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遷移新居,吉宅走出四大金剛

字數:5322   加入書籤

A+A-




    前言
    何為風水,風見水而止,謂之風水也。
    何為吉宅,首先就是大門口的正前方,有一塊寬敞明亮的場地,名曰朱雀。
    並且門前沒有什麽樹木遮擋,再配上場地的正前方還有一汪清水塘,這就是吉宅的首要。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吉宅四要素。
    這四大要素裏,唯有門前的朱雀位,最具有影響力量。
    風水與命運的關係,也是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既相生,又相克的相互作用力。
    如果正確的利用起來,就會向有益的方向發展,反之,就悲劇了。
    怎麽樣運用呢?
    就像水與火,如果用水滅火,謂之水克火。
    把水放入鍋裏,再用火來蒸煮,做出一鍋好菜飯來,就是水火濟濟了。
    這就是看怎麽運用了。
    在易致樺的老家,她們易姓家族,祖祖輩輩,都是以農耕生存。早年蓋的房子,家家戶戶都是差不多的磚木結構的三間瓦房,一般六柱,大一點的就是七柱。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沿漢水兩岸,當時政府為了老百姓的安全,統一要求住在沿河兩岸邊的農戶,全部搬到大堤的外麵居住,並且加固加高沿河大堤,這樣,長江沿線發水患的時候,就安全多了。
    整個沿河堤內的住戶,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全部從水岸邊搬離,一戶不剩。
    各家各戶各自尋找地基,填土打台基蓋房子。
    當時還是土木結構做房,各家各戶都是各憑實力蓋房。
    從沿河岸邊離開,翻過大堤,前麵就是大遍大遍的平原地帶,每家每戶都以集體模式,劃出分界線,以生產小組為單位,一片一片落戶蓋房。
    從沿河邊翻過大堤,生產大隊,規劃出大片大片的平原地帶,再分出幾個小隊的集體區域。以各小隊為單位分配。
    這樣,各小隊規劃好了之後,在規劃的區域內,每家每戶就可以任意選擇地基蓋房子了。
    老村莊裏的住戶,大多數都姓易。隻有為數不多的幾戶吳姓家庭。很顯然,吳姓家族在這裏是一個很小的姓氏家族。
    而易姓,則是一個大姓,整個大隊,三個小生產隊,十之八九是易姓家族之人。
    大隊全體住戶,由沿河岸邊遷移到大堤外時,大約有三百多戶人家,包括吳姓家族的住戶。
    當時是建國初期嘛,集體統一規劃地基,蓋房子則由各家各戶自己去蓋,每家每戶全靠自己的能力去蓋房的。
    單說這易姓家族中的一支,一位老爺爺,生有四個兒子,這兄弟 四個,老大名叫易萬達,老二起名易萬謝,老三名叫易萬天,老四起名易萬地,還有兩個姐妹,姐姐名叫易凱之,妹妹則起名易旋之,總共兄妹六人。
    因為,當時易家村的這些個家庭,還是最古老的生活習慣,就是沿著有水源的地方居住,主要是,用水近,方便。所以他們選擇了在漢水岸邊蓋房。
    殊不知,長江流域鬧起水患來,可就慘不忍睹了。舊社會,都是靠自然生存。每百年遇一次大水,水患過後,命大的繼續繁衍生息,周而複始,反正不會斷根。
    進入新社會,普通老百姓是國家的主人,當時上麵為了老百姓能夠長治久安,要求統一搬離漢水岸邊。
    也就是這次有組織的集體統一大遷移,造就了長江流域的漢水兩岸的人口,迅速發展壯大。
    這次集體大遷移時,這易姓家族中的四弟兄,正值壯年時期。
    這一支家族,當時在沿河岸邊蓋的是那種最古老的有東西廂房的四合院的房子。按長序分房是這樣的,老大易萬達,住在房子的正房,正房也最大,易萬達則生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易萬達的四個兒子因為是“隆”字輩,所以給大兒子起名易隆平,老二易隆安,老三易隆喜,老四易隆樂。女兒最小,又是秋天出生的,起名易秋霞。
    老二易萬謝住在東廂房,生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起名易隆恩,兩個女兒分別是易夢玲,易夢瓏。
    老三易萬天,從四合院裏搬出來做了房子,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大兒子易隆合,二兒子易隆作,三兒子易隆化。當時生產隊叫合作化公社,所以起了這個名字。還有兩個女兒,分別是易曉芬,易曉芳。三男二女。
    老四易萬地住在西廂房,生有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兒子起名叫易隆澤,三個女兒分別是易丹鳳,易丹祥,易丹陽。
    一棟四合院裏,擁擠著這麽一大家人。當時老大家的四個兒子,最大的易隆平十四五歲,老二易隆安十三歲,老三易隆喜十一歲,老四易隆樂九歲。女兒易秋霞最小,隻有六歲。
    這易家“萬”字輩是弟兄四個,到了他們的下一代“隆”字輩,總共就有九個兒子,八個女兒。人口數量翻了一倍有餘。
