數:3915 加入書籤
丁偉暗戳戳的回到指揮部,關起門來,查看此次遼河阻擊戰的收獲情況。
【遼河阻擊戰,獲得後勤物資加持,軍用麵粉、罐頭、大米等物資2萬噸;栓動步槍1.2萬支,半自動步槍3000支,衝鋒槍800支,半自動步槍1200支,輕重機槍500挺,彈藥180萬發。】
【獲得60毫米迫擊炮300門,120毫米迫擊炮30門,107毫米迫擊炮20門,山野炮36門,105毫米榴彈炮12門,戰防炮及高射炮36門,炮彈80萬發】
【獲得內河炮艇12艘,內河炮艇生產資料1份。】
看著獎勵的物資清單,前兩份還很正常,無外乎作戰物資的獎勵跟槍械彈藥的補充,這一點屬於常規。
從上次的作戰阻擊獎勵中,丁偉就看出了一些眉目,最後一份獎勵給了sks半自動步槍的圖紙。
而這一次,給了內河炮艇的生產資料。
手上全都是陸軍,給什麽內河炮艇啊,那是咱丁偉能玩的東西嗎?
難道跟阻擊作戰的區域有關?遼河阻擊戰,獎勵內河炮艇。那要是在太平洋打阻擊,是不是要給軍艦了?
鬆江一線,從水下撈出來幾艘日式的內河炮艇,多是故意鑿沉的。
簡單的修繕之後,作為巡邏艦艇,維持著鬆江巡邏。
但主要還是靠著王超的獨立1軍沿鬆江一線駐防,總部設在佳木斯。
水上、海上是咱們永恒的痛,仿佛不屬於我們黃種人。
內河炮艇這類小艦艇的技術難度不高,很多小國也能裝備。早在28年的時候,哈城就成立了東北造船所,能夠製造1000噸級別的炮艦。
技術不是問題,隻要丁偉能拉出鋼材、技術工種,完全可以在鬆江一線打造內河艦隊。
獎勵給他的12艘內河炮艇,屬於中小型炮艇。
都劃歸不到炮艦的行列。
12艘滿載60噸左右的小型炮艇,長26米,寬4.1米,吃水0.9米,載員58人。在鬆花江、黑龍江一線都能跑起來。
配備一門類似於t34坦克的炮塔,口徑85毫米。
缺少防空手段,可以改造加裝兩門37毫米高炮。
王超手上有一支內河巡邏隊伍,順便可以考慮成立鬆江艦隊,就先以這12艘小型炮艇為根基。
說出去怕不是有些丟人,這也敢稱之為艦隊?
生產資料倒是比較珍貴的,包含了大中小三種類型的艦艇製造材料。隻需安排一位靠譜人手,就能把哈城的造船廠重新開起來。
沒人比穆晚秋更合適了,她掌握著丁偉手上的一係列商用產業。
正好把東北造船所改為商用產業,就改成鬆江航運公司合適,以生產運輸船、商用船隻、漁船為主。
至於它為啥能生產炮艦、炮艇,我也不到啊。
當夜就安排人把生產資料以卡車運輸至哈城,親自囑咐穆晚秋接收。
有一個能幹的女人幫忙操持產業,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既能操持產業,也能操……這個停頓什麽意思,不用我多解釋了吧)持其他的。
丁偉翻看了生產資料,計劃在鬆江航運公司成型後,生產30艘小型內河炮艇,組成42艘的小型巡邏艦隊。
能夠加強鬆江至黑龍江一線的水上防禦能力。
再製造10艘150噸左右的裝甲炮艇,讓水上艦隊具備一定的支援陸軍作戰的能力。
不管是橫渡黑龍江,還是在鬆江流域作戰,水上艦隊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丁偉他人雖然不在北滿,但北滿的事情還是要主力推進。
穆晚秋的身份不露光,手下周衛國、孫德勝、王超卻很清楚這個女人跟丁偉的關係,她的行事代表著丁偉的意思。
在北滿地界,外人無法插手。
下令整備哈城的造船所後,直接讓軍隊介入,原有的資產、設備全部無條件接手。該造船所涵蓋的技術工人等,形成軍事化管理。
集中資源辦大事,設備該翻新的翻新,該更換的更換。
讓人通知海拉爾的周衛國,前往一趟歐洲。毛熊與鷹醬的矛盾重重,對德子完成了瓜分。
這個時節,可以考慮雇傭其下崗的職工,尤其是一些軍工相關的技術工人。
軍工大廠被拆分之後,就業形勢進一步惡化,工人也失去了工作,可以考慮來北滿加入到北滿軍工廠。
最精銳的一些專家、科研人員肯定都已經被瓜分了。
丁偉所需的是基層的技術工人罷了,技能熟練,可以直接擴充軍工廠的產能。
第一批半自動步槍運輸到了前線指揮部,小批量生產了幾千支,交給張大彪的部隊實驗。
sks半自動步槍的性能優越,結構簡單,便於保養維護。
手上已經有了ak46的圖紙,下半年自動步槍可能就冒出來了。未來不會大批量的生產,考慮的是作為半自動狙擊步槍來使用。
搭配瞄準鏡,供給部隊的神槍手、狙擊手來用。
改造設計的重心放在三個優勢點上,其一讓狙擊手具備快速射擊能力,其次則是後坐力小偏於操控槍支。
真正的要列裝部隊,顯然ak47自動步槍更合適。
但目前的階段,以國內稀巴爛的工業能力,列裝全自動步槍顯然不合實際。就算半自動步槍,也得穿插著栓動步槍來用。
有就不錯了,要什麽自行車啊。
相較於svt半自動步槍,顯然sks更為優越,部隊人員嚐試使用後,給出的評論比較切合實際。
一款極其適合用來進攻的武器,輕便、可靠、易於維護,裝彈量10發,後坐力小。
至少張大彪本人開口就跟司令員要3萬支,整個縱隊列裝了才好。
“幹嘛啊,打土豪啊,真當老子是土豪呢,沒有沒有。”
掛掉電話後,回複給哈城軍工廠,可進行批量生產。用sks半自動步槍逐步替代手上的svt,統一列裝為部隊。
前期的產能小,那就先給班長、副班長更換。
等產量提升上來,爭取給主力部隊全部換裝。
解決完後方問題,眼光著手於東北戰場,磨蹭了兩年多了,也該是快了結的時候了。
幾個野戰縱隊打過硬仗後煥然一新,軍隊的戰鬥力是在不斷的戰鬥中打磨出來的,隻有越打越強的部隊,沒有越打越拉稀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