    那年月,雖然貧窮,存活率非常高,這一家的“隆”字輩,九男八女,不僅全部存活下來了,並且後來全部成家立業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他們易姓家族,在沿河岸邊生活了多少年,後人們沒有誰去考究。從沿河岸邊搬到大堤外的平原地帶時,可就寬敞多了,廣闊的地帶,在生產大隊規劃的區域內,隨便找個地基,就可以蓋房子了。
    這一陣轟轟烈烈的大遷移,整個易姓家族的人,因為蓋房的變動而變化,各家各戶的生活軌道都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沿河邊翻過大堤,一望無際遼闊的平原土地,任誰都可以隨便找一個地方,蓋起房子,屋前屋後,都是寬敞明亮得很。
    這裏是長江的支流,漢水河流,易姓家族,已經在這裏紮根生存。
    天然的山青水秀,每逢夏天,燕子紛紛回來築巢,各色各樣的蜻蜓,在頭頂上盤旋,水塘裏的荷花,爭相鬥豔,煞是好看。
    每到秋天,忙忙碌碌的人們,起早貪黑地在地裏忙活著秋收。圓鼓嘍兜的黃豆,金燦燦稻子,紅紅的高粱,棒棒敲的芝麻,亮閃閃的玉米,飽滿的油菜籽,大夥兒越忙,勁頭越大,年年總有幾個品類收存是喜人的。
    最最繁忙的,還是那柔軟的棉花,四瓣的桃殼,四瓣的雪白朵朵,一不小心,桃殼總會把那摘棉花的手,紮得一縮,仍然雙手不閑。
    喜人的朵朵棉花,前麵摘了,後麵又開了,天天都有摘的,足足要摘上一個多月,到九月進入摘棉花的尾聲。
    趁著豔陽高照的大好晴天,摘下的棉花,順便在田間地頭爆曬,曬個一兩天,然後積攢起來,用板車拖到紮花廠,經過紮花機加工之後,籽是籽來,皮花是皮花,一級皮花,可以賣個一塊多一斤。脫出來的棉籽就榨油炒菜吃。棉梗就扯起來當柴,燒火做飯。解決了沒柴火的難題。這是搬遷之後,集體統一規劃種棉花的好處,一舉三得,棉花賣錢,棉籽榨油,棉梗當柴。
    這棉籽炸的棉油,到了冬天,油就結凍,有點像豬油膏狀。
    到了兩千年才聽說,這棉籽油是工業油,不能食用,隻是在建國初期的時候,戰難剛剛結束不久,整個國家還比較困難,沒有那麽多合格的食用油,各地都是自給自足,棉籽油才允許食用。
    建國初期,熱火朝天的大集體,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生活沒有壓力,大家過得都一樣,沒有覺得哪個比哪個富,誰比誰窮,大家都差不多,走的是大集體,人人有口糧名份。
    集體分配任何東西,全都按人口數量來分配,
    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會有什麽憂愁,更不會有什麽其它非分之想,人人爭先恐後下地幹活爭先進,個個全力以赴力爭上遊。
    每年的年底,公平公正的評選個人勞模,先進集體等,那日子過得是,家家歡歌笑語,人人歡天喜地。
    那時候,人人勤勤懇懇,個個任勞任怨。如果有誰想從生產隊走出去闖蕩江湖,就是背叛生產隊,大隊的領導幹部,就有權力把外出的人,逼回來。
    易家村全村也就三百來戶,哪一家有幾口人,幾個男勞力,幾個女孩子等,大家都是透明的,戶與戶之間,沒有半點隱私可言。
    閑暇之餘,大家相互串門,特別是十來歲左右的娃兒們,當哪一家的大人走親戚去了,當天晚上回不來,因為那時候都是用走路的,幾乎沒有什麽交通工具的。這時候,那一家沒有家長的孩子,就會叫來小夥伴去自己家裏做伴壯膽,這樣,你在我家過夜,我到你家湊熱鬧,這樣的事情多的去了。孩子們非常喜歡家長不在家的時候,好夥伴在一個床上睡覺,開心好玩極了。
    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有過這樣的經曆。
    一個以家族為主的生產大隊,本來就是一個祖宗,平日裏,白天,大夥在一起幹農活,傍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
    特別是吃晚飯,所有的人,都把碗端著,到屋外的場地上,左鄰右舍的大人孩子又聚集在一堆吃飯嘮嗑。
    這是平原地區的一大文化。
    到了夏天,炎熱的天氣,蒸得人晚上不能在室內睡覺,那時候沒有電風扇,就連電燈都沒有,幾乎是傾巢出動,所有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到生產小隊的那塊水泥場子上,各家各戶都把自己家裏的竹床搬來,集體乘涼。每個人都喜歡這樣乘涼,大家有說有笑,有時候聊著家長裏短的,有時候有人講故事,還有出謎語猜謎語的,總之五花八門,百家爭鳴。
    一次集體乘涼,一直要聊到半夜十二點,才又都各自搬著竹床各回各屋休息。
    長江流域的平原地帶,肥沃的土地,孕育著這裏的人們。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喜歡命運風水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命運風水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